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与务实中前行:国产芯片产业需要的不只是情绪与口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1 00:46 2

摘要:近日,网络上关于小米能够顺利在台积电投片先进制程的议论愈发激烈,不少声音将此归结为“受益于美国”,甚至以此贬低小米的技术实力。这类论调看似有理,实则充满误导。在芯片产业日益复杂、竞争高度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与专业的视角,而非盲目的情绪化判断。

近日,网络上关于小米能够顺利在台积电投片先进制程的议论愈发激烈,不少声音将此归结为“受益于美国”,甚至以此贬低小米的技术实力。这类论调看似有理,实则充满误导。在芯片产业日益复杂、竞争高度国际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与专业的视角,而非盲目的情绪化判断。

小米能流片,靠的是规则,而非“受宠”

首先必须澄清一个事实:小米之所以能在台积电投片4nm乃至3nm的芯片,归根到底是因为其产品尚未触及老美当前出口管制的核心红线——AI高性能计算。美商务部BIS的相关限制,从来不是以“纳米数”来划线的,而是以晶体管总数等可量化标准来评估。例如,2023年生效的1202法案要求海外流片的芯片单颗晶体管数量不得超过500亿,2024年底前将收紧至300亿。

以智能手机SoC为例,其面积通常在100-130平方毫米,哪怕采用密度更高的3nm制程,其晶体管总数依然低于管控阈值。反倒是像GPU等面积巨大的高算力芯片,哪怕用的是7nm,只要超过晶体管数量上限,也一样被禁。这才是评估是否合规的标准,而非网络上传播的“禁止先进制程”这类似是而非的说法。

我们不是靠制裁赢得先进制程的“机会”

一些极端声音认为,小米之所以能投片,是因为友商“被制裁”让出了空间,这种说法不仅荒谬,更无视整个行业的基本运行逻辑。当前,我们对先进制程的需求处于极度紧缺状态,任何一个能在海外合规流片的企业,都是整个科技行业难得的支撑力量。不是一个企业的“上位”,而是多个企业合力在夹缝中生存。

事实上,小米并非唯一仍在台积电保持投片的本土企业。紫光展锐仍在流片6nm芯片,地平线、蔚来、理想、小鹏等都在台积电投产5nm自动驾驶芯片;晶晨股份、恒玄科技、瑞芯微、全志科技等A股公司,也持续在海外投片先进制程。这些企业共同构成了我们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走出去”的重要样本,非但不是“叛徒”,恰恰是当下最现实的抗衡手段。

理解玄戒背后的真实代价

另一个对小米的质疑点在于:整个集团年度研发投入仅200亿元,怎么可能负担得起3nm SoC芯片的开发成本?这种观点忽略了两个关键前提:一是SoC的开发周期往往跨越多年,不是单年预算就能衡量的;二是这类高投入项目往往通过独立法人的方式规避对集团财报的冲击。

小米玄戒O1由X-Ring Limited控股运营,本质上就是一款非营利性的战略布局产品,其价值不在于直接盈利,而在于对手机业务的支撑力。这种架构并不罕见,哲库当年也采用类似模式,其3,000人研发团队两年间投入近200亿。因此,小米若在玄戒项目上投入100-150亿,是完全合理的评估。

海外资源与国产自主:不能对立,只能并行

很多人过度迷信“本土芯片必须自主”,甚至把使用海外代工服务视作“软弱”或“不自立”,这种误解不但不利于产业发展,反而将本就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简单化为对立的二元冲突。目前来看,无论是阿里、百度、字节还是腾讯,其AI训练仍高度依赖英伟达GPU等海外芯片,正是这条“利用海外资源”的通道,让我们在大模型领域得以保持第一梯队。

国产芯片的成长当然重要,但现阶段的现实是:自主路线仍处于突破阶段,短期内尚不足以满足全国性技术落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理应同时发展“外部通道”与“内部培育”,两者不可偏废。断掉其中一条,只会自废武功。

市场不能再被饭圈文化绑架

目前的舆论环境日趋极端化,“非我即敌”的情绪渗透到科技讨论中,甚至导致公众无法形成清晰判断。这既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也损害了公众对科技进步的信心。支持企业发展,应当立足于事实与专业的分析,而非粉丝文化式的盲目站队。

来源:智慧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