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情况,是2025年3月31日至5月4日,共5周的监测分析结果,有两个数据很扎眼:一是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二是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新冠阳性率从3.3%升至6.3%。
5月8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把很多人从五一的回忆、憧憬端午的放假中拉回现实:新冠感染率明显上升了。
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情况,是2025年3月31日至5月4日,共5周的监测分析结果,有两个数据很扎眼:一是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升至16.2%;二是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新冠阳性率从3.3%升至6.3%。
新冠病毒感染,在2020年初出现时,属于“乙类甲管”传染病,到了2023年1月调整为“乙类乙管”传染病。不管怎么调整,它可传染、可逃逸、某些条件下能致命的特点没变,只不过从2024年上半年至今,整整一年多,新冠仿佛消失了,很多人似乎忘记了它的存在。
新冠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一直在低调潜伏、发展和变异。目前国内主要病原体是NB.1.8.1和XDV变异株,仍属于奥密克戎系列,只不过已属于第N代“后辈”。
很多人不知道,虽然我们已经和新冠病毒共存了五年多,但它有3个“未解之谜”,至今迟迟没有答案:
第一个谜:它从哪来、中间宿主是谁、有没有“长期后遗症”、最有效的防治药物是什么?目前都不知道。
第二个谜:我国古代瘟疫发生过不少,但有“大疫不过三年”的说法,而放在新冠上面就不灵了,新冠从出现到今天,已过去5年还没有消失。
第三个谜:新冠病毒和2003年的非典病毒有“血缘关系”,两者属于“表亲”,但非典仅流行8个月就消失,而新冠可能长期存在。
和如今,新冠感染率明显上升,既与新冠病毒达到新的临界传播条件有关,意思是病毒“翅膀”又硬了;又和很多人新冠抗体水平下降有关,意思是防御病毒的“铠甲”变脆了,这一增一减,成为新冠病毒出现局部小高峰的“伏笔”。
尽管新冠可能卷土重来,但从目前情况看,它难以掀起更多风浪,原因起码有3个:
1、大部分人已和新冠病毒交锋数次。比如,第一次是2022年底,不少人感染后经历“高烧、刀片嗓、水泥封鼻”等感受;2023年上半年第二次感染,发烧和喉咙发炎明显减轻;2024年3月份,感染中招患者可能不发烧,扛几天就好了。这些“斗争经历”,成为应对新冠的底气,一些人感到,即使新冠再来高峰,也不会怎样了。
2、国家修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目前是试行第十版,2023年1月发布。新版指南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明确分级收治标准,更主要是治疗方案更新,意味着即使新冠再次来袭,也有成熟可行的方案应对。
3、新冠抗病毒药物、缓解症状药物和有效中药方剂成为底气。比如,截至2025年5月,已有7种抗病毒药物获批上市,包括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先诺特韦/利托那韦、来瑞特韦、阿泰特韦/利托那韦、莫诺拉韦、阿兹夫定、瑞米德韦;中药有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颗粒等;缓解症状包括退烧药、止咳平喘药、化痰药等。
但千万不要认为新冠“不堪一击”,就疏于防范,重点人群仍要关注,比如高龄老人、幼童、孕产妇、有基础病人群等等,还有半个多月就要高考和中考的学子,要加强防范。
一旦确诊新冠病毒阳性,出现胸闷气促、神志不清、静息血氧饱和度偏低、肺部明显不适、影像学检查症状快速进展等情况,要及时送医;感染恢复期,饮食、运动、洗澡等方面都要注意,防止病症加重,等等。
虽然新冠感染率上升,但与过去相比,出现3个奇怪现象:
一个是:重量级专家为何没发声了?前几年,人们抗击和防护新冠,经常能接收到不同领域权威专家的发声,从院士到国家级医学专家都有,涵盖传染病、病理学、呼吸感染、肺炎、疫苗、急诊等学科,为大众科普防护和病理知识,提高应对水平层次,起到“定心丸”作用。
但这次新冠感染率上升的消息,发布近半个月了,没有一个重量级专家出来剖析、讲解、释疑,与过去相比形成较大反差。专家去哪里了?
一个是:提醒用药、打疫苗的声音去哪了?这几年,不只是新冠病毒,还有支原体肺炎、甲流、乙流、鼻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轮番上阵,人们总能看到“用药搭配”、“用药顺序图”、“用药注意事项”等信息,对重点防护人群,加强疫苗接种的声音也不少。
实际上,很多人听到这些消息,家里囤了不少应急药物,打过好几针新冠疫苗。但这次新冠可能出现“局部小高峰”的消息,让大家不适应的是,提醒用药、打疫苗等声音一直沉寂,没有形成主流,确实大不一样了,为啥这些声音消失了?
一个是:为什么新冠消停了一年多又重新抬头?这是很多人交流时发出的疑问,传染病能传播,要满足传染源、传播媒介、病毒浓度等条件才会成气候,我们刚过完五一假期不久,理论上应该是5月中旬才会出现局部传染高峰,而从权威发布的消息看,从四月份就开始了。
为什么新冠病毒突然出现了,虽然很多人做好了和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但病毒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非常闹心,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更是小心翼翼,没有人喜欢平静祥和的氛围被打破。
总之,从大家应对新冠病毒的态度变化看,新冠可能再也难掀起风浪,但这3个奇怪现象,与过去明显不同,也值得我们深思。不过,仍要提醒大家注意防护,不能大意。
参考资料:
[1]王丽,李侗曾.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观察及处理策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4):213-218.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冠疫情监测通报[R].北京:国家疾控局,2025.
来源:李老师健康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