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物靶向制剂:重度哮喘临床缓解之治疗新方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21:26 2

摘要:中度患者面临更大的治疗挑战。生物靶向制剂的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有望助力重度哮喘患者实现

前言:哮喘目前尚无法根治,重度哮喘患者较轻-

中度患者面临更大的治疗挑战。生物靶向制剂的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新希望,有望助力重度哮喘患者实现'临床缓解'这一更高的治疗目标。

重度哮喘治疗现状及治疗新目标“临床缓解”的提出

哮喘作为一种异质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案。在哮喘中重度哮喘约占7.1%[1],与轻中度哮喘患者相比,重度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更频繁、哮喘控制及肺功能更差;且重度哮喘患者死亡风险更高,可达哮喘患者的1.56至2.17倍[2-5]重度哮喘的常规控制药物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LABA)[6]。而ICS具有平台效应,随着剂量升高,疗效却不再增加[7]。大多数重度哮喘患者即使接受高剂量ICS/LABA+OCS(口服糖皮质激素)治仍难以控制病情[8]。且长期或频繁使用OCS的不良反应较多,包括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尽量减少OCS使用为哮喘治疗的高度优先策略[6]GINA推荐,对于高剂量ICS/LABA控制不佳的重度哮喘患者,可基于表型加用生物制剂治疗[6]。生物制剂通过靶向特定炎症通路,实现对不同表型患者的精准治疗,推动哮喘治疗目标向"临床缓解"迈进。GINA2024新增专章阐述"临床缓解"概念,为重度哮喘治疗提供明确方向,助力患者无限接近"治愈"[6]。未来,"临床缓解"或将成为重度哮喘的核心治疗目标。

哮喘临床缓解标准的确立

2.1概念起源

哮喘临床缓解概念最早来源于Menzies-Gow A,等人2020年发表的《哮喘缓解作为治疗目标的专家共识框架》,临床缓解的标准包括:实现哮喘症状控制,无急性发作,无OCS使用,肺功能改善或稳定[9]

2.2标准确立

2023年:基于GINA 2023,DELPHI共识制定专家组的80 位专家对32个相关问题进行投票,最终确定达到临床缓解的标准为:≥12 个月的[8]:

(1)无哮喘症状;

(2)无急性发作或哮喘恶化;

(3)肺功能稳定;

(4)无需使用OCS治疗。

2.3国际权威指南GINA标准确认

GINA 2024对成人哮喘临床缓解的标准界定与2023年专家共识保持高度一致,标志着"临床缓解"这一治疗目标在国际权威指南中正式确立[6]。

图1.临床缓解标准

生物制剂助力重度哮喘患者达到临床缓解

精准医疗时代,多生物制剂已相继于我国获批,包括奥马珠单抗(抗IgE)、度普利尤单抗(抗IL-4Rα)、美泊利珠单抗(抗IL-5)、本瑞利珠单抗(抗IL-5Rα)[10]。此外,特泽利尤单抗(抗TSLP)预计将于2026年获批,将为重度哮喘提供新的治疗选择。众多循证证据显示:生物制剂治疗重度哮喘临床缓解率可达到30%-50%。

图2. 重度哮喘生物制剂及靶点

图3. 治疗重度哮喘生物制剂的NMPA批准上市时间线

3.1奥马珠单抗

奥马珠单抗通过结合游离IgE的Fc段,阻断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表面的FcεRI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过敏性炎症反应[10]。奥马珠单抗如今尚无评估临床缓解相关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奥马珠单抗治疗1-2年重度哮喘临床缓解率25.9%,治疗5 年临床缓解率可达47.4%[11]。

图4.奥马珠单抗治疗1-5年临床缓解率

3.2度普利尤单抗

度普利尤单抗通过与IL‑4Rα结合,同时阻断IL‑4 和IL‑13信号通路,抑制气道炎症[10]。一项对III期QUEST和TRAVERSE研究事后分析显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年,中-重度哮喘患者临床缓解率可达35%;治疗2年临床缓解率可达36.1%[12]。

图5.度普利尤单抗治疗1-2年临床缓解率

3.3美泊利珠单抗

美泊利珠单抗通过阻断IL‑5 信号通路,抑制EOS活化,抑制气道炎症[10]。美泊利珠单抗如今尚无评估临床缓解相关高质量临床研究数据,一项日本真实世界研究显示:美泊利珠单抗治疗1 年,30.4%重度哮喘患者达到临床缓解[13]。

图6.美泊利珠单抗治疗1年临床缓解率

3.4本瑞利珠单抗

本瑞利珠单抗可直接与EOS表面IL-5α结合,阻断EOS激活、分化、成熟、迁移或募集自然杀伤细胞至其靶点,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诱导EOS凋亡[14]。本瑞利珠单抗可在24 小时内快速降低血EOS,强效抑制气道炎症[15]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显示:本瑞利珠单抗治疗1 年,83.3%重度哮喘患者实现症状控制,80%患者无急性发作、77%患者停用OCS、46.7%患者肺功能改善,40%患者实现临床缓解[16]。

图7.本瑞利珠单抗治疗1年,哮喘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及临床缓解率

一项对III期MIRACLE研究的事后分析显示:本瑞利珠单抗治疗1 年,亚太地区重度哮喘患者临床缓解率可达43.7%-48.2%[17]。

图8.本瑞利珠单抗治疗1年亚太地区重度哮喘患者临床缓解率

总结

重度哮喘患者疾病负担沉重远超轻中度哮喘患者,传统抗炎药物(如ICS)无法满足重度哮喘治疗需求。而生物制剂靶向相应炎症通路,实现精准治疗,引领哮喘新的治疗目标“临床缓解”衍生。目前,众多生物制剂已于我国获批,临床缓解率可达30%-50%。其中,本瑞利珠单抗治疗1年临床缓解率为40%;在亚太地区人群中,更攀升至44%-48%。

随着学界对重度哮喘临床缓解的日益重视,以及评估体系的不断完善,未来临床治疗应以实现"临床缓解"为关键目标。这不仅要求医生关注症状控制,更需重视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未来通过精准治疗策略,或可帮助更多重度哮喘患者从"临床缓解"逐步迈向"治愈",最终实现疾病管理的根本性突破。

专家简介

林江涛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第二、三届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 慢性气道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哮喘学组组长

北京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会长

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副会长 重度哮喘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理事

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

国务院政府津贴、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首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2011年《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与规范化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获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大使奖(GINA Ambassador Award)”

信源

1.王文雅. 中华医学杂志, 2020,100(14):6.

2.Sheikh SI, et al. J Asthma. 2021 Jun:58(6):725-734

3. Zhang Q,et al.Clin Transl Med. 2022 Feb:12(2):e710.

4. 刘振千,等.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8:72-77.

5. Marjolein Engelke,et al. Respir Med. 2020 Apr-May:165:105919.

6. GINA-2024

7. Richard Beasley,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9 Jun 15:199(12):1471-1477

8. Canonica GW,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Pract. 2023 Aug 7:S2213-2198(23)00816-4.

9. Menzies-Gow A, et al.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0 Mar:145(3):757-765

10.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5:48(3):209-248

11.Cilli A, et al. J Asthma. 2024 Jun 81-8.

12.Pavord ID,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3:207:A5995.

13.Kobayashi K,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5:211:A1398.

14.Dagher R, et al. Eur Respir J. 2022:59:2004306

15.Moran AM, et al.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20:202:1314–1316.

16.Maglio A, et al.Int J Mol Sci. 2023 Jan 27:24(3):2455.

17.KEFANG L, et al. The CTS Congress 2024; CTS Respiratory Channel. 2024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呼吸科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