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主动筛查推动关口前移是关键

360影视 2024-12-10 17:43 3

摘要:日前,经国务院同意,九部门共同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为我国结核病防控画下路线图。距离实现联合国2030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的宏伟愿景只剩6年时间,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们该如何落实规划、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九部门共同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为我国结核病防控画下路线图。距离实现联合国2030年终结结核病流行的宏伟愿景只剩6年时间,作为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我们该如何落实规划、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

12月8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在京召开。围绕结核病主动筛查、国内外结核患者主动发现方式的探索与实践等话题,与会专家表示,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强化主动筛查、尽早发现患者是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新技术手段的日益完善,我国应强化结核病主动筛查,加强重点人群早发现、早治疗,加速推进终结结核病的目标。

“在我国,平均每2分钟就会发现3名结核病患者,不到3小时就会发现1例耐药结核病患者。”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主任赵雁林分享的一组数据表明,我国结核病防控的形势仍不容乐观,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人,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人,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赵雁林认为,耐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疫情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结核病防控。围绕这些问题,新发布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从优化服务体系、强化主动筛查、规范治疗管理、加强预防措施、强化政策帮扶、强化社会动员等六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从“防、治、管”全流程对防治工作提出要求。“结核病50%-70%的传播是发生在诊断之前”,赵雁林说,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患者,就能大大降低结核病的传播。

目前,结核病防控仍以因症就诊为主,然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就诊,期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结控中⼼副主任张慧介绍,现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就诊超过14天的患者延迟率约为60%。除了延迟就诊患者,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无症状结核病患者也会加速结核病传播。

世界卫⽣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介绍,全球的一项文献综述显示,大约82%的结核病患者没有持续性咳嗽,62.5%的患者没有咳嗽症状,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一方面患者就不会去就诊,另一方面,临床医生也不会怀疑结核病,因而导致就诊和诊断延迟,以及漏诊。陈仲丹认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系统性结核病筛查对应对病例延迟诊断、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减少结核病传播都具有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主动筛查能够减少诊断延迟和改善治疗效果,降低结核病的社区传播风险。陈仲丹和张慧也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的实践案例证明了主动筛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陈仲丹介绍,前不久一篇对于苏格兰格拉斯哥地区通过大规模胸片X线筛查开展肺结核病主动发现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筛查对于降低结核病发病率是有效果的,筛查改变了该地的结核病的流行轨迹,单次高覆盖率的筛查不仅显著提高了病例的发现率,还加速了筛查后结核病发病率的下降。我国的主动筛查自“十二五”规划时已经开始推行,张慧介绍,全国不同地区针对HIV感染者、肺结核患者密接者、老年人群等开展主动筛查,相关的研究和各地的实践均证实通过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我们能够早期发现很多患者。

《规划》出台后,我们该如何落实、破解现实中遇到的主动筛查困难?与会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患者主动发现范围的拓展,进一步降低筛查的成本。他解释道,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的诊断行业快速发展,比如目前基于舌拭子标本的分子检查技术相较于目前痰标本分子诊断技术价格大幅下降,未来这一技术如果能得到广泛应用,将大大提升主动筛查的可操作性和成本效益。此外,如今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结核病筛查中也大有可为,“通过AI可以辅助诊断,也可以更精确地划分筛查人群,结核病热点地图分析是目前全球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桓世彤说。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