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珍稀野生动植物勃勃兴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17:22 2

摘要:陇南之美,美在万物竞秀、玉韫珠藏。大熊猫、金丝猴等70多种珍稀动物恣意栖息,珙桐、红豆杉等60多种珍贵树种繁衍生长,森林覆盖率达45.27%……特殊的区位、特殊的气候,造就了陇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现实。

与人们印象中干旱乏绿的样貌不同,北纬33度穿越的陇南全境属于长江流域,境内山水灵秀、气候温润,是甘肃森林覆盖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绿色走廊。

陇南之美,美在万物竞秀、玉韫珠藏。大熊猫、金丝猴等70多种珍稀动物恣意栖息,珙桐、红豆杉等60多种珍贵树种繁衍生长,森林覆盖率达45.27%……特殊的区位、特殊的气候,造就了陇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现实。

保护好“大熊猫”,也就保护了其他物种

“大熊猫又出现了,大家快来看视频!”看到监控设备回传的影像,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信息科刘文刚激动不已。

遛崽卖萌、“吃播”进食、倒立撒尿、夜间打滚、求偶繁殖……近来,野外大熊猫频繁在白水江片区现身,为研究大熊猫的栖息地、行为模式及种群动态提供了宝贵数据。

保护大熊猫不仅是保护一个物种,更是维护整个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的关键。

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其中就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该公园位于陇南市的白水江园区,是我国拥有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单个自然保护地。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白水江园区现有野生大熊猫110只,占甘肃省总量的83%。

据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白水江分局副局长刘万年介绍,白水江园区横跨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是全球地质地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由于相对高差大,气候、植被和土壤呈现出6个明显的垂直分布带,因而这里也孕育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动植物物种。

多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为大熊猫及其伞护物种的生存繁衍保留了优质的生态空间。

在白马河辖区,不仅有大熊猫这样的“国宝级”物种,川金丝猴、四川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在此悠然栖息。与此同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紫斑牡丹等珍贵濒危野生植物种群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目前,白水江分局已建立起分局、保护站、村三级社区共管委员会,与园区内69个行政村签订保护协议,协议保护面积达6.3万公顷。”刘万年表示,白水江园区的社区共管共建模式已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100+”案例。

其中,文县李子坝村是一座与熊猫为邻的村庄,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野生动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片区域动物种类繁多,拥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雉鹑、文县疣螈等珍稀动物3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这里不仅是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同时也是一处难得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为确保动植物得到更好的繁衍生息,李子坝村村民组建了一支二十多人的护林队,同时引入协议保护理念,为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去年,李子坝村“协议保护”的做法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好坏的“衡量尺”。如今在陇南,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向好,各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珍稀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安乐窝”。

万物共生,北纬33度的生命史诗

2月23日,在武都区汉王镇,有摄影爱好者拍摄到一组朱鹮飞行、觅食以及嬉戏的珍贵画面。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吉祥之鸟”,这是武都区首次记录到规模性朱鹮群体活动现象,意义重大。

2月25日,有工作人员在文县周家坝区域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黑鹳拥有鸟中“大熊猫”的美称,通常栖息在河流、湖泊等湿地中,充分证明当地为鸟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024年12月16日,在徽成盆地洛河流域成县店村段,两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意外现身,悠闲地在河道觅食、梳理羽毛。

……

生态好不好,鸟儿先知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珍稀鸟类来此栖息安家,不仅为公众带来诸多惊喜,也让陇南这颗“绿宝石”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鸟儿是陇南生物多样性工作获得丰硕成果的最好佐证。实际上,陇南是名副其实的“动物乐园”,是全省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这片2.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占全省6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种类。

资料显示,陇南拥有高等植物2500余种、脊椎动物600多种,其中包括珙桐、红豆杉、独叶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川金丝猴、羚牛、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堪称“中国西部自然博物馆的核心展厅”。

陇南拥有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显然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密不可分。

据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李宝杰介绍,陇南东接陕西,南通四川,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这里地处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会处,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地形的过渡带,境内高山峡谷与盆地交错,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四大水系的数千条河流遍布全境。

独特的地理格局造就了陇南山川秀美、河流密布的特质,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载体。

陇南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河流补给区,也是国家西部‘三屏四障’秦巴山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为保证动植物得到更好地繁衍生息,陇南辖区内设有大熊猫国家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10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

来到海拔1200米的山谷,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与古老的被子植物独叶草同域生长;踏入山林,大熊猫与金丝猴在密林中穿梭,北方的岩羊在悬崖峭壁间腾跃……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叙事精彩纷呈。

守好绿色“家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位于秦岭南麓的陇南,坐拥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是其引以为傲的“家底”,也是奏响“生命交响曲”的坚实后盾。

如何守好绿色“家底”?这背后,是陇南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据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姬滨介绍,多年来,陇南从宏观战略层层推进,中观布局精准发力:印发《陇南市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不断健全完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等保护措施。

具体而言,陇南把“三线一单”作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和林长制,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同时,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重点对全市2个国家级、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检查,并开展自然保护地线索核查和生态红线疑似破坏核查,多批次开展国家公园、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线索核查工作,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此外,陇南定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日、六五环境日、爱鸟周等时间节点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在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基础上,陇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24年,甘肃省生态环境厅选取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甘肃片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评估。此次评估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就是在徽县境内发现了金猫和猕猴,属于本地区首次发现实体,对于反映本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至关重要。

为满足对珍稀物种实时、精准监测的需求,及时掌握物种动态,陇南将保护地监测设备更新换代,建立智能化监测网络,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如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查等,提升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全方位、实时监测能力。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园区为例,通过智慧监测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园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构建起智慧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监测平台,记录下海量珍贵的珍稀动物影像。

绿水青山间,陇南珍稀野生动植物勃勃兴旺,各类保护区成为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实践证明,唯有留得青山方能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甘肃。(陇南市生态环境局)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