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多地新冠反弹,大家要1少用,2少做,3要躲,千万别大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4:21 2

摘要:因此“1少用”的核心是减少直接接触公共物品,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文|翎谕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最近新冠又卷土重来,甚至传染性更强了。

根据最新数据,门急诊新冠阳性率从7.5% 暴涨至16.2%。

在香港短短一周内就有31人丧生,全国已有数万人已经中招

更可怕的是,很多感染者毫无症状,正悄无声息地扩散病毒。

而专家预计5月下旬将迎来感染高峰,如今高峰期已经来,

建议大家“1少用,2少做,3要躲”,千万别大意了!

最近不少人出现发烧、感冒还有刀片嗓的病情。

本以为是平常的流感,结果到医院已检查,却发现自己“阳”了。

明明疫情已经结束很久了,这是要再次爆发?

根据数据统计,从上个月以来,的确不少人阳了。

门诊中接待这类病人的比例直接上升到了16.2%。

比如在4月份内,病例就高达20000多例;

南方病例数量要比北方高,这是因为南方的温度比较潮湿;

人口数量和流动量都比较大,让病毒传播得更快。

其实3月份的时候。

国外以及香港行政区都已经监测到了。

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甚至在香港还出现了变异性的毒株,传染性变得更强了。

在短短的一周之内就出现了31例的死亡病例。

这种变异株可以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和攻击。

因此之前打过疫苗的人也不是百分百安全,也有感染的可能性。

而且这一次有的人病情状况可能不会很明显的。

有的不发烧,甚至是毫无症状。

会导致一些病人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感染了,按照感冒去治疗;

或者自己随意用药,导致治疗被拖延。

专家表示每次疫情都会有一个感染的高峰期。

预测在5月后半个月将会达到这个高峰期。

如今已经到了预测时间,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千万别大意。

可以做到下面几件事,让你“躲”过感染。

疫情少做这些事情1少用

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很多。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悬浮微粒以及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扩散。

而公共场所的许多物品可能被多人频繁触碰,成为潜在的病毒载体。

因此“1少用”的核心是减少直接接触公共物品,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现在人很喜欢出门聚餐,但是一些饭店的对碗筷的消毒不够。

有的还会用消毒柜消毒一下,有的可能直接用水清洗就完成了。

这样子如果有感染的人使用这些碗筷,那么根本无法消除上的病毒。

一下个人接着用,很容易感染。

所以在病毒高峰期的时候,出去吃饭还是选择一次性碗筷。

如果能自行携带碗筷就更好了,会更环保。

同理一些公用的马桶也要少用。

在我国公共厕所大部分还是蹲厕比较多,这样子更卫生一些。

但是现在不少商场的厕所里也出现了马桶。

商场的客流量很大,这些马桶每天的使用人数可不少。

如果使用人中有已经被感染的或者有其他的传染性疾病。

这对其他使用者是巨大的“灾难”。

如果真的要用可以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在使用前对马桶进行擦拭消毒。

能大概率减少被感染的可能性,而且在外面有时候洗手不方便。

消毒湿巾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擦拭其他的公共用品。

2少做

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行为,都会在无形中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有些行为要少做,其中一个就是少聚集。

因为病毒在封闭或者拥挤的场景会变得更容易传播。

这个时候你是无法减少接触的。

人与人交谈时还会增加飞沫感染的可能性。

以前就有这样的案例出现。

比如有人感染了病毒去参加婚礼。

结果婚礼结束后,其他参加婚礼的人也被感染了。

因此在这段时间里,应该减少聚餐。

真的要一起吃饭的话,也要在通风情况好的环境里进行。

而像是唱KTV、看电影这种在密闭空间里的活动也要减少。

或者是戴上口罩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第二件少做的事情,很多人可能察觉不到。

那就是少用手碰触自己的脸。

根据调查表明人会在无意识地情况下碰触自己的脸。

平均下来每小时至少10次。

而人脸部的眼睛、嘴巴、鼻子都是病毒进入人体的最佳、最方便的途径。

手上如果有病毒,再接触这些地方,也会增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所以尽量少摸脸,尽量随时随地保持手部的清洁。

三要躲

“3要躲”是指要主动避开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三种情况。

前面提到密闭的空间更容易增加病毒感染,这是因为通风情况不好。

病毒滞留在密闭空间里,你再待在里面,这是送上门被感染。

因此一些密闭的地方还是少去,比如前面提到的KTV、电影院。

还有棋牌社这些,尽量选择户外的场所。

在自己长时间的待的地方,要做多勤通风,一天多次通风。

每次的时间也不能太短,要不然根本没作用。

除了“躲”了封闭的空间之外,疑似的感染者也要“躲一躲”。

当你的身边人有一些疑似感染的情况。

比如发烧、咳嗽,应该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特别是一些人咳嗽、打喷嚏时,不戴口罩、不避人。

即使对方不是阳了,也有可能是流感。

如果你正好在跟前,对方喷出的飞沫极大概率会到你的身上。

因此在躲别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要做到位。

不要对人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子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躲”了疑似感染的人,也要躲容易感染的地方。

比如人口聚集量大的火车站、汽车站。

没有事情尽量减少去这种地方,真的要去戴上口罩。

医疗机构的感染风险也需要特别警惕。

特别是门诊大厅、急诊室等患者密集区域。

由于大量病患在此聚集。

加上部分就诊者可能携带病原体却未表现出明显症状。

使得这类场所成为潜在的交叉感染高发区。

除了“1少用、2少做、3要躲”,还应做好以下几点:

要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多锻炼身体,正常作息,减少熬夜。

因为这次病毒很容易找上的人群有老年人;

有基础病的人、免疫力低下的人。

要做好对自己健康的监测。

发现自己出现病情,要及时就医。

避免按照经验去随意用药。

不过也不要太担心,专家解释这次的新冠的再抬头是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病毒保护期逐渐失效,但是依然在客房可控的范围内。

专家预计在下个月这一轮就会结束。

小结

每一次疫情的波动,都是对我们防护意识的考验。

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不能不把这件事当回事,也不能太过于焦虑;

用科学的方法降低风险,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参考资料

湖南日报2025-05-18《新冠阳性率升高 专家研判:预计5月下旬达峰》

光明网,2020-05-20,《上海疾控通报最新情况!多地“新冠阳性率升高”,紧急提醒:3类人群要注意》

上观新闻·南方日报,2020-05-20,《新冠病毒又抬头?钟南山:不必恐慌,预计6月底左右结束》

澎湃新闻·科普广州,2020-05-19,《“感冒”别大意!多地新冠反弹,新毒株传播力强,这些人群需加强防护!》

来源:林深史见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