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苏等地感染率突破20%,北方多数不足10%。专家解析:湿热气候延长病毒存活周期,叠加五一跨省流动与人群聚集,传播条件显著优化。
最近,多个城市相继出现新冠感染病例增多的情况,但这次的症状特点却让不少人措手不及。
粤、苏等地感染率突破20%,北方多数不足10%。专家解析:湿热气候延长病毒存活周期,叠加五一跨省流动与人群聚集,传播条件显著优化。
与以往的发热、咳嗽等典型表现不同,新变异株正以"无声无息"的方式潜入我们的生活。
这波新冠感染的特点十分隐蔽。很多患者没有发烧症状,却出现了剧烈的咽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表现。
据一位医生表示,最近接诊的患者中,超过60%都以为自己只是普通感冒,直到病情加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次感染的传播特点也发生了变化。潜伏期内的传染性明显增强,一些感染者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就具备了传染性。
这种特点导致疫情很容易在人群密集地、密切接触者之间快速传播,特别是在室内空间较小的办公室或家庭环境中。
对于这种新的传播特点,专家建议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出现咽痛、乏力等症状时要及时进行抗原检测;其次,在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应该佩戴口罩;最后,要特别注意对老年人、孕妇等易感人群的保护。
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被列为高风险群体。据相关监测显示,60岁以上人群门急诊及住院病例中新冠阳性率居首。
且感染后病程可能延长至5-7天,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肿瘤患者重症风险较高。本轮感染症状以中低热、咽痛、咳嗽为主,较流感更轻,但老年人仍需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去年感染过新冠,也不意味着今年就完全安全了。病毒在不断变异,突破既往免疫的能力在增强。近期就有多例重复感染的报告,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过去,高烧是新冠的典型标签,如今病毒已进化出更隐蔽的攻击方式。当前流行毒株已突破传统症状组合,形成三大类隐蔽表现。
一是咽喉攻势,从干痒灼痛到吞咽刺痛;二是体能异常,包括间歇性乏力、午后倦怠潮;三是消化系统扰动,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感冒样反应,对持续咽痛、不明原因疲劳保持高度警觉,及时检测阻断隐形传播链。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才是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关键。毕竟,在与病毒的长期共处中,提高自己的防护意识和免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这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每个人的防护意识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健康,也关系到身边人的安全。
来源:健康微门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