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沉寂近一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再度攀升,南方多省阳性率超北方,社交媒体上“两道杠”截图刷屏,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暂停巡演……这场被称为“二阳潮”的疫情反弹,不仅让口罩重回公众视野,更将“新冠特效药”推上舆论风口。抗病毒药物搜索量激增、线上线下销量暴涨,
2025年5月,沉寂近一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再度攀升,南方多省阳性率超北方,社交媒体上“两道杠”截图刷屏,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暂停巡演……这场被称为“二阳潮”的疫情反弹,不仅让口罩重回公众视野,更将“新冠特效药”推上舆论风口。抗病毒药物搜索量激增、线上线下销量暴涨,一场围绕“特效药”的流量争夺战悄然上演。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4月以来,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飙升至16.2%,住院病例阳性率翻倍,新冠病毒已取代流感成为呼吸道感染首位病原体。广东省4月报告发病数较3月暴增553%,香港检测阳性率创近一年新高。伴随感染率上升的,是抗病毒药物的热销——美团买药平台显示,新冠药物搜索量日环比增长超1倍,广州、深圳等地需求激增;线上平台Paxlovid、阿兹夫定等药物销量呈“数量级增长”,部分药店退烧药销量同比增加2-5倍。
这场抢购潮背后,既有公众对重复感染的担忧,也折射出对“特效药”的过度期待。社交媒体上,“感染后必囤6种药”“早吃早愈”等标题党内容泛滥,部分文章甚至将退烧药、中成药与抗病毒药物混为一谈,加剧信息混乱。某电商平台一款标榜“新冠防治”的板蓝根颗粒因“缓解刀片嗓”功效成为爆款,尽管其实际作用仅限于症状缓解。
事实上,医学界早已明确:目前尚无针对新冠病毒的“特效药”。国家卫健委专家童朝晖多次强调,Paxlovid、阿兹夫定等抗病毒药物仅能抑制病毒复制,且需在感染早期(发病5天内,最佳48小时)使用,对重症高风险人群(如高龄、基础病患者)有效,但对普通人群并无必要。然而,部分药企和平台却通过模糊“抗病毒”与“特效”的界限,将此类药物包装成“救命神药”。
以Paxlovid为例,其说明书明确标注适用人群为“伴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中度感染者”,但部分营销文案却淡化这一限制,甚至宣称“居家必备”。国产药阿兹夫定虽价格亲民、可及性高,但其发明人常俊标教授亦指出,该药核心作用仍是“抑制病毒复制”,非高危人群滥用可能诱发耐药性。更值得警惕的是,抗病毒药物与降压药、降脂药存在相互作用,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自行用药风险极高。
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药企纷纷加码营销。先声药业、广生堂等企业透露,抗新冠药物销量自4月起“大幅增长”,线上渠道全面铺开。某国产药企甚至将“降低病死率”的临床个案作为宣传重点,却未提及“需医生评估使用”。这场流量狂欢中,科学用药的底线正被逐渐侵蚀。
“早吃药病毒容易撤退”“硬扛只会拖成肺炎”……类似论调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催生大量非理性用药行为。北京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透露,近期接诊多例因混用抗病毒药导致肝损伤的患者,“有人将Paxlovid与降压药同服,引发低血压昏迷”。更有患者迷信“中药抗病毒”,超剂量服用清肺排毒颗粒后出现消化道出血。
专家指出,抗病毒药物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高危人群重症率”,而非“缩短所有感染者病程”。对免疫力正常的青壮年,过度用药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病情进展。例如,部分患者因自行服用退烧药忽略血氧监测,延误肺炎诊断。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等重症治疗药物被抢购囤积,更是一种资源浪费——这类药物仅适用于ICU患者的炎症因子风暴,家庭储备毫无意义。
新冠病毒的演化规律提示,人类或将长期与之共存。每一次疫情波动,都是对公众科学素养的考验。当“特效药”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真正的“特效药”,或许不是某款化合物,而是基于证据的医学决策、基于风险的分层管理,以及基于公信力的信息环境。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次“抢药潮”重演,让防疫回归理性正轨
来源:小夏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