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匠人:雕刻龙舟文化的记忆与灵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05:30 3

摘要:凿刀轻敲,木屑飞溅,广州黄埔区下沙村的一座古祠堂里,樟木的清香弥漫在端午节前夕潮湿的空气中。张伟潮弓着身子,左手紧握刻刀,右手挥动锤子,目光专注地落在一块香樟木上。龙头的轮廓渐渐浮现,龙眼微微凸起,龙须随风飘逸,仿佛随时将破木而出,跃入水面。这里是他的工作室,

张伟潮曾经辞掉汽修学校教职的稳定工作,回家开始龙头创作。他说:“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只有我自己相信自己。”

凿刀轻敲,木屑飞溅,广州黄埔区下沙村的一座古祠堂里,樟木的清香弥漫在端午节前夕潮湿的空气中。张伟潮弓着身子,左手紧握刻刀,右手挥动锤子,目光专注地落在一块香樟木上。龙头的轮廓渐渐浮现,龙眼微微凸起,龙须随风飘逸,仿佛随时将破木而出,跃入水面。这里是他的工作室,也是岭南龙舟文化的守护地。

一手握刻刀一手抡锤子,张伟潮对龙头进行雕刻。他说:“木雕是做减法,错了就是错了,所以每一刀都要想好怎么做。”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惊艳全球。在“芒种”篇章中,一个极具岭南特色的龙头伴着水花跃出水面,威严中透着灵动。这件作品出自张伟潮之手,是他为广州天河区石牌村精心雕琢的龙头。导演组在全国寻觅龙舟元素时,一眼相中了它的独特韵味:鹰嘴造型有着“丰收”的寓意,如意纹饰象征“平安”,龙须如同舞狮毛发,掺着金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龙头不仅承载了石牌村百年的龙舟记忆,更将岭南“非遗”推向了世界舞台。

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的龙舟,设计落笔之前,张伟潮会花大量时间做研究,将村社文化精髓融入龙头的造型、色彩与纹饰之中。

龙头雕刻极为考究,从选料、切割,到粗雕、精雕,再到打磨、抛光、裱漆等,十几道繁琐工序,非常考究师傅的眼光和手艺。

张伟潮与刻刀的缘分始于童年。1987年他出生于下沙村,自幼伴着龙舟竞渡的鼓声长大。父亲是村里的木匠,耳濡目染之下,他10岁便动手制作了第一个龙舟模型。到了初中,他的技艺愈发纯熟,作品甚至吸引了买家慕名前来。2010年,他迎来人生转折点——广州海珠区仑头村急需三尊新龙头,传统工匠却无暇接手。尽管心中忐忑,他还是接下了任务,日夜赶工,最终交出三件精美之作。此后,口碑传开,订单接踵而至,他正式迈上职业龙头雕刻师的征途。

张伟潮细心地对龙头进行上色。从雕刻到完工,一个龙头要耗费十余天时间。

对张伟潮而言,龙头不仅是龙舟上的装饰品,更是反映一个村子精神风貌的魂之所在。每接一单,他都深入村落,探寻历史传说,将文化精髓融入龙头的造型、色彩与纹饰之中。为复刻车陂村拥有154年历史的“东坡号”龙头,他细致比对老龙头的每一条刀痕;为石牌村打造冬奥龙头,他与村民沟通整整半年才定稿。如今,许多华侨专程前来订制他的作品,让这门传统手艺漂洋过海在异国绽放光彩。

张伟潮的徒弟在制作龙舟摆件。

从最初的小作坊,到现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徒,张伟潮说很享受制作龙头的过程。

“龙舟文化的根不能断。”张伟潮说。他走进校园,开设非遗课堂,通过直播和手工体验课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凿刀起落之间,他雕刻的不仅是木头,更是龙舟文化代代相承的记忆与灵魂。

在河涌里玩自己做的龙舟模型,是张伟潮印象最深的童年记忆。如今,他制作的龙头有的已经漂洋过海,在异国绽放光彩。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

责编 冯飞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