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抬头?钟南山:不必恐慌,要重点关注这几大人群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4:18 2

摘要:那些年戴口罩、扫健康码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如今这个病毒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街头巷尾,不免让人心里打鼓:这次,真的不用怕了吗?哪些人要特别留神?背后的门道,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

新冠,又钻出来了?这几年,大家才喘口气,怎么它又悄悄抬头?这回是“老朋友”换了新马甲?是病毒变得更狡猾了,还是我们松懈了?

那些年戴口罩、扫健康码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如今这个病毒的“身影”再次出现在街头巷尾,不免让人心里打鼓:这次,真的不用怕了吗?哪些人要特别留神?背后的门道,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

别看现在不少人说:“不就发烧两天、咳咳嗽嘛,像感冒。”但医学界早就指出,新冠病毒的“伎俩”远不止这些。

它是个“多面手”,有时候扮猪吃老虎,表面上像是普通流感,实则可能悄悄撬动人体免疫系统的大门。尤其是奥密克戎这一变异株的后续变种,比如JN.1、XBB.1.16等,传播力强得像泼出去的水,收都收不回来。

根据《柳叶刀》刊登的一项研究数据,感染过新冠的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康复后数月仍存在“脑雾”、疲劳、心悸等隐性症状,这种“慢性尾巴”让不少人误以为自己“没事儿了”。

殊不知,那些不声不响的后遗症才是最难缠的。

钟南山院士话说得直白:不用恐慌,但一定要关注某些人群。那到底谁是“重灾户”?

首先是老年人。这群人就像老树皮,抗打击能力强是强,但一旦裂了口子,就难愈合。有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感染新冠后的住院率和重症率,是年轻人的数倍。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老人,一旦感染,很容易出现连锁反应,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

其次是免疫力低下者。比如长期熬夜的年轻人、患有肿瘤正在化疗的病人、使用免疫抑制剂的风湿病患者等。这些群体的免疫系统就像“开小差”的哨兵,一旦敌人悄悄潜入,反应迟钝,容易“失守”。

还有就是孕妇和婴幼儿。新冠病毒对胎盘的影响目前仍在研究中,但已有案例显示,孕期感染可能增加早产、胎儿窘迫的风险。而婴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染病后容易高烧抽搐或者引发肺炎。

这几年,研究新冠的文章如过江之鲫,但有一项冷门却极其关键的发现,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团队。

他们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竟然和新冠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健康肠道菌群的人,可能在面对新冠病毒时更不容易出现重症。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约七成的免疫细胞都驻扎在这里。肠道菌群就像“兵马俑”,守在第一线,不仅能调节炎症,还能防止病毒进一步侵袭其他脏器。研究还发现,某些益生菌,比如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在感染新冠后能显著降低炎症反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即便感染了,症状也轻如“打个盹儿”,而有些人则一病不起。身体的底子,是一切的起点

病毒变异,其实并不稀奇,就像是老狐狸换新皮。奥密克戎之所以让全球措手不及,是因为它的S蛋白突变超过30处,这使得它在细胞表面的“钥匙”更加灵活,开门的本事更强了。而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它的速度却变慢了,形成所谓的“免疫逃逸”。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最新变异株,虽然毒性不强,但传播速度极快,像是泼出去的水,三天两头就能传到另一个城市。这也导致了近期部分地区出现了局部小规模的“反复感染潮”。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新冠就像是个“调皮鬼”,你刚看住它左边,它就溜到右边去了。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靠疫苗“打底”,更要靠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来筑牢防线。

有些人总觉得,防病就是要靠“灵丹妙药”,不吃药就等于没救。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健康管理,是藏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里的。

比如,南方老人常喝的薏米红豆汤,其中薏米有助于利水祛湿,红豆则富含植物蛋白,对调节免疫系统颇有裨益。

而在北方,不少地方有喝小米粥的习惯,小米富含B族维生素和硒元素,对神经系统和免疫功能都有好处。

再说运动,不是非得跑步、游泳那些“高大上”的项目才算锻炼。四川的“坝坝舞”、陕西的“秧歌操”、东北的大秧歌,哪一个不是老百姓自创的“保命秘笈”?只要动起来,哪怕是扫地、劈柴、走亲戚,都是在强身健体

研究表明,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会显著降低免疫细胞的活跃度。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他战斗力的一半

疫情几年,有人宅出了“社恐”,有人变得神经兮兮,见风是雨。其实,调节情绪比吃补品还重要。

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每天15分钟的冥想,连续坚持两周,就能显著提升T细胞活性。即便是简单的闭目养神、深呼吸,也有助于调节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增强免疫能力。

有人说:“新冠让人类变得更懂得珍惜健康。”这话不假。病毒来了又走,留下的是对自我身体状况的重新审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毛病,那些被忽视的生活细节,正在悄悄决定一个人遇到危险时的底气

有个山东的老大爷,八十多岁,感染新冠后竟然“硬是扛过来了”。医生感到奇怪,一查,他每天坚持锻炼,饭后百步走,早晨喝黄芪茶,晚上泡热水脚,几十年如一日。身体的“抗压系统”,早已在日常中锻造。

人生的长跑,不在于一时快慢,而在于一生的节奏。与其指望哪个“神药”能保命,不如从现在起,多睡一个小时、少熬一次夜、多笑一回心、多动一次腿。

结语

它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可以轻视的“邻居”。尤其是那些“关键人群”,要像对待老母鸡下蛋一样小心呵护。生活中那些看似唠叨的健康建议,其实是老天爷给的“保命秘籍”

未来的日子里,病毒还会来来去去,但只要我们把身体这座“堡垒”建得牢固,它就难以攻破。新冠不过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对健康的态度,对生活的敬畏

参考文献:

[1]黄建始,李兰娟.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研究进展与防控策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03):321-328.

[2]卢洪洲,谭文杰,张文宏. 新冠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及其临床表现[J]. 中华内科杂志,2023,62(08):701-707.

[3]何建行,林旭. 肠道微生态与新冠病毒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4,36(01):12-16.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