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每年一到换季,特别是春末夏初,办公室里、地铁上、菜市场里,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哈啾”声。有人一边擤鼻涕一边说:“哎呀,这又是老毛病了,鼻炎犯了。”另一些人则默默戴上口罩,生怕被误会感冒传染。可你知道吗?有时候你以为只是老毛病的鼻炎,背后可能藏着更大的隐患。
今年5月初,国家疾控局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近期新冠感染人数有小幅反弹趋势,尤其在南方部分城市,症状表现出现了“鼻炎化”的新特征。不少人鼻塞、流涕、打喷嚏,和往年花粉季节的过敏性鼻炎几乎一模一样,却在家人相继中招后才猛然意识到——这不是鼻炎,是新冠。
问题不是出在病毒变得更厉害,而是它变得更“会藏”了。过去人们一听“新冠”两个字,脑海里浮现的是发烧、咳嗽、嗓子疼,甚至是呼吸困难。如今,它却披上了“鼻炎”的外衣,让人放松了警惕,延误了发现,错过了黄金防控期。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真实的公共健康警示。
新冠病毒的变异趋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最新研究,目前国内流行的奥密克戎新亚型JN.1,在症状表现上更趋向于上呼吸道的轻微不适,特别是鼻腔黏膜的刺激。简单讲,就是更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鼻炎或者普通感冒,但它的传染性并没有减弱,甚至在密闭空间内的传播效率更高。
在门诊接诊中,医生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类似的情况。有患者连续打喷嚏、流鼻涕,来医院开抗过敏药,结果一查核酸,竟是阳性。更棘手的是,这类患者往往没有发烧、没有肌肉酸痛等典型症状,导致他们在感染初期照常上班、上学,结果一人传一片。
其实鼻炎和新冠的“撞脸”,并非毫无道理。两者都涉及上呼吸道的炎症反应,特别是鼻腔黏膜受刺激后,都会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等反应。区别在于,鼻炎多是过敏源引起,比如花粉、尘螨、冷空气,而新冠则是病毒感染,本质上是两回事,但表面上却容易混淆。
俗话说,怕狼来了,结果真来了却没认出来。这正是目前健康防线面临的最大挑战。很多人因为“习惯性误判”,错把病毒当“小毛病”,不仅耽误了自身恢复,还可能成为家庭和办公场所的“隐形传播者”。
从临床角度来看,健康误判最大的危害,不是错吃了药,而是耽误了时机。早期识别、早期隔离、科学预防才是关键。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的,更要当心。一场“误认为是鼻炎”的新冠传播,可能对老年人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大爷,平日里有点鼻炎,每逢换季总是打喷嚏。今年5月初,他又出现了类似症状,自觉“老毛病犯了”,照常去晨练、逛菜市场。直到老伴开始咳嗽、发烧、住进医院,才意识到出问题了。医院检查发现,全家四口人都中招。这不是个例,而是当下不少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对“熟悉症状”的麻痹大意。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越是熟悉的症状,越容易放松警惕。可身体从来不会欺骗我们,区别在于我们有没有认真倾听它的信号。
那怎么区分鼻炎和新冠?虽然症状相似,但还是有细微差异。鼻炎通常无发热、无全身不适,症状多在接触过敏源后迅速发作,且有季节性。而新冠往往伴随轻度乏力、咽痒、轻咳,有时还会出现味觉嗅觉变化,哪怕没有发烧,也可能有轻微的肌肉酸痛。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其实是:是否突然出现、是否持续好几天、是否有接触史。如果你以前没有鼻炎史,突然连续几天鼻塞流涕,就要多留个心眼;如果家中有人近期症状相似,那更要提高警觉。
这就像下雨前的云层变化,不是只有雷声大作才说明暴雨要来,很多时候,细雨绵绵才最容易让人忽视,却最容易“湿透”。
再说句掏心窝的话,新冠不是猛虎,但轻敌就是最大的风险。特别是现在病毒变得“聪明”,症状轻、潜伏长、传播快,如果我们还用三年前的老思维去看待,就容易掉以轻心。
防疫这件事,说到底靠的不是恐慌,而是日常的细致。勤洗手、戴口罩、通风、避免扎堆、注意观察身体变化,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动作,才是真正守住健康的“铜墙铁壁”。
有些人说现在都2025年了,新冠还要防?可现实告诉我们,病毒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个“马甲”。我们不能指望病毒变好,只能让自己更聪明。
春夏交替,本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时节,过敏性鼻炎、普通感冒、新冠交织在一起,更考验我们的判断力。医生不是神仙,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病;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症状的敏感度,做到早判断、早应对。
你以为鼻子痒、打喷嚏只是“换季反应”?别忘了,它也可能是病毒在敲门。
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不少人因为认定“新冠已经过去”,出现症状也懒得检测了。这恰恰是传播链继续蔓延的温床。不是每个人都非得做核酸,但至少要有自我防护意识。戴口罩、避免聚会、照顾好家中老人,是对别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每一次病毒变异,其实都是对人类健康系统的一次考验。我们不能拖着疲惫的身体硬扛,也不能拿“老毛病”当挡箭牌。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小信号,都值得我们花点心思去读懂。它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善意提醒。
很多人以为健康是一种“拥有”,其实它更像是一种“关系”——你若对它敷衍,它就会悄悄疏远你;你若用心呵护,它就会给你最大的回报。
就像雨后的空气,清新不一定是因为阳光灿烂,而是你愿意开窗通风。同样道理,健康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细节和坚持。
我们无法预知下一个变异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但可以确定的是:对熟悉症状的警惕,对日常生活的严谨,是我们每个人能做的“防疫升级”。
别再把鼻炎当借口,也别让“老毛病”蒙蔽了眼睛。这个五月,懂得分辨,就是守护自己和家人最好的方式。
健康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一件件小事的积累。你以为的“只是鼻炎”,可能是病毒在你家门口轻轻敲了一下门——你有没有听见?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新冠病毒感染监测周报(2025年5月第1周)》
2. 中国疾控中心《奥密克戎JN.1变异株临床特征分析》
3. 中华医学会《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2024年修订版)》
4. 中国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呼吸道疾病交叉感染防控建议2025》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