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用四十年光阴把糌粑味儿的市井智慧酿成了整个西藏的精神青稞酒。据统计,他的小品重播率至今霸占藏语频道榜首,就连拉萨八廓街的甜茶馆里,仍循环着他三十年前塑造的经典台词。
这位用四十年光阴把糌粑味儿的市井智慧酿成了整个西藏的精神青稞酒。据统计,他的小品重播率至今霸占藏语频道榜首,就连拉萨八廓街的甜茶馆里,仍循环着他三十年前塑造的经典台词。
1954年扎西顿珠在拉萨郊外降生时,接生婆恐怕想不到这个连襁褓都补丁摞补丁的婴孩,将来会成为手握文华奖杯的文化使者。父亲缠绵病榻,母亲早逝,15岁的他已经在青稞地里练就了比牦牛还结实的肩膀。在1977年春天,西藏话剧团的招生,这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的藏族青年,硬是靠着模仿村里醉汉的绝活叩开了艺术圣殿的大门。
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四年,这个啃惯糌粑的汉子第一次见识到奶油蛋糕。同学们回忆,他总把形体课称作“跳锅庄”,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理解成“学着当个真诚的牧羊人”。正是这种未被驯化的野性,让他在毕业大戏《农奴泪》中,把藏族老农的悲怆演得连上戏教授都红了眼眶。
1995年扎西顿珠捧回文华奖的奖杯时,西藏民间正流传着他“三斤青稞酒换一出好戏”的传说。在《宗山魂》里,他把抗英藏兵演得让观众往台上扔哈达;在《圣地之路》中,他扮演的朝圣者叩长头的身姿,被美学家称作“移动的布达拉宫”。但真正让他封神的,是那个总揣着破木碗、走路歪歪斜斜的“酒鬼拉巴”。
这个脱胎于八廓街流浪汉的角色,精准踩中了西藏社会的隐秘痛点:他会在小品里醉醺醺地数落乱涨价的酥油贩子,会假装发酒疯揭露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更会在除夕夜抱着冻死的流浪狗哭诉“拉萨城的月光比青稞酒还冷”。有学者统计,他塑造的12个小人物中,有7个被写进西藏大学社会学教材,成为研究当代藏民生活的活化石。
2019年藏历新年晚会落幕时,73岁的仁旺被拍到在后台偷偷抹泪,是“铁三角”最后一次完整亮相。扎西顿珠、尼玛、仁旺这三个名字,在西藏比任何明星组合都耀眼。他们的小品《村长家的WiFi》创下过97%的收视神话,剧中扎西顿珠扮演的老牧民用牛粪饼当手机充电器的桥段,至今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素材。
中国戏曲学会2023年的报告显示,全国少数民族喜剧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占81%。扎西顿珠生前最焦虑的,是藏式幽默正在被网络段子同质化:“我们的小品里,连牦牛打喷嚏都有七个笑点,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土。”
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着三秒就过的“神梗”,是否还记得那些用半辈子打磨一个抬眉节奏的老艺人?如果传统喜剧注定要成为博物馆的展品,你愿意为保存这份“过时”的快乐做些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或许你手机里某个模糊的演出视频,就是未来人类学家寻找的“笑声化石”。
来源:苗阿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