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研发推动了抑郁症及相关精神疾病治疗的转型,在抑郁症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的社论指出,目前关于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争议不断,包含这类药物可能导致的更长时间的戒断综合征,在抑郁治疗方面的有效性
氟西汀(商品名“百忧解”)问世至今已有50余年,与另外几种化合物统称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这类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推动了抑郁症及相关精神疾病治疗的转型。与以往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SSRIs的耐受性更好,一周剂量的药物在过量服用时通常不会致命。据估计,2021年有3.32亿例[1]重性抑郁症患者。对许多人来说,SSRIs对其健康管理大有帮助,在抑郁症治疗中持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并非没有争议和批评。2004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了黑框警告,称服用SSRI类药物可能会增加年轻人的自杀风险。目前普遍认为,SSRIs可导致更长时间的戒断综合征,因此在停药时必须逐渐减量。据《柳叶刀》(The Lancet)了解,有关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自杀)的报道不断促使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重新审查相关处方指南和患者须知信息。
伦敦大学学院批判与社会精神病学教授Joanna Moncrieff在其著作《化学失衡》(Chemically Imbalanced)中总结了SSRI类抗抑郁药物使用相关的三个关键问题。首先,关于其疗效,Moncrieff引用了一项2002年的meta分析研究[2],其结论为,与安慰剂相比,SSRIs的疗效在临床上可以忽略不计。然而,其他研究则显示了其有效性,包括2018年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的一项meta分析[3],此项研究得出结论,对于确诊为重性抑郁障碍的成年人,所有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比值比介于1.37至2.23之间。
其次,Moncrieff回顾了被称为“抑郁症5-羟色胺假说”的理论[4]。1975年,Wong及其同事报告称,氟西汀通过阻断突触内的再摄取,提高了大鼠大脑中的5-羟色胺水平。然而,Moncrieff指出,对于“大脑中的5-羟色胺浓度降低或活性下降作为抑郁症成因”的观点,目前仍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一些精神病学家则认为,只要治疗有效,界定出明确的作用机制并不重要。尽管如此,对抑郁症病理生理学的探索将继续引发科学界的活跃交流。
接下来,Moncrieff对“越来越多生活问题的逐步医学化”发表了评论。诚然,目前越来越倾向于将痛苦或不快乐以及人类状况的其他方面(包括担忧、不良行为和悲伤)进行医学化。新西兰的一项纵向研究[5]显示,在11–15岁的人群中,有35%符合精神障碍的标准,到了45岁,这一比例上升至44%;这一现象是否反映了精神疾病的实际加剧,还是疾病判定标准的变化所致?
此外,Moncrieff指出,对速效疗法的需求无疑助长了药物的过度处方和不当使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最新的指南[6]建议,抗抑郁药物不应作为轻度抑郁症的常规一线治疗方法,除非这是患者的偏好;而引导式自助干预(guided self-help)应是治疗的首选。对于较重度的抑郁症,一线治疗应是个体认知疗法与抗抑郁药物相结合。然而,对许多人来说,非药物类的精神治疗服务供应不足,甚至一些人根本无法获得。同时,相关医疗资金短缺,许多全科医生时间紧张,选择有限。于是,有观点认为,吃片药可能总比什么都不做强。但结果是,对太多患者来说,抗抑郁药物被轻易使用,却鲜有人尝试检查并解决潜在的社会心理压力因素。据《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中的一项分析估计,全球确诊重性抑郁障碍的患者中仅有9.1%的女性和7.2%的男性接受了最低限度的治疗(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因此,巨大的医疗需求目前尚未得到满足。
围绕SSRI类抗抑郁药物的观点争议不断,许多人完全或部分不认同。当然,患者不应停止服用SSRIs,医生也不应因此停止处方。药物治疗领域所取得的里程碑式进展曾给人们带来种种希望,但50年过去了,我们仍未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治疗水平。这一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仍然需要科学界和医学界的持续关注。END
参考文献
[1]For more on the 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on see Articles Lancet 2024; 403: 2133–61
[2]For the 2002 study that found the effects of antidepressants to be negligible compared with placebo see Prev Treat 2002; 5: 23
[3]For the 2018 Lancet meta analysis see Articles Lancet 2018; 391: 1357–66.
[4]For more on the serotonin hypothesis of depression see J Pharmacol Exp Ther 1975; 193: 804-11
[5]For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mental health in New Zealand see JAMA Netw Open 2020; 3: e203221
[6]For the N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see 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ng222
Copyright © 2025 Tek image/Science Photo Library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所有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5)00981-X
来源:柳叶刀TheLan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