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提升益生菌行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5月19—2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主办的第二十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深耕科技结硕果 融合发展启新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教授,
为进一步提升益生菌行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5月19—2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主办的第二十届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深耕科技结硕果 融合发展启新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孙宝国、陈卫、谢明勇3位院士,以及来自国内外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益生菌科技前沿方向及热点、益生菌产业发展态势及新需求、益生菌领域技术瓶颈及重点突破方向等畅所欲言,为益生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共同承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主持大会开幕式。
会议特别设置了11个大会主旨发言,8个专题会议,近90个精彩报告着眼于益生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展开深入探讨。据了解,从2005年伊始,经过几代益生菌科技与产业界人士的精心培育与发展,构建了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这一专业平台,在推动我国益生菌学术研究快速提升、扩大对外交流、引领产业创新、培育行业新生力量、拓宽行业视角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益生菌与健康研讨会已成为我国益生菌领域年度科技智慧与产业创新的集结地、转化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二十年前,在孟素荷教授亲自谋划和组织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北京召开首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搭建起我国益生菌领域首个“政产学研”多方交流与合作平台,自此开启了益生菌产业发展的新篇章。在我国食品工业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历程中,我们见证了益生菌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从单一应用迈向多学科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十年后,我国益生菌科研水平已跃居全球头部方阵,益生菌领域的文章、专利等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益生菌消费市场,国产菌株研发、产业化技术、临床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推动着食品工业的全方位革新,益生菌产业作为全球生物制造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新兴产业,其菌种资源已成为我国战略性生物资源。
“二十载风雨兼程,我国益生菌行业在全球范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正逐步迈向‘领跑’的新征程。”孙宝国指出,当前,我国消费者对益生菌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益生菌行业也迎来战略机遇期,能否把握机遇、破浪前行,能否坚守初心、行稳致远,成为重要议题。他对益生菌行业的未来表达了三点期待:一是行业继续坚定地与科技同行。以坚定的决心与定力,加强益生菌领域科研投入,在国产菌株资源挖掘、功能循证与临床数据积累、发酵工艺稳定性、活菌数保持与鉴定等方面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与成果转化能力,真正将科研实力转化为产品力。二是期待行业以“科学之声”强化消费者沟通。益生菌产业从小到大,产品品类从简到繁,消费者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是关键。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期待行业企业坚守科学底线,助力消费者科学消费观的形成。三是期待行业创新管理模式尽快落地。行业稳健发展需要标准规范,也需要鼓励创新的管理模式,期待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新管理制度能够尽快落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在致辞中表示,如何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有效保障益生菌的安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行业充分的创新空间,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益生菌领域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益生菌与健康方面主要完成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协助国家卫生健康委更新食品用菌种名单。参考国际组织的分类管理思路,对《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进行完善。二是持续推进标准法规建设。推动《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食品加工用菌种制剂生产卫生规范》《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等多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三是联合研制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和技术指南。四是我国作为联合主持国,牵头制定国际《食品和膳食补充剂中益生菌使用指南》,积极支持国际益生菌标准法规的完善。未来,中心将继续为益生菌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依托“三新食品”和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助力“小菌种”发挥“大作用”,推动益生菌产业发展。
国际益生菌协会执行会长George Paraskevakos在致辞中表示,CIFST为推动包括益生菌产业在内的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作出了诸多努力,也为全球食品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展望未来,国际益生菌协会对与CIFST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希望双方携手应对新挑战,运用先进技术,推动政策发展,构建安全可持续的食品系统。
在大会报告环节,多位院士专家带来的11个大会主旨发言精彩纷呈,回顾了益生菌行业二十年来取得的成果,展现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大会报告(Ⅰ)主持人
何国庆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
刘兆平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
“刚刚过去的二十年,是我国益生菌行业发展的‘黄金二十年’。2005年,益生菌还只是食品微生物领域里比较小众的研究方向;20年来,研究数量增长60多倍,专利技术全球占比增长10多倍,产业市值增长80多倍,达到千亿规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对我国益生菌研究和产业二十年间的创新发展,从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研究拓展、产业落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陈卫表示,经过二十年发展,我国益生菌行业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活力和创新动能。二十年来,益生菌研究团队迅速壮大,同时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拓展。研究团队数量从不足5个到超过40个,益生菌科研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国家主体科技计划支持,获得 5项国家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二等奖;益生菌产业正在以15%以上的年增长率迅猛发展,产业范围趋向多元化,已成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生菌的资源范围持续拓展、益生功能更加多元、功效机制更加清晰、临床循证更加严格、个性化产品需求提升。”陈卫对我国益生菌产业未来发展进行了预判。他表示,我国益生菌产业20年来的长足进步,离不开政府、学会和学术产业同行的支持和努力。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益生菌产业不再只是模仿跟踪,而是在科技、产业领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期待我国益生菌产业走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在大健康时代,植物基食品将面临更广阔的增长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在作“植物基乳酸菌发酵食品与健康”报告中指出,从目前来看,植物基发酵产品研发需关注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针对不同植物基原料,如何筛选具有优良发酵性能的乳酸菌;如何规模化制备高活性低成本的植物基发酵菌剂等。他介绍了研发团队所开展的工作,在植物基发酵菌种筛选与菌剂制备工作中,从全国25个省份150多个县市的泡菜等传统发酵蔬菜中获取2000余份发酵植物基样品,分离出78种8000多株乳酸菌,建立了植物基发酵益生菌资源库。依托这一资源库,创新研发新型果蔬发酵绿色制造技术,开发益生菌发酵果蔬全新系列产品。谈及植物基发酵食品的发展,谢明勇介绍,在基础理论方面,要关注揭示不同植物基发酵产品中功能组分和风味物质的产生机制。关键技术方面,针对不同的植物基原料,筛选合适的发酵菌种,并开发出性能稳定的发酵专用直投式益生菌剂,优化发酵工艺等。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和平在题为“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和基因组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多样性”的报告中指出,乳酸菌作为重要微生物战略资源,已广泛应用于发酵乳制品、动物养殖及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内蒙古农业大学乳酸菌种质资源库(LABCC)已分离、鉴定并保藏乳酸菌55,328株,涵盖33个属、456个种及亚种。在他看来,乳酸菌功能潜力仍有待释放。张和平认为,未来,引领乳酸菌产业升级发展,要从“库、筛、种、用”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规模宏大、种类多样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库;研发快速精准,高效全面的乳酸菌智能筛选技术;研发特性优良、应用面广的乳酸菌菌种新型产品,打造新型业态、“多模态” 的乳酸菌应用场景。
大会报告(Ⅱ)主持人
蔡永峰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
董英 江苏大学教授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杨瑞馥分享了下一代益生菌的研究进展。杨瑞馥介绍,回顾肠道菌群研究技术手段,从1994年的厌氧菌培养,2007年的组学技术用于研究人类微生物,再到2012年培养组学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培养组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来自微生物多样性的挑战。他指出,“下一代益生菌”于2017年明确提出。他用一张图表展示了下一代益生菌发挥的不同作用,并展示了其应用前景。他以嗜黏液阿克曼氏菌(AKK)为例,介绍了从其分离到功能验证的过程。杨瑞馥认为,下一代益生菌研究和应用的挑战与机遇,主要来自管理和技术层面。
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原稽查专员张晋京在题为“理解食品健康声称及其法规管理——基于科学证实”的报告中表示,健康声称是指声称、暗指或暗示某个食品或成分与健康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的任何表述。使用食品健康声称应遵循一定的原则,要基于科学证实,形成并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营养健康声称信息。他介绍,各国对健康声称的管理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大体上声称可以分为三类,即营养素功能声称、其他功能声称及降低疾病风险声称。他特别强调,食品营养健康一定要建立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之上,科学证据及其评价是食品营养健康声称的关键,以此为基础的声称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选择健康饮食,同时也要配合开展针对性的消费者教育。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常务副院长秦环龙在题为“粪菌移植与肠道重塑”的报告中指出,肠菌移植(FMT)是指以菌制菌, 将健康人粪便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重建肠道菌群,以实现疾病治疗。从国内外来看,FMT成为治疗重大慢病的一把全新钥匙,正从争议到科学,从混沌到规范。研发团队研究发现,FMT因拟杆菌具有定植因子,定植率高、效果好。重塑肠道微生态后,新出现的生态可以定量描述。未来,在肠道稳态重塑方面还将展开深入研究。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兆平围绕食品用菌种管理和安全性评价的发展需求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刘兆平指出,目前食品用菌种管理和评审面临一些分级分层管理标准不一、新技术接受度和应用度不足等问题和挑战,为推动益生菌行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有适配的管理框架和技术支持。一是推进管理规范的全球协调与标准化;二是提高潜在风险的防控精准度;三是加强技术储备和数据共享共用。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应用,确保菌种和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科研转化和应用效率。
养乐多本社中央研究所食品研究部第五食品研究室室长牧野博分享了“老年人益生菌摄入频率与健康状况的关系:一项流行病学研究”的研究进展。牧野博指出,对于全球而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近30%的人口年龄在65岁或以上。因此,制定以改善老年人健康的创新策略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自 2014年以来,公司一直在进行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以评估65岁及以上人群摄入含有益生菌菌株副干酪乳酪杆菌代田株(LcS)的发酵乳制品的频率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经对300多名居住在社区的日本老年人调查发现,老年人患高血压或排便次数减少的风险与摄入 LcS 产品的频率呈负相关。研究还表明,与实施单一干预相比,LcS产品的摄入和身体活动的结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排便次数减少的风险。
大会报告(Ⅲ)主持人
陈颖 中国质量检验检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艾连中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下一代益生菌机会和挑战并存,前景可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IFF健康科学业务部亚太区总经理金苏围绕下一代益生菌(NGP)的突破与挑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根据Coherent Market Insights 统计,全球下一代益生菌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2.31亿美元,并在2032年增长至4.8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2%。金苏指出,挖掘微生物组,以了解代谢健康状况与粪便微生物群的相关性,将代谢健康状况与粪便菌群相关联,分离出潜在的下一代益生菌。目前,IFF分离出了潜在的下一代益生菌菌株并开始工业规模化生产。当前,消费者存在肠道、体重、情绪等不同方面的健康困扰,这些困扰也意味着下一代益生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潜在可能性。有研究表明,特定的NGP菌株可以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炎症,从而有助于糖尿病的管理。她认为,法规和监管、生产和质量控制、功效验证及消费者沟通是下一代益生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总经理、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负责人何剑在“益生菌定向筛选及常温包埋稳态化关键技术”的报告中指出,乳制品是我国益生菌产业链中最大的应用领域,常温乳制品作为其中的特色品类,备受市场青睐。然而,益生菌在常温酸奶、乳饮料等常温低pH、高水活类产品中易失活,且难以耐受常温乳品加工中的工艺处理。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开发“常温高水活环境活菌包埋稳定技术”实现了底层技术创新,构建的耐热、耐剪切的包埋壳层,使得益生菌能够在常温乳制品中存活,同时也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胶囊包埋原型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搭建起规模化产线,为益生菌在常温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姚粟分享了食品用菌种精准鉴定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姚粟指出,食品用菌种是我国重要战略性生物资源,对食品用菌种开展精准鉴定,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微生物鉴定技术迭代升级,实现了从传统种水平鉴定向株水平鉴定的跨越式发展,全基因组测序(WGS)、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数字 DNA-DNA 杂交(dDDH)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显著提升了菌种/株水平鉴定的准确度。以嗜热链球菌为例,CICC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组层面研究明确其分类学地位,证实其作为独立物种的科学性,为产业应用与监管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未来,随着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的发展、AI驱动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及遗传修饰微生物评价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食品工业产业向高精度、规范化发展。
2005—2025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十大标志性成就、益生菌菌株复配的专家共识、益生菌健康新功能的科学证据等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同时,还举办了企业高峰对话,IFF、伊利、三元、养乐多、一然、蒙牛、科拓生物、安琪等企业代表围绕“变革中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另外,益生菌相关推荐性国家标准启动、《国内外可食用菌种管理》专著发布等系列活动同期举办,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交流,破解益生菌领域的时代课题,助力益生菌产业的培育与壮大。编辑:王欣童
校对:张华清
▼
▼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官方网站:
投稿邮箱:cfsn51881559@sina.cn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