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讨】发挥好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实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0 21:24 4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环节。随着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印发,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进一步强调。然而,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在创新路径和机制方面仍面临诸多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践育人已经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关键环节。随着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印发,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得到进一步强调。然而,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在创新路径和机制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项目定位不明确、资源整合不充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探索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品牌项目的创新路径和机制,对于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组织性——确保青年社会参与的长期持续

一是高校要积极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将社会实践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对接,尤其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打通互联,从机制上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要积极建立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科学筹划实践内容,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有效整合项目体系,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助力青年高质量发展。

三是丰富项目内容,增加知识含量和专业性,通过组织化、规范化引入专家讲座、技能培训等,让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同时,注重项目特色和亮点的打造,结合青年兴趣和社会热点,发挥高校组织优势,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活动,让青年在参与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不断优化项目设计,一方面,结合青年所学专业,设计更具专业性和挑战性的项目内容,让青年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深入、细致的服务环节,让青年能够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是需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青年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和认可,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

最后,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引领作用,形成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和动员力,构建青年有序参与的常态化机制,实现社会效益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共赢。

大学生志愿者到毕节市七星关区西冲社区开展美育送教实践活动,为儿童开展书法义教(文杰 摄)

实施项目化——提高青年社会参与的实际效果

一是拓宽参与渠道,规范流程管理。首先,积极拓宽参与渠道,吸引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在积极推动线下参与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的参与模式,使参与渠道更具广泛性和灵活性。其次,为确保项目有序进行,高校应进一步梳理本校社会实践中宣传发动、工作部署、培训指导、评价考核、表彰激励、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等环节的制度文件,查漏补缺、修正调整,确保制度落地落实,保障规范流程管理。

二是建设专业指导体系和队伍。首先,选拔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理论素养和责任心的指导教师,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担任顾问,提供专业前瞻指导。其次,建立指导团队,加强培训,提升专业性,强化团队协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编写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教材和开展师资培训,提供专业科学的服务。同时,明确教师责任,鼓励指导学生开展第一课堂延伸型实践,实现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效衔接。

三是构建和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在构建考评机制时,注重全面性和客观性,既考察项目的实施过程,也重视项目的实际效果。此外,考评标准应具体明确并易于操作。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奖项、提供资金支持、给予荣誉证书等,对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

四是建立系统实践育人工作和管理模式。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围绕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原则,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的项目活动体系。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实践安全工作体系,尤其是在安全教育、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意识形态风险防控等方面要补短板、堵漏洞。最后,要健全社会实践宣传动员和专门培训工作体系,实现对所有学生的系统培训和有效动员,服务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实践育人项目按照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责任人等进行细分,形成具体可行的项目管理方案。通过项目化管理,明确各方职责和任务,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并取得预期成果。

五是运用新媒体,搭建新型宣传推广体系。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和其他在线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育人项目宣传推广网络。另一方面,可采用短视频、直播、互动问答等新媒体形式,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实践育人的过程和成果。结合时事热点和青年关注点,激发青年参与实践育人的热情。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特点,通过设立在线问答、意见箱等渠道,收集青年对实践育人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完善项目内容和形式。

倡导多元化——推进青年社会参与的共融发展

鼓励全员协同参与,发挥各主体作用。重点强调各主体的积极作用,包括学校、团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应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指导,同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团组织作为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应发挥其在项目组织、动员和评估中的核心作用,引领青年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制,要积极引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建立更多优质的高校社会实践基地,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同时,通过供需对接会等方式,定期与实践地对社会实践的内容、时间、专业需求、人数需求等进行动态调整,为项目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还应善用上级组织提供的各类资源平台和制度机制,比如,团中央构建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实现学生、教师、团组织、实践地之间的多向选择、多向互动,减少高校共青团与地方共青团之间的沟通成本。家庭作为青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也应成为项目协同的重要一环。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发挥政府和高校协作联动效应,构筑坚实的政策屏障。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能有效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为项目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应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和评估,为项目有序实施保驾护航。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