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到底有多可怕?医生提醒:出现4个症状就要警惕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23:25 3

摘要:5月中旬,连知名歌手陈奕迅也因感染新冠,不得不紧急宣布取消演唱会。你是不是也突然开始回忆:我上次感染新冠是什么时候?是不是该担心了?

“你最近咳嗽吗?发烧了吗?嗓子疼吗?”

最近,诊室里总是能听见这样的问话。明明已经过去了三年多,新冠病毒却像个“赖着不走的老邻居”,时不时又来敲门。

5月中旬,连知名歌手陈奕迅也因感染新冠,不得不紧急宣布取消演唱会。你是不是也突然开始回忆:我上次感染新冠是什么时候?是不是该担心了?

今天,我们来聊聊新冠的“新动向”,尤其是——哪些症状一旦出现,就得引起高度警惕?别等到“烧到39度、咳到说不出话”了才慌张,医生早就提醒你了!

有人说:“新冠不是已经过去了吗?现在不都像感冒一样了?”

确实,从2023年开始,我们对新冠的恐惧慢慢淡了。但病毒可没闲着。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3月底到5月初,全国新冠阳性率再次上升,尤其是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阳性率高达16.2%,比前几周翻了一倍还多。

这轮感染的主角,是一个名叫NB.1系列分支的新变异株。它的本事有两个,一是传染性更强,比之前的毒株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尤其在潮湿、密闭的环境里;二是免疫逃逸能力更高,简单说,就是它更会“躲猫猫”,让你以前的抗体难以识别。

这就像是一个老对手换了新面孔,你以为它走了,其实它只是换了衣服偷偷摸进来了。

那么,怎么判断你是不是中招了?新冠的症状千变万化,但医生提醒,有四种表现最该警惕。

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是第一个信号。

别小看发烧,这不是普通感冒的“上头热”,而是深层次的免疫系统反应。如果烧得时间长、退不下来,可能提示病毒已经“深入作战”。

医生观察到,年轻人一般3到5天能缓解,但老年人可能需要5到7天甚至更久,特别是免疫力低下、有基础病的人群更难恢复。

咽喉剧烈疼痛,吞咽困难,是另一个警报。

这不是“嗓子有点干”,而是像吞刀片一样疼。NB.1毒株特别容易攻击上呼吸道,咽喉是首当其冲的“战场”。如果你连喝水、吃饭都觉得困难,那就要小心了。尤其是老人、小孩,他们一旦不能进食,体力很快就会“断崖式”下滑。

剧烈咳嗽,伴随胸闷或气短,是第三种需要重视的表现。

新冠咳嗽往往是阵发性、干咳为主,有些人还会伴随胸口憋闷、呼吸不畅。严重时,可能发展成肺炎。这时候就不能再靠“多喝水”来应付了,得及时就医,甚至要做肺部CT排查有没有病毒性肺炎的风险。

还有一种容易忽视的症状是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异常明显。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明明没干啥体力活,整个人却像被打了一顿,连下床都费劲?新冠病毒攻击的不只是呼吸道,它还会扰乱全身的代谢系统和免疫系统,导致身体“宕机”。如果你发现自己“虚得不正常”,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很多人说:“现在的新冠比以前温和了,没啥可怕的。”这是一种常见误区。

虽然大多数人感染后是轻症,但这不代表它就没有“杀伤力”。高风险人群仍有重症风险,老人、有糖尿病、高血压、癌症、器官移植史的人,一旦感染,重症率显著上升。

多次感染还有“后遗症”,研究发现,反复感染新冠,有可能增加“长新冠”风险,比如持续疲惫、脑雾、焦虑等。

新毒株传播更隐蔽。NB.1毒株的免疫逃逸能力强,即便你上次感染过,也可能再次中招。

所以说,新冠就像是感冒界的“潜伏特工”,你以为它走了,其实它换了套路回来找你。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该怎么做呢?答案不是“补维C”这么简单。

从营养学角度说,蛋白质要足够。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需要“建军”,而蛋白质就是它的“砖瓦”。鸡蛋、豆腐、瘦肉、牛奶,每天都得有。

多吃“抗氧”食物也很关键,比如蓝莓、胡萝卜、西兰花、洋葱,这些富含抗氧化物,能帮助身体清除病毒带来的“垃圾”。

别忘了水,多喝水不是万能的,但脱水一定是大问题。发烧、出汗、咳嗽都会让你流失水分,必须及时补充。

你可能不知道,情绪、压力和免疫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焦虑、睡眠不足、情绪低落,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罢工”。心理咨询师常说一句话:“你不开心,身体就会闹情绪。”

不要一整天盯着感染人数,吓自己。该睡觉睡觉,该晒太阳晒太阳。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最天然的“免疫力增强剂”。

中医历来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新冠,就是一种“外邪”,而人体的“正气”——也就是抵抗力,才是关键。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雪梨、百合、川贝炖水,能润肺止咳。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弱。山药、芡实、红枣、莲子,可以健脾补气。

艾灸足三里、肺俞穴,也能帮助提升免疫力。这些调理方法并不能替代医学治疗,但作为日常养护,是中医智慧的体现。

很多人现在出门不戴口罩了,觉得“自由”才重要。但你有没有想过,你可能是在保护别人,也是在保护你自己。

有慢性病的家人,家里有老人、孩子,或者你自己上次感染时症状很重,这类人群如果再次感染,风险更高。在人多密闭的地方戴上口罩,不是退步,而是成熟的表现。

专家常荣山预测,这波新冠的小高峰将在6月初逐渐下降。但群体免疫力的下降和病毒的变异,都可能带来下一轮的反扑。

李侗曾主任也表示,目前全国哨点医院的阳性率仍处在高位,老年人感染后恢复慢,仍有重症风险。换句话说,新冠还没完,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新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慌,而是准备好应对它每一次“突然袭击”。

你有没有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来都不是为了某种病毒,而是为了你自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周报[EB/OL].

[2]常荣山.新冠病毒最新变异株特征与传播趋势分析[J].中国病毒学杂志,2025,35(04):305-310.

[3]李侗曾.新冠感染与老年人群体健康风险评估[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5,44(05):512-518.

来源:纵横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