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8日,星期天,随着工期结束,又一次失业的小魏君坐在房间里发呆。明明知道这样在家无所事事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不得不说,在工期结束之后那种身心彻底放松下来的悠闲日子确实让人回味无穷。然而当他想到明天依然要继续失业时,整个人又陷入了迷茫。
2025年5月18日,星期天,随着工期结束,又一次失业的小魏君坐在房间里发呆。明明知道这样在家无所事事并不是什么好事,但不得不说,在工期结束之后那种身心彻底放松下来的悠闲日子确实让人回味无穷。然而当他想到明天依然要继续失业时,整个人又陷入了迷茫。
毕竟今天可以休息,明天也可以休息,但后天呢?大大后天呢?来自事业上的不确定感和经济上的压力,让他不得不重新正视一个现实:摆在像他这样的中年男人面前的,其实一直有两个“90定律”。
第一个“90定律”是:当代90%的中年人一旦失业,可能再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虽然听起来有些扎心,但这正是小魏君亲身经历的残酷现实。曾经,他以为自己十几年的职场经验足以让他在失去一份工作后,迅速找到下一家公司,并且继续拿到不菲的收入。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他发现,当中年人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职业后,想要再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真的比登天还难。
一方面,公司普遍嫌弃你年纪太大,无法和00后的年轻人拼体力、拼加班;另一方面,家庭的压力和生活的开销让你对薪资的期望值无法降低。于是,在双重夹击之下,许多中年人只能选择有限的几个出路——要么创业做个体户、搞自媒体,要么就去送外卖、跑滴滴。
第二个“90定律”则更加残酷:当失业超过一年后,离婚率飙升到90%。如果说中年人最大的恐惧来自于经济压力,那么来自枕边人的背弃,往往就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当存款见底,生活陷入困境,你会发现民政局门口排队的人群中,飘着的都是房贷合同的碎片。
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和信息的丰富,也提升了人们对痛苦的承受力。各种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信息都在告诉女性要更爱自己,于是面对现实的压力,很多婚姻最终只能以和平分手收场,给中年男人留下最后的一点体面。
三
5月的郑州风沙很大,小魏君又一次完成一天的工作,站在家门口的马路边发呆。明天起,他又将暂时失业,仿佛一下子失去了目标。手机里那条来自工地老板的消息明确写着:“工地上暂时不缺人。”这让他下意识地打开了招聘软件,开始漫无目的地搜索职位信息。
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找什么样的工作,但他只有一个目的:养家糊口。可无论他怎么努力沟通,最终收到的回复总是冷冰冰的一句:“35岁以上暂不考虑。”
昨天干活时不慎摔坏的手机屏幕裂痕纵横,就像他眼角新添的皱纹一样,透着岁月的疲惫与无奈。哪怕中年人真的去做了所谓的“吉祥三宝”、“铁人三项”,恐怕也很难重新找回曾经的体面。
2025年3月27日,九派新闻曾报道过一位35岁的“高龄程序员”被辞退后找不到工作,最终无奈转行跑滴滴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张熹出生于1990年,今年正好35岁。如果小魏君还能靠在工地打工混口饭吃,那么对于张熹这样的程序员来说,35岁失业几乎就是一场灾难。
讲经验,你比不过AI智能的发展速度;讲激情,你也不是00后年轻人的对手。面对HR或明或暗的拒绝,已经上有老下有小、背着车贷房贷的张熹最终顶不住压力,在妻子的劝说下成为了一名网约车司机。
起初,他还放不下身段,担心遇到熟人丢面子。但三年跑车的经历告诉他,哪有什么熟人?哪有什么面子?只有每天从晚上6点跑到早上6点的高强度工作,才换来了三年净赚近70万元的收入。
虽然网上对他收入的真实性众说纷纭,甚至有人造谣他“猝死赔偿63万”,张熹不得不出示后台数据自证清白。舆论的压力让他逐渐沉默,不愿再分享自己的生活。
而最让小魏君感同身受的是,张熹虽然挣了钱,却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一周只能回家一次。相比之下,上海的应瑜翀则是主动转型的例子,他厌倦了职场内卷,开特斯拉跑滴滴追求时间自由,月入约一万,生活成本低,还能陪家人旅游、做自媒体。
当然,也有不少无奈挣扎的例子。比如深圳一名程序员被裁后转行开出租,结果每天干15小时,收入大部分交了租金,还因疲劳驾驶出了事故,9个月后只能重新回到互联网行业。
还有底层司机刘杰,跑了五年车,每天熬16小时,腰椎受损却既无车也无房。疫情之后订单减少、平台抽成上涨,收入仅够糊口,直言:“这行越干越看不到头。”
这些例子基本上都是中年男性的自我救赎。虽然网约车行业确实为面临“35岁危机”的程序员提供了一个过渡选择,但收入高低完全取决于个人是否愿意拼命内卷。在无数失业又看不到未来的中年男性拼命竞争之下,有人借此翻身,但更多人却困在健康损耗、收入不稳、缺乏保障的循环之中。
当身为中年男性的我们,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从事那些曾经“看不起”的行业时,小魏君觉得你应该想清楚:这碗“青春饭”,你准备拿命换多久?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