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四川南充仪陇县人民医院的广场上,一场特殊的毕业照拍摄触动了千万人的心弦。16岁少年任俊杰躺在病床上,被60余名同学簇拥着,氧气面罩下的笑容凝结成青春最后的纪念。这张"一个都不能少"的照片,本应是集体温情的注脚,却因三名戴口罩的学生陷入舆论漩涡,
2025年5月,四川南充仪陇县人民医院的广场上,一场特殊的毕业照拍摄触动了千万人的心弦。16岁少年任俊杰躺在病床上,被60余名同学簇拥着,氧气面罩下的笑容凝结成青春最后的纪念。这张"一个都不能少"的照片,本应是集体温情的注脚,却因三名戴口罩的学生陷入舆论漩涡,成为观察人性的多棱镜。
病床上的任俊杰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指尖因化疗泛着青灰,却努力挺直脊背望向镜头。弟弟站在人群外,突然对着哥哥和同学们郑重敬礼——这个未经设计的瞬间,让无数人看到少年们对生命的敬畏。班主任回忆,当得知拍摄地点改在医院时,全班同学自发提前半小时集合,"没有一个人抱怨路程远,他们说要让俊杰感受到班级的完整"。
然而,当照片在社交平台传播,三名戴口罩的学生却成为众矢之的。"毕业照戴口罩是对逝者的不尊重""特殊场合就该入乡随俗"等评论迅速发酵。有人深挖口罩学生的社交账号,臆测"不合群""耍个性";更有甚者编造"老师提醒过仍我行我素"的谣言。这些充满恶意的揣测,如利刃般刺向尚未成年的孩子。
这场针对未成年人的网暴,暴露出三重社会心理病灶:
一是道德洁癖的泛滥。部分网友将毕业照神圣化为"不容瑕疵的集体记忆",却忽视医学常识——春季本是流感高发期,戴口罩可能是预防传染的善意之举。这种用圣人标准苛求他人的思维,实质是将集体仪式凌驾于个体健康权之上的道德暴力。
二是情绪投射的异化。面对少年早逝的悲剧,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恐惧急需宣泄出口。弗洛伊德说:"未被消化的情绪会寻找替代出口。"三名学生的口罩不幸成为"情绪垃圾桶",承载了公众对疾病、死亡的焦虑,这种迁怒本质是心理脆弱的表现。
三是匿名环境的失序。在算法推波助澜下,上万条攻击性评论形成"正义幻觉",让施暴者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法律专家指出,对未成年人进行恶意揣测、公开人格侮辱,已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第77条,构成网络暴力。
事件中交织的善恶对比,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图景:
善意在集体行动中显影。从步行两公里前往医院的整齐队列,到主动调整站位让俊杰处于C位的细心,再到医护人员开辟绿色通道的暖心,这些细节构成温暖的底色。正如男孩父亲哽咽着说:"孩子们用行动告诉我,儿子从未被视为'异类'。"
恶意在解构中暴露。当有人质疑"戴口罩是嫌病床上的同学传染"时,他们忘记了:这个班级曾自发为俊杰筹集医疗费,曾轮流录制祝福视频,曾在病床前合唱班歌。网暴者用一个标签否定全部善意,暴露出"见不得他人美好"的扭曲心理。
理性在思辨中生长。越来越多网友开始追问:"在生命尊严面前,口罩真的值得大做文章吗?""当我们苛责未成年人时,是否做到了将心比心?"这种反思如同穿透阴霾的阳光,让讨论回归理性——真正的文明,是懂得在特殊时刻放下刻板标准,守护他人的体面。
这起事件为我们敲响三重警钟:
对教育者而言,它是一堂鲜活的生命教育课。仪陇中学将照片引入班会,引导学生讨论"集体与个体的边界""特殊情境下的善意表达"。当孩子们懂得"尊重比整齐更重要",教育就真正触及了灵魂。
对网络生态而言,它是一记治理的响铃。平台对恶意评论的处置速度、主流媒体对理性声音的传播力度,都在检验着网络空间的文明程度。正如《人民日报》锐评:"莫让键盘侠的唾沫,污染了青春最纯粹的纪念。"
对每个个体而言,它是一面照见内心的镜子。当我们在键盘前准备敲击苛责之词时,不妨自问:如果照片中的孩子是我的家人,我还会如此轻率地下结论吗?这种"同理心校验",是抵御网络戾气的最好防线。
事件的尾声令人痛心:少年在拍完毕业照12小时后离世。但那张泛黄的照片里,60张年轻的面孔依然带着温度——有戴口罩的含蓄守护,有病床前的微笑定格,更有整个社会关于"如何对待差异"的集体思考。弘一法师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或许我们该学会:在不理解时保持沉默,在争议时保留善意,在喧嚣中守护温柔。这,才是人性最珍贵的光芒。
来源:璞玉看文章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