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是抗战打满全场的“陕西冷娃”,也是国民党军中黄埔系将领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关猛”、“关铁拳”的关麟征。台儿庄战役中,他挥出“铁拳”歼灭大批日军,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就连日军将领都称赞他“一个军能顶十个军”;34岁成最年轻集团军司令的关麟征,究竟有多猛
他是抗战打满全场的“陕西冷娃”,也是国民党军中黄埔系将领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关猛”、“关铁拳”的关麟征。台儿庄战役中,他挥出“铁拳”歼灭大批日军,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就连日军将领都称赞他“一个军能顶十个军”;34岁成最年轻集团军司令的关麟征,究竟有多猛?
猛将的人生,从彪悍的童年就已经开始了。1905年出生于陕西的关麟征,虽聪明好学,但顽皮捣蛋又爱打抱不平,是令老师头疼不已的“熊孩子”。小学毕业时,更因违反校规从全校成绩第一降成了第二,连他就读的苍溪小学校长都说:“这孩子将来成器就是杨六郎,不成器就是卖麻糖。”
而生性傲岸不羁的关麟征却有一个梦想:长大后参军入伍,当个威武的连长。1924年一次“冒名顶替”的经历,则改变了关麟征的一生。
当时孙中山在广东组建黄埔军校,同盟会元老、陕西人于右任正在上海替这个学校秘密招生。关麟征的朋友邓毓玫弄到一张胡景翼签发的署名邓毓玫和吴麟征的护照,恰好吴麟征不愿去广东,邓毓玫就建议让关麟征改名换姓代去。
一听要去投考黄埔军校、实现从军梦,关麟征立刻答应了,并带着父亲筹来的25块银元出发了,从此将本名“关志道”改为关麟征。之后,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在校期间勤勉朴实、训练刻苦,颇得军校总教官何应钦的青睐。
1924年12月,关麟征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不久,便以黄埔学生军的身份参加了第一次东征作战,并主动充当敢死队,用竹梯爬上淡水城头,打开了城门。
在出城迎击洪兆麟的援军时,冲在前头的关麟征却被一颗流弹伤到左膝盖骨,在廖仲恺给医院打了招呼后,才让他保住了左腿,而他的英勇早已在学生军中流传开来。
台儿庄战役上,他凭借着英勇气概和高超的指挥让与他交手的日寇将领板垣征四郎都深感佩服,在媒体面前称赞:关麟征的一个军可以顶普通的十个军。
原来在台儿庄战役时,关麟征所属的五十二军,在向枣庄以东的鹁鸽窝、郭里集之线行进的过程中,发现了日军向郭里集集结的动向,于是关麟征临敌变阵,留一个营在原阵地牵制日军,自己带主力撤至郭里集东北山地隐蔽。
次日,日军以飞机、战车队向郭里集轮番轰炸,然后开进村里,而五十二军主力早已转移,致使日军白白消耗大量军火。
接着,关麟征奉命同孙连仲部夹击台儿庄正面之敌,五十二军的任务是对台枣支线日军之侧背展开攻击。经过两天激战,关麟征率部将日军压迫于台枣线附近,同援军一起对日军形成了包围之势。
此时,日军步炮兵联合约三千人,由向城向五十二军侧背急进。关麟征率领五十二军急往堵截,在兰陵傅庄经一昼夜激战,歼灭大部分进犯的日军,使台儿庄外线的压力大为减轻。随后,他率部仍回到台枣支线,继续攻击日军侧背。
兰陵歼灭战后,关麟征又率部于4月初在台儿庄以东的底阁、杨楼一带,在友军配合下与日军激战,歼敌1300多人,解除了台儿庄东北方的威胁。
4月5日至6日,关麟征部与王仲廉的八十五军加速对台儿庄日军的攻击。他们白天枪炮轰击,白刃肉搏;晚上攀屋放火,乘乱追杀,打得日军疲惫不堪、日夜难宁;两军还相继收复了台儿庄东面的甘露寺、杨楼、陶墩等据点,从而解除了台儿庄东北方面日军的威胁。紧接着,关麟征、王仲廉两军从台儿庄北面包围了日军。
日军突围撤出前,对接连令其受挫的五十二军发起了攻击。关麟征率部与之展开激战,借助有利地形巧妙布防、与之周旋,并在防守中突然发起反攻,使敌人侧翼露出破绽,被五十二军消灭大半。
4月6日夜晚,李宗仁下令全线反攻,三十一师和第二集团军在城寨内部清扫残敌、五十二军等部在外围歼灭日军,并跟踪追击;激战4天,国军重创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其余日军残部于7日向峄城、枣庄方向逃遁,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
台儿庄大捷后,关麟征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蒋介石曾夸奖道:“中国军队如都像五十二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是不成问题的。”当时国内军事评论家则赞誉负责攻击的关麟征为“关铁拳”。
武汉会战中,关麟征率领的三十二军团再次予以日军重创。号称“精锐之师”的日军冈村宁次的第十一军所属第九师团,被其拦阻在瑞昌一带;连攻十几天寸土未得、损失惨重,士气低落的日军在广播中称“在瑞昌遭遇最强劲之敌”,可见关麟征所率部队之强悍。
1939年秋,关麟征升任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并奉命代行总司令职权,这一年他才34岁。1949年秋,关麟征辞职退出军界,之后常年隐居香港,临终前依然关心着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大事;1980年8月1日,关麟征病逝于香港,享年75岁。
作为一名军人、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关麟征用他在抗日战场上与友军密切联系、协同作战、英勇沉着、步步为营共同抗击日寇的表现,诠释了一个中国人对国家、对人民最朴素的忠诚与热爱。这样一位猛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来源:巡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