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新冠阳性率明显上升!专家:预计5月下旬达峰,戴口罩!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09:13 2

摘要:这不,最近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一出来,我一看这曲线,我这心哟,咯噔一下。阳性率从4月中旬的0.9%一路飙到5月初的2.2%,翻了一倍多。

唉,这事儿我真是说了一遍又一遍,劝了一次又一次,可您看这耳朵啊,左耳进右耳出,像漏斗似的,听着听着就没了。

新冠啊,它可不是“过气网红”,它是个“回头客”,不请自来,还是那种你越不待见它,它越黏人。

这不,最近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一出来,我一看这曲线,我这心哟,咯噔一下。阳性率从4月中旬的0.9%一路飙到5月初的2.2%,翻了一倍多

专家都说了,5月下旬可能是这一波的高峰。你说这不是老话说得好吗——“春天种瓜,夏天吃苦”,现在防不住,到时候谁吃亏谁知道。

我知道,您听烦了,什么“病毒变异”“抗疫常态”“免疫屏障”这些词儿说得跟绕口令似的,但今天我不跟您讲大道理,我就跟您掰扯掰扯,咱老百姓该咋办,怎么戴口罩,咋吃药,哪些事儿该信,哪些事儿听了就得抬脚走人。

有些人一听“XBB毒株”就摆手:“哎呀,都说轻症了,不就是个感冒嘛!”得嘞,这话听着像是“麻绳专挑细处断”,专门给自己留了后患。

要是你20出头,身体倍儿棒,三天不吃饭还能打篮球,那你扛得过去;可要是你年纪一大,慢病缠身,血压高、糖尿病、慢阻肺,就这一口气上不来,才不是“感冒”那么简单

这就像拿雨衣去挡台风,看着有防护,可真来了风浪,那就是一层纸。

再说了,病毒是个“狡猾的老狐狸”,它从最早的“原始毒株”,到“德尔塔”,再到“奥密克戎”,再拆分成“BA.5”、“XBB”,现在这“JN.1”都出来串场了,它变得越来越“油滑”,专挑你“免疫力松懈”的时候下手

这波上升期,门诊里又开始热闹了。嗓子疼得像吞了把刀的,发烧烧得满脸通红的,来了一拨又一拨。我总能听到一句话:“医生,我吃了阿莫西林,咋还不好?”哎哟喂,我听了都快冒烟了。

阿莫西林是抗生素,杀的是细菌,不是病毒!你拿它对付新冠,就跟拿烧火棍去撬保险柜,根本不对路。

新冠是病毒感染,轻症咱们靠的是对症支持治疗,比如退烧、止咳、补液,而不是一股脑地往嘴里塞抗生素。你吃了不但没效,还可能把自己肚子里的“好细菌”一锅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得跟您介绍几个“药界人物”,个个都有脾气有性格:

布洛芬:这位老兄脾气急,烧一高他就蹦跶出来,“我来降温!”但他不适合“肠胃虚”的人,容易“捣乱”。吃它得吃饭后,空腹吃容易胃不舒服

对乙酰氨基酚:这位小姐姐性子温和,发烧、头痛、肌肉酸痛找她没错。但她怕“肝脏负担重”,尤其是喝了酒的千万别碰。

连花清瘟:这个混血派,既有中药底子,又有现代研究撑腰,适合初期症状明显、发热咳嗽的人,但别想着它是万能钥匙,症状轻不能乱吃。

这些药物啊,不是“越早吃越好”,而是“对症吃才管用”。你要是没发烧就吃退烧药,那就像“没饿肚子先吃药丸”,吃了也白搭。

您说现在还有谁戴口罩?地铁里、商场里,口罩都变成了“稀有动物”。可你知道吗?这波XBB变异株,传播力比前面的还强,平均一个人能传染1.3到1.5个,就像“一个人打喷嚏,三排人都中招”。

口罩不是“时代的枷锁”,它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的工具。尤其是这几类人,戴上它就像穿了铠甲:

· 老年人:免疫力低,得一次新冠,可能引发肺炎、心衰。

· 慢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一旦感染,病情难控。

· 小孩儿: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抵抗力没完全建立,感染后高烧不退的不少见。

还有一种人,叫“无症状感染者”,他们不咳不喘不烧,走哪儿传哪儿,跟“隐形炸弹”似的。你看着对面那人笑呵呵,他可能刚刚把病毒“托运”给你了。

所以啊,口罩这东西,不是怕死才戴,是明白事理的人才戴。咱不是怕,是懂得“防一手”的智慧。

有些人啊,得了一次新冠后,像打了“免疫疫苗”似的,嘴上说:“我现在百毒不侵!”我真想说一句:“你那是秋后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根据国家感染病研究中心的数据,重复感染者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第二次感染往往比第一次更难受,尤其是“免疫力没恢复好”的人而且每次感染对身体免疫系统都是一次大考,考得多了,身体也吃不消

你以为“抗体”这东西能保你一辈子?错了,大约3-6个月后,抗体水平就开始下降,尤其是XBB这样的“变脸达人”,它能绕开你身体的“老识别机制”,让你身体愣是反应不过来。

门诊里有人一咳嗽就嚷着:“医生,我吃点黄连、板蓝根清清火。”哎呀我的亲娘嘞,这跟不分青红皂白打人是一个道理。

清热药不是万能钥匙,它们适合“实热”症状,比如高热、咽痛、口干口苦。如果你是“虚火”——比如手脚冰冷、精神疲乏、舌质淡,那你吃了清热药等于“火上浇油”,越吃越虚。

中医讲“辨证论治”,不是你怕热就清热,怕冷就补阳。身体就像锅炉,得看里面是缺火还是冒烟,不能乱调火候

这几年新冠教会我们的,不光是戴口罩、勤洗手,更重要的是“别被谣言带节奏”。

有说“喝醋能杀毒”的,有说“阳了得喝白酒出汗”的,还有说“吃大蒜预防感染”的——你看,这些年那些“偏方”,哪一个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有效的,是科学,是理性,是理解病毒背后的真实逻辑

· 口罩随身带,该戴就戴,特别是人多密闭场所

· 打疫苗别偷懒,尤其是老年人和慢病人群

· 发烧别乱吃药,先量体温,看症状

· 不信谣、不传谣,信息来源得靠谱

· 注意休息,饮食清淡,锻炼别间断,身体就是最好的防线。

“防疫不怕慢,就怕乱;戴口罩不是胆小,是有脑子。”——这是我坐诊十几年体会最深的话。

新冠这“老朋友”,它没走远,它只是换了个马甲又回来了。您要是还当它是“风吹就散的雾霾”,那就真是“看花眼,走错道”了。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5月全国新冠疫情监测周报[EB/OL].

[2]张文宏,李兰娟,钟南山.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策略与药物治疗指南(2024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3):145-152.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冠病毒变异株公众防护建议[Z]. 2025-05-05发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岐黄传人夏大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