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一周内获FDA批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9 19:29 3

摘要:携带相关基因突变者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氨血症、代谢性脑病及肝病。其中,新生儿期就发病的人,病情多进展迅速,病死率高,50%者无法活到成年。

当地时间5月1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研究报告,美国一名患有严重遗传病的婴儿在接受了针对其设计的基因编辑治疗后,病情已有所改善。

接受基因编辑治疗的婴儿与研究团队成员。图片来源:费城儿童医院

患儿名叫KJ Muldoon,患有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CPS1)缺乏症,这是一种遗传代谢病,迄今全球公开报告病例仅数百人。

携带相关基因突变者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氨血症、代谢性脑病及肝病。其中,新生儿期就发病的人,病情多进展迅速,病死率高,50%者无法活到成年。

2024年8月,KJ Muldoon出生的第二天,就出现了嗜睡、呼吸窘迫、肌肉僵硬等症状。他的胳膊若被抬起,松开后就会颤抖着垂落到身体一侧。血检提示,他体内的氨含量达到危险水平。

一周不到,基因测序结果出来了。医学团队确认KJ Muldoon携带源自父母双方的基因突变,诊断为CPS1缺乏症。

别无选择,基因编辑疗法获FDA一周批准

过往,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案极有限,仅仅是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服用药物、接受透析,去除体内不断积聚的氨;以及根据病情、做肝移植。5个月大时,KJ Muldoon被列入肝移植名单。据美国相关规定,患儿满1岁或达到一定体重,才能做此类手术。

但KJ Muldoon很可能等不到,因为他的情况非常凶险,即使摄入微量蛋白质,也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激增。每经历1小时高血氨状态,大脑就会遭受不可逆损伤。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患儿的医生费城儿童医院(CHOP)代谢病专家Rebecca Ahrens-Nicklas几天后联系了基因治疗先驱Kiran Musunuru(Verve Therapeutics联合创始人)寻求帮助。在这一背景下,一个跨学科,跨越多家技术公司的团队成立了。此次研究由NIH直接资助,Acuitas Therapeutics提供LNP技术、Integrated DNA Technologies提供gRNA合成、Aldevron负责mRNA生产。

研究团队很早就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沟通,“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特殊情况”。Musunuru说,“KJ当时病情极其危重,常规流程已来不及。当他6个月大时,我们正式向FDA提交了申请,仅一周就获得批准。”

2025年2月,6个月大的KJ接受了低剂量治疗,随后在3月和4月接受了更大剂量治疗。目前他已能在减少其他药物用量的情况下,摄入更多蛋白质。

业内看法:为罕见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在近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Rebecca Ahrens-Nicklas表示,这是首次为个体患者设计针对致病突变的基因编辑治疗方法。“他已显现出一些早期获益迹象,但目前判断治疗效果为时尚早。”

研究团队成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Kiran Musunuru表示,他们尽快公布细节是希望能够激励同行。“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医学的未来。”他补充说,“这是将基因编辑疗法应用于治疗各类罕见遗传病的第一步。目前这些疾病几乎没有任何在研疗法。”

然而,个性化治疗成本可能更高。Musunuru表示无法给出KJ治疗的确切费用,因为相关公司承担了大部分成本,但他相信价格会下降。“随着技术进步,规模效应将显现,预计成本将降低几个数量级。”

此前个性化基因疗法发展受阻,部分原因是监管机构将针对同一基因不同突变的疗法视为独立产品,要求企业每次都要重新走审批流程。但当前监管趋势转向平台化审批,即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方式给予整体批准,不论其针对的是哪种具体突变。英国遗传病联盟的Nick Meade表示:“KJ接受的基于平台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为治疗最罕见的疾病提供了可扩展方案,终于让数千家庭看到了曙光。”

在视频中提到:

当9月大的马尔多恩在病床上酣睡时,全世界的生物学家、医学家、伦理学家都在屏息凝视。这个在襁褓中的婴儿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正站在了人类对抗遗传病的崭新边界上。

……

在这场身份学离当中,最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他从确诊到手剂的治疗就是半年的时间,打破了一个传统的药物动辄10年的这样的一个流程,科研团队突破性的把气胞建膜、动物实验、生产工艺等环节能并行的全病性同步推进。

当定制药物在情人节获得批准的时候,这个特殊的礼物不仅承载着这个父母的殷切期盼,更验证着科学功能起在伦理框架内的爆发式创新的可行性。

如今三个月过去了,治疗数据显示这位小患者的血压浓度已经回落到安全阈值,曾经僵硬的四肢已经开始能够自由活动,虽然医学团队非常谨慎的不敢用治愈,但是我想这个结果已经胜过了千言万语。

……

这次治疗也开创了多方资金共担风险的创新模式,这为破解孤儿药研发到上市的经济困局也给了一个新的思路。

当定制化的基因疗法从科幻走进现实,我们也要警惕,这种技术商业化可能加剧的医疗资源不平等。在这场革命性的医学案例中,我们既为马尔顿的命运的转折欢欣鼓舞,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前科技的双刃剑本质。比如说大量的婴儿如果都能定制了怎么办?

结语:KJ案例不仅代表了体内基因编辑技术突破,更是监管创新与多学科协作的典范。从构建替代细胞模型、优化碱基编辑器到加速审批,团队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个体化疗法从设计到临床”的全流程验证。尽管长期安全性和可推广性还需要研究(此次个体案例花费超过100万美元),此案例为罕见病基因治疗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新浪医药综合自创新药、中国科学报、生物制药小编

—精彩回顾—

联系我们

来源:新浪医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