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报》特刊丨庆阳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0 22:15 2

摘要:初夏时节,西峰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首茬羊肚菌、香菇迎来丰收季。工人们正抢抓农时采收晾晒,自动化菌棒生产线高速运转,生产的菌棒销往全国各地,从大棚到车间,处处跃动着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今年,西峰区种植食用菌8500万棒,预计产量可达9000吨,实现产

《陇东报》2025年5月20日四版

西峰区

菌菇飘香产销旺 产业蓬勃促增收

初夏时节,西峰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首茬羊肚菌、香菇迎来丰收季。工人们正抢抓农时采收晾晒,自动化菌棒生产线高速运转,生产的菌棒销往全国各地,从大棚到车间,处处跃动着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今年,西峰区种植食用菌8500万棒,预计产量可达9000吨,实现产值3亿元。

走进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食用菌产业园羊肚菌种植大棚内,一朵朵如褐色小伞般的羊肚菌簇拥而生,形态饱满、色泽鲜艳,工人们正手拿小刀忙着采收。

继去年首次试种4棚羊肚菌成功后,今年该产业园把种植规模扩展至110座,并邀请专家团队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教学和实操指导。目前,首茬羊肚菌已进入采收期,预计单棚产量最高可达500斤,每斤鲜菇售价35至40元。

除了羊肚菌,该基地的头茬香菇也采摘上市,销往河南、山西、四川等地。

在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通过传送带转运菌棒。 通讯员 刘新艳 摄

“今年,基地生产菌棒200万袋,香菇产量在3000万斤以上,羊肚菌、香菇和平菇的产值达到4000万元以上,预计收入能达到800万元以上。”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党总支书记高虎说。

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食用菌产业园采取单户分散建、大户连片建、园区示范建三种建设模式,带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建棚生产等方式直接参与产业发展。目前,该村有食用菌大棚500多座,6个村民小组280户826名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以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沟畎、帅堡、路堡等村共同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格局。

菌菇抢“鲜”上市,木耳基地产销两旺。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峰区彭原镇的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远处就听到机械的轰鸣声,循声来到菌棒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生产、转运、灭菌,各环节紧密衔接、高效运转。工人们正通过传送带将10000袋菌棒装车,运往山西柳林。而这也是今年该企业第七批运往外地市场的菌棒。

“公司自去年11月开始生产菌棒,目前已经生产了1200万袋。”庆阳晶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永久说,现在正是发货的高峰期,按照目前的生产状态,今年产值有望达到3000万元。

该公司建设有育种室、培养室、种植大棚,可自主研发优质菌种,可日产20万袋菌棒。经过两年多的运营,该公司每年生产木耳菌棒1200至1500万袋,销往山西、四川、青海、湖北、西藏等地。

西峰区后官寨镇司官寨村食用菌产业基地内,村民在采摘头茬香菇。 通讯员 刘新艳 摄

在该公司旁边的木耳种植棚内,工人们通过机械给菌棒精准打孔,细密的孔洞为菌丝生长打通“脉络”;打完孔的菌棒被挂上支架,如同列队整齐的“哨兵”,静待木耳破棒而出。“再过个十几天,就可以采摘新鲜木耳了,采摘期将持续到7月份。”徐永久说。

近年来,西峰区紧扣“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积极引培龙头企业、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规模种植香菇、木耳等食用菌产业,着力构建集“菌种研发、袋料生产、养菌出菇、加工销售、菌糠利用”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体系,培育农业经济新增长点。(通讯员 刘新艳)

环县

移风易俗“破局记”

喜宴从“奢华盛宴”变为“家常便饭”,丧事从吹唱班子变简朴追思。在环县,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红白喜事的繁文缛节到生态殡葬的简约新风,一场移风易俗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乡村治理基因。

宴席攀比是枷锁,破冰要从党员干部做起。

近日,耿湾乡郝东掌村党支部书记许述武家的一场简约温馨的婚礼引起全县人民的关注与点赞。在为儿子操办婚礼时,他率先垂范,带头抵制大操大办,取消传统宴席,全天供应饸饹面、特色小吃等,管够管饱,对传统习俗请来的外家客和尊客,也只是摆五六盘小菜,以此带动更多村民拒绝“宴席风”。

只要感情深,不怕价格低。“以前村里红白事攀比成风,彩礼水涨船高,大家都被‘面子’绑架,苦不堪言。”许述武回忆道,“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带头破局。”此后,他牵头修订村规民约,并成立红白理事会。

“党员干部带了头,咱心里有底了!以前为了有面子,大摆宴席,不少家庭背负债务。现在婚事简办,大家能把钱用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郝东掌村村民许天福感慨。这场婚礼简办的成功经验迅速在全乡推广。如今,耿湾乡婚宴规模较以往缩减50%,彩礼金额回归理性区间,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乡村发展合力显著增强。

曾经的洪德镇河连湾村,殡葬陋习犹如沉重的镣铐,牢牢束缚着村民迈向幸福生活的脚步。“流水席连摆三天三夜,纸扎的别墅豪车堆积如山,一场丧事办下来,几年积蓄全耗尽。”村民们的叹息,道出了被旧俗支配的无奈。攀比之风愈演愈烈,许多家庭为了一场葬礼四处举债,“死要面子活受罪”成了村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村民陈永兴家中老人离世后,面对殡葬旧俗带来的高额费用,他满心焦虑。关键时刻,村组干部雪中送炭,建议在河连湾村移风易俗服务中心为老人举办丧事。陈永兴抱着忐忑的心情尝试后,收获了意外之喜——宽敞整洁的宴会大厅免费使用,红白理事会全程贴心操办,简约而不失庄重的流程赢得了亲友们的一致认可。事后,他感慨地说:“起初我心里直打鼓,觉得这事儿不靠谱。但看到干净敞亮的场地,理事会会员忙前忙后的身影,还有客人满意的笑容,我这颗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下。这次丧事没请乐队、没雇餐车,也没摆高档烟酒,既省事又省钱,真好!”

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洪德镇河连湾村36场丧事“轻装上阵”,节省资金超百万元,厚养薄葬的理念如同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唱好“合奏曲”,“移”出新风尚。现如今,移风易俗已经在环州大地上蔚然成风。在演武乡刘家坪村,村民代表们定期围坐一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孝老爱亲、勤劳致富的文明风尚深入人心。针对矛盾纠纷,评议会成员以情说理、以德化人,成功化解重点信访对象的积怨,实现“小事不出村”。

当繁文缛节被清风化雨,当陈规陋习被文明新风替代,这背后是环县积极响应时代发展号召,全力以赴破除陈旧弊病、精心培育文明新风的生动体现。(庆阳融媒记者 乔洁)

镇原县

农业“科技范”+工业“创新力”助力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镇原县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为引领,深化产业融合,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工业转型升级,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新集镇聚广利千亩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基地温室内工人正在收割韭菜

在新集镇聚广利千亩现代设施蔬菜基地,2栋玻璃数字连栋温室和73栋塑料数字连栋温室鳞次栉比,数字化育苗中心、新品种培育中心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该基地由甘肃聚广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通过“智能化育苗、新品种培育、集约化种植、订单式生产、精深化加工”五大板块协同发力,形成“产加销”全链条体系。基地负责人王忠民说:“我们采用手机数控技术管理水肥,试验推广80余个新品种,今年育苗供苗1.3亿株,带动全县订单种植辣椒3万亩,4000株蓝莓预计收益达百万元。”

新集镇党委书记张永璞说:“我们以龙头企业为引擎,构建‘一轴支撑、两点联动、多元推进、全域起势’的产业格局。目前,首茬贝贝南瓜、彩椒等作物已实现收益50万元,色素辣椒苗、蓝莓等特色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新集镇聚广利千亩现代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玻璃数字连栋温室

据了解,近年来,镇原县新建758座日光温室,改造389座冬暖式大棚,“三元双向”农业绿色循环体系日趋完善。

走进已升级为省级开发区的金龙工业集中区,科技引擎的轰鸣声激荡着创新浪潮。这里不仅是全县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更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园区以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为突破口,建成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实现“七通一平”基础设施与5G网络全覆盖。集中区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为支点,构建起“绿色智造+循环经济”生态体系。通过智能分选、冻干锁鲜等技术升级,推动肉鸡、苹果、中药材等五大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让传统农业插上工业创新的翅膀。

镇原县坚持产业富民,通过“多干多补”机制激发主体活力。全县5.62万户农户享受“种养加销”全流程服务,3100万棒食用菌菌棒、1.01万吨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就业帮扶方面,输转劳动力11.32万人,创收13.49亿元,开发乡村公益岗位3094个,14家就业工厂吸纳2225人就业,发放补贴702万元,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助力乡村振兴。(庆阳融媒记者 张凡)

庆城县

产业花开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庆城县,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新活力。连翘、青砧苗木、大棚甜瓜等产业的崛起,不仅美了乡村,更富了农民,绘就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的动人画卷。

初夏时节,庆城县南庄乡的山野间开满连翘花,构成一幅美丽图景。连翘不仅是观赏性花卉,更是常用中药材,具有疏风散热、清热解毒的功效,其叶可制茶、果实可入药,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今,这小小的“金铃串”已成为助力当地群众增收的“摇钱串”。

在庆城县玄马镇的温室大棚内,农户通过直播平台销售自家的甜瓜

“这花开得鲜艳,我在房前屋后都栽了,既能赏花,又能增收。”南庄乡新庄村村民贾维说。南庄乡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土壤环境,科学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推行“政府引导+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连翘。2024年,全乡通过发展连翘产业增收超400万元。

“我们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联农、党支部引领、农户参与、育苗科技示范的方式,全乡种植连翘2.3万亩。”庆城县南庄乡乡长曹自刚说。

近年来,庆城县充分利用撂荒地、边坡地等“五块地”资源,将连翘产业打造成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县连翘种植规模近10万亩,建成千亩以上基地30多个,其中万亩标准化基地2个,逐步实现了“山增绿、景增靓、民增收”。

日前,在白马铺镇青砧苗木基地,数十名技术员和果农正忙着进行苗木嫁接,剪砧木、削接穗、缠薄膜……一道道工序有序进行。

该基地是白马铺镇与陕西咸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现代化育苗示范区,占地100余亩,培育青砧苗木40万株。基地采用“双刀快接法”等新技术,嫁接维纳斯黄金、瑞雪、瑞香红等优质苹果品种,嫁接成活率达98%。

“这40万株苗木预计11月出苗,将为果农提供优质种苗。”白马铺镇党委副书记马骞介绍,青砧苗木具有抗盐碱、抗旱、抗重茬等特性,丰产期亩产可达8000斤以上,能有效缩短果树更新换代的收益空档期。

据白马铺镇王畔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辉介绍,基地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模式,今年计划再流转100亩土地,培育第二批40万株苗木,预计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将突破百万元。

在玄马镇的钢架大棚内,甜瓜苗整齐排列,农户张峰峰正忙着移栽瓜苗。2024年,他的甜瓜棚一棚收入一万元左右,今年有望再创新高。

庆城县引导农户发展大棚甜瓜产业,采取“错峰种植”策略,全县连片建设超2000栋大棚。玄马镇已建成500余座大棚,种植瓜菜万余亩,预计年收益6000万元,小小甜瓜已成为群众的“甜蜜经济”。(庆阳融媒记者 李云)

推/荐/阅/读

庆阳“甘味”香飘京城

第二十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于5月29日至6月2日在西峰举行

庆阳绣娘遇上“高原妈妈”,“国际范”十足!

📋︎ 发布/ 马瑶

📝审核/ 马骁

☎️新闻广告热线 / 0934-5926120

0934-8612120

来源:庆阳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