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种业新飞跃!“航宝”生猛活力十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0 17:30 2

摘要:然而这里一个月前,满目所见还是“航天紫云英”花海铺就的紫色云锦。如今,这片由“航天紫云英”翻耕还田后的土地,已种植了2300亩航空稻“华航香银针”和2900亩的航天水稻制种。

五月浅夏

绿意融融,万物并秀

夏意弥漫了整个下坝

雨后初晴

记者再次站在东源柳城下坝村

万亩稻田观景台上

放眼四顾,满目皆绿

青翠的秧苗如一幅巨大的绿色地毯

镶嵌东江边

展示着勃勃生机

然而这里一个月前,满目所见还是“航天紫云英”花海铺就的紫色云锦。如今,这片由“航天紫云英”翻耕还田后的土地,已种植了2300亩航空稻“华航香银针”和2900亩的航天水稻制种。

作为市科技局积极推动成立的首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分支机构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育种河源研究院”)针对河源种业需求,大力开展重要作物航天育种研究,实现了河源种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品种的突破。水稻、特色火豆花生、紫云英等品种的选育及推广,为河源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航稻”种植全面开花

今年3月25日,“华航香银针”成功入选2025年度超级稻确认品种名单,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并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的常规丝苗米品种。“华航香银针”由航天育种河源研究院、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育开发,是优质、高产、抗病的香型丝苗米品种,最高产量可达720公斤/亩。目前该品种已在全省主要稻作区全面开花,并得到各地丝苗米产业主体一致认可。该品种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了“品种—产品—品牌” 的产业链,通过订单式生产,组织种粮大户及新型农民进行标准化种植,定点收购该品种稻谷并加工成优等大米产品,实现航天育种成果有效地支撑乡村振兴,创造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目前,我市在东源柳城、义合、锡场,龙川田心等地方开展了航天丝苗米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华航48号、华航51号、华航57号、航聚香丝苗、华航香银针等水稻品种,推广种植超3万亩,亩均单产干谷550-600公斤,实现了“制种+产粮”的无缝衔接,以专业技术力量为打造河源种业创新保驾护航。

“航宝”安家个个不凡

2020年,一批约重40克的“航聚香丝苗”水稻种子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星际穿越”23天后,随同返回器顺利着陆,播种在航天育种河源研究院试验田中。一年后的夏天,“航聚香丝苗”稻种在东源县锡场镇林禾村种植,这是我市首次大面积种植航天水稻品种。2023年6月15日上午,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航天育种材料交接仪式在河源举行。仪式上,在太空遨游了183天的花生、紫云英以及丝苗米共200克种子被正式移交至河源培育,围绕它们开展的所有育种科研活动均在河源进行,至此,我市种业产业发展进入航天育种阶段。

这其中,花生是来自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的“火豆”花生,是广东省首个在当地选种回到当地培育的航天品种。据航天育种河源研究院提供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花生品种“兆华油1号”2023年10月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系河源首个自主选育、登记的花生品种,兼具高产、抗病特性。2025年计划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花生新品种“万绿航花2号”。“华航香银针”2024年推广面积达20万亩,辐射广西、江西、福建、海南等地。在汕头盐碱地(pH值9.2、含盐量0.8%)试种成功,亩产501.98公斤,成为少数适应高盐碱环境的丝苗米品种,为沿海滩涂利用提供品种支撑。

“航紫”增肥“以地养地”

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的西南部,上千亩紫云英目前正进入收获期,田地里满是黑色的成熟荚果。“这是‘航紫5号’,现在进入最佳收获期。”万绿智慧农场负责人王键宽说,紫云英属于豆科,通过与根瘤菌共生,将游离的氮元素转化为作物需要的养分。每公顷可固氮75-150公斤,达到“以地养地”的效果。压青后自然腐熟速度快,肥田效果好。将紫云英与水稻、油菜、玉米、蔬菜等作物配合种植,可显著提升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还能增加土壤有机物,化解一些地方因化肥施用过多出现的土壤板结问题。

数据采集,田间试验,实验室观测……经过两年攻关,航天育种河源研究院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6个早熟、高产、耐逆紫云英新品系,其中,“航紫1号”和“航紫5号”已经有较为稳定的市场价值——“航紫1号”萌发率提升7%,鲜草亩产突破2000公斤,春节前开花、耐旱性强、管理粗放,是适合在广东大规模种植的早熟优良品种;“航紫5号”鲜草亩产2500-3000公斤,高产示范片亩产500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20%以上,已计划纳入国家绿肥推广目录。“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王键宽说,同普通紫云英相比,“航天紫云英”固氮增肥效果更好、产量更高,还能吸附重金属,使稻田化肥使用量每亩减少25%-30%,稻米品质提升1个等级,香气更浓郁、口感更佳。

“种业赛道”河源样本

科技创新是种业发展的关键,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种业育种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端,通过项目支持、创新平台建设等,持续为种业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工作。我市不断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开展育种创新实验攻关和新品种引进示范,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推进种子产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深度融合的新型种业创新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还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结合河源区域优势及种业需求,鼓励、支持相关院校大力开展重要作物航天育种研究,在航天生物育种关键技术和高产优质多抗航天作物重大品种选育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航天水稻超高产示范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4年7月18日,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了省内外专家对华航香银针百亩示范方进行测产验收,实测产量达到了723.5公斤每亩,创造了河源市水稻高产新纪录,也创造了广东丝苗米百亩连片产量纪录。

下一步, 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科技赋能种业创新攻坚战,拓展科技创新资源渠道,鼓励创新主体打造航空水稻品牌,通过品牌建设,提升航空水稻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进而引领优质种业绿色标准化生产。同时围绕种业振兴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抓好现有的实验室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为全市水稻等农作物在品种选育、示范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全媒体记者| 张涛

编辑| 邹俏

校对| 谢芳卉

二审| 郑婷影

三审| 蓝俊辉

来源:河源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