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每日大吃大喝,这些常见食源性疾病需警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7:0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以为吃撑只是“罪恶感”?错了,它可能是你健康的定时炸弹。

每天大鱼大肉、夜宵不断、火锅烧烤轮番上阵,这种“吃到爽”的生活方式,在你身体里悄悄埋下了地雷。胃不抗议,不代表它没在受伤;肠子不吭声,不代表它没在崩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你吃出来的病,尤其是最容易被忽视但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很多人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吃了不干净的饭拉肚子”。这种理解太浅。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s)是指通过摄入被病原体或有害化学物污染的食物导致的疾病,它的严重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1年报告,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源性疾病患病,33万人因此死亡。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仅诺如病毒每年就导致中国数百万起急性胃肠炎病例。

1.急性胃肠炎:你以为是感冒,其实是肠子在抗议

吃完火锅、海鲜、街边小吃,没几小时就开始肚子疼、呕吐、腹泻?这不是“水土不服”,而是细菌或病毒下肚了

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沙门氏菌、致泻性大肠杆菌、诺如病毒。特别是在夏天,食物稍一放久,细菌就开始狂欢。

重点提醒:诺如病毒耐酸耐热,洗都洗不掉,一颗带毒生蚝,能让全家轮流上吐下泻

2.肝炎E型:不是肝有问题,是你吃了“脏猪肝”

E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口入传播,最爱藏在未煮熟的动物肝脏和内脏里。很多人爱吃“爆炒猪肝”,但猪肝中的病毒加热不彻底根本杀不死,吃下去就是直接感染。

特别是孕妇,一旦感染E型肝炎,死亡率高达20%。这不是吓人,是写在《中国病毒病杂志》上的数据。

3.食物中毒:不是剧毒才叫毒,一顿饭也能让你进医院

街边凉皮、冰镇卤味、隔夜小龙虾,看着香,吃完上吐下泻,严重的甚至休克、肾衰竭。这不是“肠胃不好”,是毒素进了血液

最危险的几种毒素包括:肉毒杆菌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这些毒素耐热加热也杀不死,所以“吃前加热”根本不保险。

4.寄生虫感染:你看不见它,但它能毁了你一生

爱吃生鱼片、醉蟹、涮毛肚?这些食物里最容易藏着寄生虫卵,比如华支睾吸虫、旋毛虫、裂头蚴。它们进了体内,不是简单拉肚子,有的会引发肝病、中枢神经损伤,甚至引发癌变

有研究表明,长期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人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升高。别拿自己的命换一点口感上的“鲜”。

1.饭局文化:吃的是人情,赔的是健康

中国人讲究“感情深,一口闷”,但这种“情感绑架式吃喝”最容易让人暴饮暴食。每次聚餐,肉比菜多、酒比水多,一顿饭吃下来,肠胃堪比干过一场硬仗

暴饮暴食会导致胃黏膜急性损伤,严重的直接诱发胰腺炎,死亡率高达30%

2.深夜放毒:深夜烧烤、火锅、泡面,谁在谋杀你的肠胃?

你以为是“吃宵夜解压”,其实是把胃酸和胆汁倒逼上来,诱发胃食管反流、急性胃炎。长期夜宵习惯,是胃癌风险的温床之一。

国家癌症中心在2022年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约48万,位居全球第一,饮食结构失衡是关键诱因。

3.“吃不完也不浪费”心理:隔夜饭菜是毒素的温床

饭菜反复加热,亚硝酸盐含量急剧上升,特别是绿叶蔬菜和肉类中的残留,再次加热时会产生致癌物。你以为是在节约,其实是慢性自残

底线一:生熟分开,不吃来历不明的食物

再馋也别吃没煮熟的肉,不要尝“新鲜”的生食,厨房用品要生熟分开,刀和菜板都得专用

底线二:再忙也别忽略冰箱清洁和食品保存温度

冰箱不是保险箱,4℃以下才能有效抑菌,而不是“放进去就安全”。剩饭剩菜不要超过24小时。

底线三:吃得少不等于吃得好,吃得干净才是真的健康

别被“轻食”迷惑,真正有益健康的是安全、干净、不过量。食物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简单越安全

你吃进嘴里的每一口,身体都要用命来消化。

别小看一次拉肚子,它可能是你健康亮起的第一盏红灯。饭可以慢慢吃,但病来如山倒。别再拿“吃得好”当借口,继续透支身体。

你的肠胃不是垃圾桶,也不是铁打的。别再用“吃得多”掩盖“吃得错”的真相。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监测年报(2022)[R].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 2023.
②.世界卫生组织(WHO). Foodborne diseases [EB/OL].
③.张浩. 我国诺如病毒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21, 11(4): 321-326. DOI:10.16505/j.2095-0136.2021.0047.
④.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2)[R].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处, 2023.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