创新机制驱动,疗效和安全性并举,阿思尼布获批CML一线治疗,引领CML迈入新征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19:44 2

摘要:导读2025年5月14日,全球首个特异性靶向ABL肉豆蔻酰口袋的STAMP药物阿思尼布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PH+CML)慢性期(CP)成人患者。在CML迈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

导读2025年5月14日,全球首个特异性靶向ABL肉豆蔻酰口袋的STAMP药物阿思尼布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PH+CML)慢性期(CP)成人患者。在CML迈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代25年、患者生存率接近同龄健康人群的背景下,这一全新作用机制药物的获批将给CML领域带来哪些影响?值此新产品获批之际,医脉通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以及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特此整理,以飨读者。专家点评胡豫教授

作为新诊断的慢性期CML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阿思尼布在ASC4FIRST头对头研究中展现出“快、深、久”的治疗优势。其快速的分子学缓解能力为后续实现深度缓解奠定坚实基础;持久的分子学缓解能力不仅降低了疾病进展的风险,还为部分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即TFR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阿思尼布兼具良好的安全性,为长期疾病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凭借“疗效与安全并重”的特性,阿思尼布成为CML一线治疗的理想选择,有望助力患者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推动CML诊疗格局迈向新高度。

吴德沛教授

阿思尼布的临床价值不仅体现在疗效优势上,更在于其突破了传统TKI抑制剂在人群适用方面的限制。阿思尼布的药代动力学不受体重、年龄、性别、种族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影响,为老年、肝/肾功能受损等特殊人群提供了耐受性良好且无需剂量调整的用药策略。此外,阿思尼布较现有的TKI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较少,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有助于改善长期治疗效果,使“精准治疗”不再受限于患者的个体特征,真正回归“以疾病为核心”的治疗本质。期待在阿思尼布这一更安全、高效药物的助力下,更多中国CML患者可以更安心的走向“功能性治愈”。

马军教授

传统靶向BCR::ABL1(与ATP位点结合)的TKI抑制剂存在多靶点抑制、选择性较低等局限,且易因ATP位点突变而产生耐药性。相比之下,阿思尼布特异性靶向ABL1及其肉豆蔻酰口袋处的肉豆蔻酰化N末端,通过变构调节方式破坏激酶活性构象,使其保持自抑制状态,全面抑制蛋白的病理功能,具有更强的选择性、更低的脱靶效应,且不会出现ATP结合口袋区域的突变,不影响后续TKI选择。这一机制突破不仅提升了治疗的精准性和耐受性,更为解决耐药问题、实现长期疾病控制提供了更广阔的策略空间。鉴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阿思尼布在中国获批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CML的治疗迈入全新时代,实现从竞争性抑制向变构调节的范式转变。

自2001年一代TKI伊马替尼获批开启CML靶向治疗以来,多款二代TKI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氟马替尼和bosutinib相继被批准用于CML的一线治疗。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CML患者的生存趋于正常化,实现持久深度分子学反应(DMR)并最终达到无治疗缓解(TFR)成为新的治疗目标1。特别是对于年轻的CML患者,随着生存期的显著延长,期望通过实现TFR摆脱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和每日服药的负担,甚至实现生育的愿望2。而对于老年CML患者,由于常合并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使得TKI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和严重,因此在这些患者中,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成为重要考虑因素1。现有TKI主要通过I型或II型模式靶向ABL1的正构位点(即ATP结合位点)3,4。由于对ABL激酶的选择性有限,易产生脱靶效应,进而引发耐药问题,影响患者治疗目标的实现5。全球停药试验数据显示,在接受一、二代TKI治疗获得DMR超过2年的患者中,停止TKI治疗后维持分子学反应的比例约为40%~60%6。然而,考虑从治疗起始至真正达到DMR的患者比例,实际上仅有少数患者能够实现TFR。此外,TKI“靶外效应”易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患者耐受性和生活质量1,亟需更高效和安全的新型治疗药物突破当前治疗瓶颈。为解决现有TKI面临的挑战,研究者们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在此过程中发现,正常人群中,ABL1的N端与激酶结构域的肉豆蔻酰口袋结合,实现激酶自抑制调控4,7。而在CML中,BCR::ABL1融合蛋白的形成导致调节性N端缺失,从而丧失自抑制作用,处于持续激活状态4,7。阿思尼布特异性靶向ABL1及其肉豆蔻酰口袋处的肉豆蔻酰化N末端,通过变构调节方式破坏激酶活性构象,使其恢复自抑制状态8。由于含有肉豆蔻酰结合位点的激酶种类有限,阿思尼布主要抑制ABL1激酶,对其他激酶无明显抑制作用,相应的脱靶效应少,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毒性、提高患者耐受性8,9。此外,由于阿思尼布的作用机制绕过了ATP口袋和激酶结构域的耐药突变,使其可与其他TKI联合使用,为双重抑制活化蛋白提供了可能8。作为一款全新机制的药物,阿思尼布凝聚了领域专家的殷切期望,且被积极用于优化CML一线治疗。在评估阿思尼布(n=201)与研究者选择的TKI(包括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bosutinib,n=204)用于新诊断慢性期CML成人疗效和安全性的3期研究ASC4FIRST中,阿思尼布组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的中位时间仅24周,比对照组缩短12-24周10。而MMR是预示CML特异性生存的里程碑,研究表明达到MMR的患者,疾病进展可能性低,CML特异性生存率接近100%11。此外,12个月MMR亦是DMR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追求无治疗缓解(TFR)的患者,应在12个月达到MMR12。阿思尼布一线治疗使更多患者更快达到MMR,意味着他们能够更快跨越“生死”界限,减轻如CML SUN调研提到的患者对于不确定疗效的担忧;而对于追求TFR的患者,意味着他们已迈过治疗道路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距离实现TFR更近一步。此外,阿思尼布治疗还可使患者获得快速、深度、持久的分子学反应(MR)。在ASC4FIRST研究中,阿思尼布组96周时深度分子学反应(DMR)96周实现率达到对照组的2倍;相比之下,研究者选择的TKI组在96周时获得MR4的患者比例仅与阿思尼布治疗48周时相当。同样的,阿思尼布组在第48周和96周达到MR4.5的比率也更高10。基于伊马替尼或二代TKI的分层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果10。众所周知,获得并维持DMR≥2年是尝试停用TKI的先决条件12。一些学者提出,为了最终实现TFR,应在一线治疗中尽早实现DMR13。阿思尼布一线治疗使更多患者快速获得深度、持久DMR的特点,有助于更多患者在未来实现TFR9。

图1 阿思尼布与研究者选择TKI治疗期间患者的MR4及MR4.5率

得益于独特的作用机制,阿思尼布在广泛的治疗剂量范围内和各线治疗中均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9。在用于初诊CML成人时,阿思尼布≥3级不良事件、导致停药/剂量调整或治疗中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伊马替尼或二代TKI。阿思尼布胃肠道毒性、骨髓抑制、超敏反应、肝毒性、出血、水肿和液体潴留、缺血性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特殊不良事件(任何级别)的发生率也均低于伊马替尼和/或二代TKI10。其次,阿思尼布无其他后代TKI的常见的心血管和肺部不良反应,这种良好的安全性特征增强了患者的耐受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长期结果9。再者,由于体重、年龄、性别、种族以及肝/肾功能损害对阿思尼布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影响,此类患者无需调整剂量3,扩展了适用人群的同时也方便了临床管理。结语作为全球首款STAMP药物,阿思尼布是CML进入TKI时代25年后的又一重大进展。该药物于2024年10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成人患者。如今,阿思尼布在中国获批,无疑为优化国内CML一线治疗格局注入新的动能,有望为我国CML患者带来更规范的诊疗路径。阿思尼布积极的临床疗效以及良好的耐受性,已获得《NCCN临床实践指南:CML(2025 V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血液肿瘤(V2.0)》等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用于CML的一线治疗。这一推荐不仅基于阿思尼布在实现快速、深度分子学缓解方面的良好表现,更凸显其在降低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和推动功能性治愈方面的关键价值,满足了CML治疗领域对创新药物的迫切需求。期待在这款创新药物的推动下,更多CML患者可以有更光明的未来。

胡豫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

教育部生物靶向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主编

临床内科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临床急诊杂志主编

Thrombosis Research/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副主编

国家杰青、长江特聘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全国优秀医院院长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何梁何利基金奖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EJM、JAMA、Lancet Onc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318篇,SCI 论文 231篇,其中 22 篇IF>20,SCI 他引 2万余次

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

吴德沛 教授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参考文献:

1.Okamoto Y,et al.NPJ Syst Biol Appl.2022 Oct 13;8(1):39.

2.Sharf, G.,et al.Leukemia,2020,34,2102–2112.

3.Elias Jabbour,et al.Am J Hematol.2024 Nov;99(11):2191-2212

4. Hoch M, et al. 2024 Nov;63(11):1513-1528.

5. 崔文禹,赵若熙,韩路路,等.新型BCR-ABL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23,58(02):258-273.

6.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慢性髓性白血病中国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版)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 41(5) : 353-364.

7.Joannie Clements, et al.

8.Choi EJ. Blood Res. 2023 Apr 30;58(S1):S29-S36.

9.Abruzzese E. N Engl J Med. 2024 Sep 12;391(10):955-957.

10.Akhtar M, et al. Ann Med Surg (Lond). 2025 Feb 28;87(3):1117-1119.

11.Elias Jabbour, et al. 2024 ASH ABSTRACT 2434.

12.Hochhaus A, et al. Leukemia. 2020 Apr;34(4):966-984.

13.NCCN guidelines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version 3. 2025.

审批编码:ASC0046640-100036,有效期截止至:2026年5月19日撰写:Eve,Vitalis审校:Vitalis排版:Pan执行:Pan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医脉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