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期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在水立方举行,现场非常火爆,观众们主要是冲着全红婵和陈芋汐而来。现场报道的记者数量也并不少,将偌大的媒体发布厅挤得满满当当。全红婵和陈芋汐夺得女子双人十米台金牌后的新闻发布会甫一开始,绝大多数记者都站起来,用手机拍摄全红婵
我先分享最近的几个观察:
五一假期期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在水立方举行,现场非常火爆,观众们主要是冲着全红婵和陈芋汐而来。现场报道的记者数量也并不少,将偌大的媒体发布厅挤得满满当当。全红婵和陈芋汐夺得女子双人十米台金牌后的新闻发布会甫一开始,绝大多数记者都站起来,用手机拍摄全红婵和陈芋汐。
正在深圳举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同样是流量明星云集,外地记者主要以央视、新华社,以及浙江媒体为主。赛后混合区采访,记者们的主要工作已经变成了手持麦标,拍摄短视频素材。
懂球帝的子内容品牌“在场外”以深度报道为主。去年4月18日正式上线,7月1日还以“暂时拒绝所有的泊岸”为标题发布了招聘启事。今年年初,“在场外”刊发了一篇在行业内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的深度报道——《不要告别郭嘉璇》。
这个定位以体育为切口,承诺尽量提供宽松的新闻写作环境,包括抵达新闻现场的出差自由、内容形式的自由,暂时拒绝所有的泊岸,想要驶向更远地方的深度内容栏目,其公众号最后一次更新是4月15日。看起来,“在场外”似乎接受了暂时泊岸。
作为一个内容写作者,我也不得不承认,如今体育文字正在失去它的生存空间。体育记者们依旧前赴后继奔赴比赛现场,但是他们的工作都已经逐渐让渡为拍摄短视频,甚至出镜直播。在凤凰网体育频道出品的纪录片《记者变形记》中,国内最资深的足球记者、写了一辈子文章的马德兴老师也要在赛后第一时间回到房间剪视频。
写字正在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对于曾经的知名记者们亦然。今年年初,“人物”公众号刊发了一篇名为《女孩走上10米跳台》的体育深度报道。我在朋友圈写道:“很遗憾,现在最好看且专业的体育报道,几乎都不是专业体育记者写的。”这些报道还是出自传统媒体,但往往来自人物类杂志或者时尚杂志,写这些报道的记者几乎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记者。
流量时代,专业的体育记者在现场拍摄短视频,体育网红在做短视频、视频直播,写深度报道的工作逐渐让渡给泛社会、文化领域的记者。这是行业的一滴眼泪,也是不可违逆的时代趋势。
“在场外”这个栏目上线之初,我就关注到了。在体育深度内容凋零的当下,还有“孤勇者”愿意火中取栗,我由衷钦佩。上线之初的几篇报道虽然在业务层面存在着一些瑕疵,但还是呈现了较高的业务水准。暗夜中的烛光再微弱,依旧可以给茫茫黑夜漫游之人以希望。
欣赏归欣赏,但我并不看好这个栏目的前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极低的“创业项目”。体育内容绝不是一桩好做的生意。即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很多优秀的体育媒体,比如《体育画报》,再比如之前的《南方体育》都很快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内容的传播方式完全被解构了,信息差被技术抹平了。再加上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发达,重塑了用户获取体育新闻的方式。优质的内容永远是被需要的,但内容传播的介质和方式被彻底颠覆了。
首先,独家新闻的价值被严重稀释了。再轰动的报道,通过社交媒体、资讯APP以及短视频平台瞬间可以形成病毒式传播。挖掘独家新闻的源头媒体所获得的收益甚至比不上二次传播平台,让前者失去了花大气力产出这些内容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场外”的母体懂球帝也是这一趋势的推波助澜者。当然,我相信即便没有懂球帝,也还会有类似的新媒体介质涌现出来。
其次,体育深度报道依旧被需要,但已经没有体育媒体机构能够负担起“高投入+低产出”模式。“人物”公众号上的体育报道阅读量突破10万+只是常规操作。以《女孩走上10米跳台》这篇深度专题报道为例,它被转发了7720次,在看也有3438个。这说明了优质的体育深度内容依旧有人看,甚至可以为这家媒体带来不俗的商业回报。但操作这样一篇稿子所付出的差旅成本、时间成本,以及人力成本同样是高昂的,早已成为了行业不能承受之重。
无论是体育专业媒体,还是门户网站、传统都市报等综合性媒体,都已经向运营成本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前者显然更加高昂。
去年年底,红星新闻(成都商报),以及我曾经供职的新京报都裁撤了体育部,令人唏嘘不已。这两家都市报的体育报道都曾经在业内有着不俗的影响力,但时代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就足以让它们倾覆。
再次,行业的凋零注定了人才的零落。在我刚刚入行的那个年代,毕业于北大、北外等名校的体育记者比比皆是,现在优秀的年轻人再喜欢体育也很难选择这一赛道。一些行业内的老兵或者迫于生计转行了,或者走上了自媒体、网红之路,机构媒体的战斗力肉眼可见地下降了。
当“在场外”诞生之时,我并不怀疑它会产出优质的体育深度内容,因为已经基本上没有同行可以衬托了,只要能够做出来就可以在这个赛道独领风骚。但优秀人才的匮乏,以及经验的欠缺,注定了其天花板容易受限。《体育画报》最鼎盛的时期,云集了王小山、李响、关军、易小荷等顶级记者。他们不仅仅是体育领域的翘楚,放在非虚构领域也都有着响当当的名头。即便是他们,也无法帮助《体育画报》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当然,“在场外”也有与时俱进的地方,除了依托公众号这个载体,发布平台还覆盖了懂球帝本站、微博、小红书等渠道。深度文字之外,其内容形式还包括了视频。但对于优质的追求,注定了内容产出频次不高,而内容产出频次又与行业影响力、粉丝数量休戚相关。再叠加高昂的运营成本,以及缺乏清晰的变现模式,“在场外”从生意的角度来说注定举步维艰。
如果“在场外”蜕变成一个追求粉丝量、播放量的自媒体,配备两到三个运营人员,在全网所有平台分发,凭借流量分成、广告投放,没准还能找到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这样的话一定就与“在场外”的初衷背道而驰了,而这恰恰已经成为了很多体育媒体、自媒体,甚至综合类严肃媒体的选择。当向流量屈膝越来越普遍,逆行者自然应该受到更多尊重。
尊重如果能当饭吃就好了,可惜没有这个如果。好消息是,“在场外”尚未走到穷途末路,虽然我可能在一年前就看到了它命运的终点。据我了解,这个栏目还在做,内部正经历调整。我希望它能活下去,于荒芜中开出花了。尽管懂球帝正在做的主播MCN显然更符合时代要求,也更具盈利前景。但如果这个世界都向流量低头了,也就变得太无趣了。
来源:体育产业独立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