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空气做馒头?人工合成淀粉引争议,网友:终于喝上西北风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4:03 2

摘要:中科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这是一项具有“顶天立地”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高度认可,被誉为是一项足以影响全球的颠覆性技术。

这不是在吹牛!中国科学家攻克了用“空气做馒头”的技术!

2021年9月,中国首次实现“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成果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中科院院士赵国屏表示,这是一项具有“顶天立地”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其他科学家的高度认可,被誉为是一项足以影响全球的颠覆性技术。

穷到喝西北风,在未来不再是一句玩笑话。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后转为有机物,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转变后合成淀粉,通过需要60多道工序。

人工合成不需要植物那么多道工序,利用化学催化剂将高浓度二氧化碳,在高密度氢能作用下,转化成碳一化合物。

接着通过“搭积木”的原理,将碳一化合物转化成碳三化合物、碳六化合物,最后合成直链和支链淀粉,一般只要11道工序,远比植物合成淀粉更简单直接。

人工合成淀粉的产量高吗?

据实验数据得知,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差不多是5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不仅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的8.5倍,还能节省90%耕地和淡水资源。

并且人工合成淀粉,可以避免受到自然风险的影响,例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只需要在工厂里全能不间断的生产即可。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跟海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否意味着人类将从此没有饥荒?

在《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说道,2024年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重度饥饿人数超过2.95亿,比2023年还要多1370万人,其中“灾难级”饥饿人口数量超过190万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人数约3800万人,主要集中在加沙、马里、苏丹和也门等地区和国家。

以上数据统计的只是“重度饥饿”,如果把所有“吃不饱”人口算进去,80.62亿地球人中,起码有40%以上的人有较大粮食需求。

虽然中国目前没有粮食危机,但我们也有担忧,先看一组数据。

2024年,中国粮食进口1.5753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为1.05亿吨,虽然中国大米小麦不缺,但大豆却十分紧缺。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5%,美国是大豆主要出口国,但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情况大家都知道,美国一旦全面禁止出口大豆,后果可想而知。

虽然中国大豆正在调整进口国结构占比,但归根到底是国内大豆远远达不到自给自足的标准,据统计,如果中国要实现“大豆自由”,需要5.5亿亩耕地,全国总耕地面积19.29亿亩(2023年数据),占比高达28.5%。

我们在攻克“人工合成淀粉”后,往大了说,能缓解全球饥荒,往小了说,能重新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使得我们尽量在粮食方面能全方位达到“自给自足”。

中国科学家实现人工合成淀粉技术的另一大特殊意义是,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困局。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之前高1.77℃,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警戒线。

全球温室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远古病毒释放、海洋酸化、极端气候变多等等,容易引起生态链失衡、物种迁徙或灭绝、粮食产量锐减、病毒传播范围更大。

为什么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对解决温室效应有跨时代意义呢?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氟氯烃等,其中“主谋”就是二氧化碳,工业革命之前,二氧化碳浓度为280ppm,现在已经超过420ppm。

1吨淀粉需要1.5吨二氧化碳,如果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用来做成粮食,既能缓解全球饥荒,又能缓解温室效应,何乐而不为呢?

技术虽然攻克了,但合成规模较小,距离工业化生产还有一段距离。

从成本角度出发,合成所需的电能、氢气、酶催化剂等,综合成本较高。

此外,有争议的地方在于,很多人担心,人工合成淀粉跟自然淀粉有什么区别,答案是“成分一致”,但具体应用于日常生活,还需要进行大量实验,只有当符合健康标准后才会推出。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技术有了,正在完善各个环节,争取早日规模化生产,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品尝到“空气馒头”了。

来源:蝉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