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不止靠药!国医李凌江40余年研究:真正让人好转的,是这3件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00:40 2

摘要:李凌江教授是我国著名精神医学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之一。李凌江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医疗资源极度短缺的年代,村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病小痛就失去生命,而精神疾病更是被视为“种邪”,患者往往遭

李凌江教授是我国著名精神医学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之一。李凌江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医疗资源极度短缺的年代,村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病小痛就失去生命,而精神疾病更是被视为“种邪”,患者往往遭受歧视和虐待。

李凌江出身于教师世家,父亲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一名老师,从小就梦想能站在安静明亮的讲台上抒发知识与思想。然而,14岁还不到的李凌江教授“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湖南平江县最穷的栗山公社插队当农民,当他亲眼目睹一位抑郁症患者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自尽,听到医生说道:“此病非药石可医,需解心结啊!”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李凌江。彼时的他并不理解,为何医生能治愈无数躯体疾病,却对抑郁症无能为力?

1978年恢复高考后,李凌江毅然决然的选择考入医科大学,主修的是临床医学。但下乡时深埋在心里的种子却在此刻发了芽毕业后的他毅然选择进入精神科,成为当时少有的专注于抑郁症研究的医生。彼时的国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尚浅,抑郁症患者常被贴上“矫情”“脆弱”的标签,甚至还有人因患抑郁症而被家人锁在屋内。李凌江深感痛心,立誓要找到一条真正能“治心”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抗抑郁药物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风靡全球,医学界普遍认为抑郁症是“大脑化学失衡”的结果。李凌江却敏锐地发现:许多患者即便坚持服药,仍会反复发作。“就像给漏水的房子不停刷漆,不补好裂缝,终究无济于事。”他在学术会议上直言,却遭到同行质疑:“难道你要用‘心理安慰’替代科学?

2000年,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尿频尿急已经有两年之久,每天上厕所至少20次以上,受病痛折磨的她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医院,临床各科室基本上都去了一遍,仍然没有找到病因,服用的药物也是不计其数。李凌江偶然发现,从她的语言和目光中,看出这位患者对婚姻的焦虑和抱怨,深入交谈后,了解到这位患者因为丈夫有外遇而无以解脱,渐渐出现尿频和焦虑。但患者每次提及年幼的儿子时,眼神会短暂恢复生机。他尝试暂停药物,转而鼓励患者每天记录与儿子的互动,并安排她参与社区义工活动。三个月后,患者竟逐渐走出阴霾,折磨这位患者两年的尿频很快就治愈了。这个案例让李凌江教授彻底转变了思路。

“情感联结才是治愈的关键!”这一发现让李凌江意识到,抑郁症的治疗必须超越生物医学模式。李凌江带领他的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标记的研究,希望有一天能够像诊断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有明确肯定的实验室诊断指标,来提高精神疾病的诊断可信度与社会接受度,减少社会歧视。

200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李凌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国际上第一篇“年轻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缺陷”的研究论文。提出新的诊疗的理念,在学界引发轩然大波。被编者按称为“精神疾病诊断的新动向”。

2010年,李凌江教授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指南,采集近20年超10万人次的情绪健康数据。他发现:不同体质、地域、性格结构的人群,对同样的压力源反应不同,抑郁的诱因也呈现“个体化特征”。他的团队据此制定“个性化调理方案”,推动抑郁干预进入“精细化”时代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中心更将他的研究列入亚洲地区“心理健康干预范例”。这些成果,让更多人受益,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进步。

如今,李凌江已是国家级的名医,但他依然每周坚持两天坐诊。在抑郁症防治领域深耕了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从医经历,他感慨地说:“治疗抑郁症,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光明。我们不仅要帮助患者驱散眼前的黑暗,更要引导他们找到通往光明的道路。”

无论是在忙碌的三甲医院,还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家级课题评审,李凌江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看得懂患者的眼神,也要看得懂大脑里的神经环路。他倡导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最复杂的情绪机制,用最质朴的方式陪伴病人穿过最漫长的低谷。李凌江也总是对学生们说:“德不近佛者,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做一个好医生是修炼一辈子的事,生命是令人敬畏的,敬畏生命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敬畏生命的医生是好医生”。

又一次的公益讲座上被问到:“李教授,我女儿一直说世界灰蒙蒙的,看什么都没意义,药也吃了,心理咨询也做了,但她还是难受,一直说自己没有用,想离开我们,我们做家长的还能为她做什么?”

李凌江望着那位神情焦急、眼圈发红的患者家属,轻轻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很多人以为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想开点就能过去,但实际上,它不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误以为抑郁症只要按时吃药、做做心理疏导就够了,其实远远不止。我常跟病人讲,要真正走出抑郁,除了情绪管理,还有三件‘看起来不起眼、其实非常关键’的小事必须坚持做。只有做好了这三件事,大脑就会慢慢找回它的节奏,谁的情绪都会慢慢好转!”

第一件事:规律作息,给大脑设定“生物钟”

大脑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需要规律的作息来维持正常运转。”李凌江解释说,抑郁症患者的生物钟往往紊乱,睡眠质量差是常见症状。而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调节大脑中的褪黑素、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他建议患者每天固定起床和睡觉的时间,即使周末也不要相差太大。早上起床后,尽量在阳光下活动15 - 30分钟,因为阳光可以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同时,要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以免蓝光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

第二件事:适度运动,激活大脑

“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天然良药。”李凌江强调,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两种神经递质被称为“快乐因子”,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他建议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对于刚开始运动的患者,可以从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不要小看运动的力量,它就像给大脑做了一次按摩,能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他说。

第三件事:建立支持系统,打开心灵“窗户”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觉得自己被世界抛弃。”李凌江说,建立一个温暖的支持系统至关重要患者可以向家人、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加入抑郁症患者互助小组,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经验和心得。“不要害怕寻求帮助,说出自己的痛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让阳光照进心里。”他鼓励大家。同时,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重要,他们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避免指责和说教,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包容。

李凌江最后说:“治疗抑郁症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人和医生共同努力。这三件小事看似简单,但坚持下来却不容易。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坚定的信念和温暖的陪伴,就一定能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黑暗,重新拥抱阳光。”在李凌江的职业生涯中,他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和付出,为抑郁症患者点亮了一盏盏希望之灯。他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勇气、坚持和大爱的传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让更多的人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束光会照亮前行的路。

资料来源:

[1]蒋韵迪,许代福,张学源,等.传统运动疗法对抑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25,47(05):60-63.

[2]张海霞.是EMO,还是焦虑症或抑郁症?[J].科学生活,2025,(05):96-97.

[3]张艳萍,湘雪.李凌江:精神医学温暖千家万户[N].医师报,2024-08-15(009)..

(《抑郁症患者治疗不止靠药!国医李凌江40余年研究发现:真正让人好转的,是这3件事》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