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冠病毒相关话题再次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昼夜温差不断变化,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可能形成叠加流行态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近日,新冠病毒相关话题再次登上热搜,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随着昼夜温差不断变化,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节,新冠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可能形成叠加流行态势。
新冠病毒从发现至今已经历了多次变异,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与普通感冒或流感症状相似,但在某些人群中仍可能引发重症。
我们不能低估病毒变异的潜力,需要保持警惕,持续做好监测和防范工作。
科学认识,理性防护
面对未来三个月可能出现的呼吸道疾病高峰,普通老百姓首先需要的是科学认识和理性态度。专家们普遍认为,当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致病性已有所降低,但传染性仍然较强。
与初期相比,目前流行的变异株致病力有所减弱,但仍需保持警惕,特别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我们既不必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保持适度防护意识是关键。
个人防护措施仍然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这些措施包括:
勤洗手成为生活习惯。研究表明,规范洗手可以清除手部90%以上的病原体,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风险。在公共场所接触公共物品后,应当及时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液。
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虽然我们已不再强制要求全民戴口罩,但在医院、公共交通等人群密集场所,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佩戴口罩仍是有效的防护手段。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口鼻,减少飞沫传播的可能性。
增强免疫力,筑牢健康屏障
免疫系统是我们抵抗病毒侵袭的内在防线,提高自身免疫力对预防各类呼吸道感染至关重要。
均衡饮食是增强免疫力的基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指南强调多样化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分摄入。
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锌的食物,如新鲜蔬果、鱼类、坚果等,对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有重要作用。
适量运动能显著提升免疫功能。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发布的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可有效增强抵抗力。
室外运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阳光照射还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一步增强免疫功能。
充足的睡眠同样不可忽视。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风险。中国睡眠研究会推荐,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老年人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多睡眠时间。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新冠病毒,接种疫苗仍然是降低感染风险和减轻症状的重要措施。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最新建议,重点人群应考虑接种针对新变异株的加强针。这些重点人群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医务人员以及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等。
值得一提的是,流感疫苗的接种同样重要。季节流感与新冠可能共同流行,同时接种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间隔14天以上)可以为高风险人群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尽管做好了预防措施,仍然可能发生感染。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应当如何应对呢?
目前流行的新冠变异株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轻症,类似普通感冒。居家休息、充分饮水、保持营养均衡往往足以帮助身体康复。
即使症状轻微,也应减少外出,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家中有老人、儿童或慢性病患者时。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和社会的责任。
大多数患者可以在家中自我康复,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烧不退、严重咳嗽、胸闷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当及时就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出现症状后应更加警惕,及早咨询医生。
对于轻症患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使用退热药物缓解发热,使用止咳药物缓解咳嗽等。需要强调的是,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不应随意使用。如需服用任何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面对可能的疫情反弹,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理性应对。
一方面,公众需要提高健康素养,学习基本的防护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不仅对预防新冠有益,对防范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也同样重要。
另一方面,媒体应当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传播科学权威信息,避免制造恐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科学信息和谣言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卫生部门则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指导公众做好防护。同时,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应对准备,确保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总的来说,新冠病毒可能会长期与人类共存,我们需要学会与之和平相处。通过科学防护、增强免疫力和必要时的医疗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波动。
既不恐慌,也不轻视,保持理性态度,做好充分准备,是我们每个人应当采取的态度。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第十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3,46(4):263-278.DOI:10.3760/cma.j.cn112147-20230131-00075.
②.王辰,曹彬,高占成,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后的若干思考[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8):561-567.DOI:10.3760/cma.j.cn112137-20230202-00229.
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指南(2023年版)[EB/OL].(2023-10-10)[2025-05-19].http://www.chinacdc.cn/jkzt/crb/xcrb/xxgzbd/202310/t20231010_267968.html.
来源:谭医说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