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墨尔本深秋的雨丝裹着南半球特有的寒意,我攥着被雨水洇湿的申诉结果站在校园长椅旁。悉尼大学工程系的穹顶建筑在雨幕中模糊成灰白剪影,像极了我支离破碎的未来——两门挂科、三次重修、听证会上被驳回的病假条,以及最终那封印着"Expulsion"的红色信笺。
墨尔本深秋的雨丝裹着南半球特有的寒意,我攥着被雨水洇湿的申诉结果站在校园长椅旁。悉尼大学工程系的穹顶建筑在雨幕中模糊成灰白剪影,像极了我支离破碎的未来——两门挂科、三次重修、听证会上被驳回的病假条,以及最终那封印着"Expulsion"的红色信笺。
一、听证会的致命伤
证据链断裂:当校方质疑我提交的"突发肺炎"病假条时,我甚至无法提供就诊医院的电子档案编号。中介伪造的医疗证明在系统核验环节露出马脚。
学习计划空洞:面对教授"如何保证后续学业"的质询,我只能重复"我会更努力"的套话。没有具体到每周学习时长、补习方案的计划书,让申诉失去实质支撑。
情绪化表达:当被问及为何连续挂科时,我脱口而出的"你们歧视国际生"让整个听证会陷入僵局。学术申诉需要理性框架,而非情绪宣泄。二、在废墟上重建希望
收到开除通知那晚,我在留学生公寓的阳台上抽完了整包烟。工程图纸在指尖沙沙作响,那些熬夜画的CAD图此刻像嘲笑的鬼脸。转机出现在两周后的朋友聚会上,当Chuck提到"跨本申硕"时,我猛然发现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环境工程硕士竟接受跨专业申请。
三、破茧:从墨尔本到诺丁汉
在Chuck的指导下,我重新梳理了人生路径:英国硕士课程仅需9个月全日制学习,且接受中国专科以上学历申请6。准备阶段像在迷雾中凿路——既要补足流体力学的理论短板,又要用实习经历弥补学术空白。当收到诺丁汉的录取通知时,签证官盖章的瞬间,我忽然想起听证会上教授那句"我们更看重成长轨迹而非既定成绩"。
如今站在特伦特河畔的哥特式图书馆前,我时常抚摸学位证书烫金的校徽。这场始于澳洲的溃败,最终在英伦的细雨中淬炼出新的可能。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当我们敢于直面失败的裂痕,裂缝里或许正透出重生的星光。
来源:浩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