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5后宠物殡葬师林可静静地站在一只泰迪狗的骨灰盒前,整理好小小的告别台。主人哽咽着说了句:“谢谢你陪我这十年。”
“主人为它穿上最爱的围巾,还点了一束它喜欢的百合花。”
95后宠物殡葬师林可静静地站在一只泰迪狗的骨灰盒前,整理好小小的告别台。主人哽咽着说了句:“谢谢你陪我这十年。”
这不是在电影镜头里,而是越来越多中国家庭正在经历的真实一幕。
随着宠物“拟人化”趋势加剧,宠物殡葬这个原本冷门、边缘甚至一度被视作“迷信”的职业,如今正在成为一门正经生意、一个新兴行业,甚至,一份月入过5万的“新蓝领”工作。
“以前是人死讲究‘入土为安’,现在很多人也希望宠物‘走得有尊严’。”
林可入行三年,为超500只宠物举办过葬礼。她的服务内容包括:遗体接运、防腐清洗、仪式筹备、骨灰安置,甚至还有个性化定制的“追思短片”——
有的宠物主要求播放宠物成长视频;有的希望以主人的口吻为宠物写一封“告别信”;还有人定制专属骨灰吊坠,随身佩戴。“宠物不是动物,是家人。”这句话,她听到过无数遍。
尤其是在大城市,独居青年、丁克夫妻、空巢老人等人群日益庞大,宠物陪伴成为情感寄托,“好好送走”也成了一种精神仪式。
据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已超过1.3亿只。全国已有近400家宠物殡葬机构,年均增长率超过200%。
从骨灰盒定制到花艺布景,从法事祈福到环保葬法,几乎所有与人类殡葬相关的环节,如今都被“平移”到宠物服务中。
别以为这只是情感需求,这门生意背后,是一整条供应链的爆发。
以林可所在的杭州为例,一场完整的宠物告别仪式分三档:
基础版:宠物遗体接运、清洗消毒、普通火化、简易骨灰盒,收费约800~1200元;标准版:加入布景布置、纪念相册、追思台、视频拍摄等服务,价格在2000~4000元;高定版:定制水晶骨灰盒、金属铭牌、定制花束、法式遗像设计、骨灰存放卡位租赁,价格可达6000元以上。“客户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接6单,周末档期甚至要提前预约。”林可坦言,自己刚入行第一年月入不足5000元,如今稳定月收入在4~5万元之间。
而她的团队,包括司机(负责遗体接送)、化妆师(处理特殊宠物形象)、摄像师、客服等人员,也都以年轻人为主,不少人是90后、95后,月薪普遍超过1.2万元。
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过8000人从事宠物殡葬相关职业,覆盖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广州等城市核心圈。其中女性占比超过60%,平均年龄仅27岁。
这不仅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更是一种与新消费、新价值观高度契合的“新职人”身份。
“我们卖的不是服务,是安慰,是一种情绪疏导。”
这是宠物殡葬行业的核心逻辑。
每年清明、中元节、圣诞节等节日,一些机构还会组织“集体追思仪式”,邀请客户带着毛孩照片前来悼念,有人落泪,有人写卡片,有人录下祝福语再烧掉。
而在商品周边方面,也早已从“骨灰盒”拓展成完整产业链:
纪念文创:宠物发圈制项链、毛发手串、骨灰水晶吊坠;纪念空间:骨灰寄存架、虚拟墓地网页、追思墙;环保葬法:骨灰海撒、绿植埋葬、骨灰制砖回收再造。部分创业者已将目光投向线上商城+线下告别厅+宠物云纪念系统的综合模式。
“就像婚庆产业曾经也被质疑‘赚钱情绪’,但现在谁还会觉得结婚不该办仪式?”一位从业者直言,“宠物殡葬就是情绪经济+仪式经济的结合点。”
宠物殡葬并不只是“挣钱”,更是情绪修复。
一项针对2000位宠物主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人经历过“宠物离世后的心理创伤”,其中32%表示“情绪低落超过半年”,而选择告别仪式的用户中有67%认为“内心得到了缓解”。
“我们不是殡葬工,是告别的协助者。”林可坦言,很多客户离开时都会加她微信,回头发照片,或者道一句“谢谢”。
她也曾帮助主人在临终前的视频中对宠物“说再见”,也曾见过孩子抱着宠物棺材哭到失声。
那一刻,她意识到——
宠物的一生或许很短,但在人类的心里,分量很重。
2025年,人社部已将“宠物殡葬师”纳入新职业调研清单,多个省市也推出职业培训课程与资格认证计划。
在“灵活就业”“新蓝领”成为趋势的当下,这份工作不仅是对生死的尊重,也是对个体情感的接纳。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不是因为“喜欢小动物”那么简单,而是因为他们明白:
有人愿意为毛孩最后一程花几千元,不是虚荣,是怀念;有人希望骨灰能伴随绿植长成一棵树,不是迷信,是情感寄托;有人拍下毛孩最后的照片做成纪念册,不是“矫情”,而是深情。这正是“宠物经济”向“生命尊重”迈进的真正价值。
结语:
一只毛孩,陪伴你走过孤独的青春、压抑的加班、深夜的焦虑,它不是配角,而是某段人生最温柔的主角。
当我们为它点燃一支蜡烛、放上一束鲜花,不只是仪式感,而是告诉自己:
尊重生命,从来不分人类还是动物。
也许,这才是“宠物殡葬师”存在的真正意义——治愈的不只是毛孩的最后一程,还有人的情感缺口。
来源:大山红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