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堂妹放弃高薪回乡创业 遇到山里老人一个建议 如今带动全村脱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1 07:33 2

摘要:我堂妹小兰今年35岁,县城人,在深圳打拼了十多年,当上了外贸公司的部门经理,年薪四十多万。去年春节回家,她却突然宣布要辞职回乡创业。家里人都以为她是一时冲动,可她真的回来了。

我堂妹小兰今年35岁,县城人,在深圳打拼了十多年,当上了外贸公司的部门经理,年薪四十多万。去年春节回家,她却突然宣布要辞职回乡创业。家里人都以为她是一时冲动,可她真的回来了。

谁知道,这一回来,她还真让我们刮目相看。

那天我去县城办事,路过她租的门面,招牌刚挂上去:山花蜜语。我推门进去,屋里摆着几十瓶深褐色的蜂蜜,还有好些小罐装的花粉。小兰正在擦柜台,见我进来,放下抹布,头也不抬地说:“不好意思,我们还没正式开业。”

“连亲堂哥都不认识了?”

她这才抬头,脸上有些疲惫,但眼睛亮亮的。“哥,你怎么来了?”

“路过看见你这牌子,进来看看。”我拿起一瓶蜂蜜,“这是山上的?”

“嗯,黑山那边的。”她又拿起抹布擦货架,手上有两个创可贴。

这个举动把我拉回十几年前她刚上高中的时候,每次回家都是忙个不停,一会擦桌子一会扫地,嘴上说着”我学习这么忙,还要做这些”,但眼睛里全是要强。堂妹从小就是这个样子,眼里揉不得沙子,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不过,辞了那么好的工作回乡卖蜂蜜,怎么想都有点不靠谱。

“小兰,你真打算回来做这个?”

她停下手里的活,叹了口气。“哥,别说你也不看好。”

“不是不看好,就是担心。你一个月的工资,可能抵这一屋子蜂蜜卖半年。”

她拉我坐下,给我倒了杯水——居然是塑料杯装的白开水,在深圳养尊处优这么多年的堂妹,居然用回了最朴素的水杯。水杯底部还有一道裂纹,被她用透明胶带粘住了。

“你还记得黑山那个老廖吗?就是村里杀猪的那个。”

我想了想,“好像记得,一脸横肉那个?”

“对对对,就是他,现在养蜂去了。”小兰说,“上个月我回去看望奶奶,碰到他了。”

那时小兰正琢磨着回乡干什么,一开始想着开个服装店或者咖啡厅,但县城里这些也不少。正犯愁的时候,她回老家看奶奶,在村口碰见了提着两桶水的老廖。

廖师傅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五大三粗”,以前杀猪杀得利索,手起刀落从不手软。村里人提起他,都有些怕。没想到这次小兰见到他,这老汉脸色红润,看着年轻了好几岁。

“廖叔,好久不见了。”

廖师傅一开始没认出她,等小兰自我介绍后,他笑了,“你是小兰啊,城里发达了吧?”

两人一路走,廖师傅告诉她,自己现在不杀猪了,上山养蜂去了。

“杀猪那会儿,天天和死过不去,血腥气过不去。”廖师傅说,“后来我想啊,与其和死物打交道,不如和活物打交道。那群小蜜蜂,多有意思,一天到晚忙忙碌碌的。”

他摇头晃脑地讲起养蜂的事,口齿不太清楚,说话时会不由自主地吐唾沫星子。小兰下意识往后退了一步,又觉得不好意思,又往前凑了凑。

“我那蜂蜜好着呢,纯天然,啥也不加。”老廖结结巴巴地说,“就是卖不出去,那些收购的给的价太低了,还总是拖欠。”

黑山的野花多,尤其是槐花和荆花,开得漫山遍野。蜜蜂在那采的蜜,连村里老医生都说好。可惜廖师傅只会养蜂,不会做生意,每次都被收购商压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小兰问他,山上多少人养蜂。廖师傅掰着手指头数,“至少有二十家吧,都是像我这样的老把式,手艺好,就是不会卖。”

这时候,老廖突然拍了下小兰的肩膀,吓了她一跳。

“小兰啊,你这么能干,你咋不帮我们卖卖蜂蜜呢?你要是能把咱们乡亲的蜂蜜卖出去,那可是大好事啊!”

我喝了口水,发现杯子下面有一张纸,歪歪扭扭地写着”柜台摆放规划”,角落里居然还有昨天的日期,看来小兰是昨晚上熬夜做的计划。我不动声色地把水杯放回原处,多少有些心疼这个堂妹。

“所以你就为了老廖一句话,放弃年薪四十万的工作,回来卖蜂蜜?”我有点难以置信。

小兰苦笑,“不全是。深圳那边,日子是过得挺滋润的,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整天盯着电脑,和客户周旋,疲劳得很。”

她指了指门外,阳光正好,春风吹进来,带着一股新鲜的泥土气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该回来了。”

说到这里,小兰明显犹豫了一下,“其实还有个原因。”她露出一丝苦笑,“我和男朋友分手了,在深圳呆不下去了。”

窗外传来卖红薯的吆喝声,一辆三轮车慢悠悠地经过,打断了她的话。小兰看着窗外,神情恍惚。

我没追问她的感情事,而是问道:“那蜂蜜的事,你有把握吗?”

“不知道。”小兰往杯子里添了点水,水壶盖子没盖好,滴了一桌子水,她手忙脚乱地擦拭。“但我做了市场调查,现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食品,纯天然蜂蜜很有市场。”

她说,上个月她已经去了黑山几次,和二十多家养蜂人谈好了合作。她帮他们包装、销售,按比例分成。现在还在起步阶段,但她打算先在县城站稳脚跟,然后向市里、省里发展,甚至做电商,卖到全国去。

说到这里,她眼睛亮了起来,语速也快了很多,“哥,你是不知道,那山上的蜂蜜,浓稠得像糖浆,甜中带着花香,喝下去嗓子舒服得很。”

我笑了笑,看她这么有热情,就没再泼冷水。临走时,她硬塞给我一瓶蜂蜜,我掂了掂,挺沉的。

“这蜂蜜给嫂子尝尝,她不是经常咳嗽吗?喝点蜂蜜水试试。”

几个月过去了,我偶尔会听到一些关于小兰的消息。她的蜂蜜店开业了,生意不温不火。有些老顾客认可了黑山蜂蜜的品质,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去超市买那些大品牌。

直到有一天,我刷短视频,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小兰,穿着黄色T恤,站在一片开满野花的山坡上,身后是一排排蜂箱。

视频里,她正在介绍黑山的野花和蜜蜂,镜头一转,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老人出现了——是老廖,他腼腆地对着镜头说:“欢迎来黑山品尝蜂蜜。”

我赶紧给小兰打电话,她那边很吵,我听见嗡嗡的蜂鸣声。

“哥,等会儿再打给你,我正在直播呢!”她匆匆挂了电话。

那天晚上,小兰回电话来,兴奋地说她在短视频平台上开了直播间,专门介绍黑山蜂蜜。最初只有十几个人看,现在涨到了几百人。蜂蜜销量也从一天两三瓶,变成了十几瓶。

“要不是老廖提醒我,我都不知道还可以这么卖!”

原来,老廖那天看到小兰为销路发愁,建议她把蜂蜜拿到集市上卖。小兰一想,与其去集市摆摊,不如做直播,把集市”搬”到网上去。于是她买了手机支架,开始在蜂场直播。

老廖不会说普通话,上镜也害羞,但架不住他的蜂蜜好。小兰直播时,就让他负责打开蜂箱,展示蜜蜂工作的场景。有一次,他不小心被蜂蜇了,也不吭声,继续工作。网友们看了,都说黑山养蜂人实在,蜂蜜一定是真材实料的。

就这样,小兰的直播间慢慢有了固定粉丝。她不光卖蜂蜜,还卖花粉、蜂胶,甚至把山上的野花晒干,做成花茶出售。

半年后,我再去县城,发现小兰的店面大了一倍,还请了两个店员。店里的货架上,除了蜂蜜,还多了很多山货:核桃、板栗、野菌菇,都是黑山的特产。

小兰正在柜台后面打包快递,看到我进来,她笑着招手,“哥,你来得正好,尝尝这个新出的枣花蜜。”

店里的收银机是新的,但角落里那个裂了的塑料杯还在用,杯子旁边放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翻开一看,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销售情况。

“生意不错嘛。”我打趣道。

“还行,还行。”小兰递给我一杯枣花蜜冲的水,“是老廖那个建议救了我。”

她说,开始做直播后,她每天都去黑山,和养蜂人一起工作,了解蜜蜂的习性,学习辨别蜂蜜的好坏。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有一次赶上下雨,山路泥泞,她的车陷在半路上。附近没有信号,她只能走到山顶找老廖帮忙。等找到人,全身都湿透了,第二天就发起高烧。但第三天,她又爬起来继续做直播,因为答应了网友们要展示取蜜的过程。

“我以前在深圳,坐办公室吹空调,哪里受过这种罪?”小兰苦笑,“刚开始,我每天都在想放弃。”

“那你怎么坚持下来的?”

她想了想,“可能是不想让老廖失望吧。那老头儿,一辈子没出过这个县,做什么事都认真。”

小兰告诉我,老廖的建议远不止做直播这一个。有一次,他看小兰为包装发愁,拿出一个用树枝扎的小框架,说:“你看,咱们的蜂蜜,可以装在这种有山里味道的盒子里。”

小兰灵光一闪,找了设计师朋友,设计了一款竹编礼盒,外形朴素但很有特色。这款礼盒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成了她店里的爆款。

“老廖不识字,但他懂得山的味道。”小兰说,“他教会我的,不只是卖蜂蜜,还有尊重自然、尊重劳动的道理。”

窗外突然响起一阵喇叭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小兰跑出去,和司机说了几句话,然后回来拿钱。

“抓紧点,下雨了,我得送货去!”司机是个中年人,头发已经半白,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

我看着货车远去,转身问小兰:“你这生意,到底有多好啊?”

小兰笑了,“哥,别看门店不大,但我在电商平台上的月销量已经过万了。”

她接着说,黑山那边的养蜂人,收入都提高了不少。以前他们一斤蜂蜜卖二三十块,现在通过她的平台,能卖到七八十块。老廖家去年还买了辆三轮车,专门运蜂箱用。

“最让我高兴的是,有几个年轻人回来养蜂了。”小兰指着柜台旁一张照片,上面是几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穿着防蜂服,围着蜂箱忙碌。“他们是从城里回来的,看到养蜂能挣钱,就回来跟老廖学技术。”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还申请了专项资金,准备在黑山建个蜂蜜加工厂,到时候能解决不少就业问题。”

我听了,一时语塞。原来不声不响的堂妹,真的做了一番事业。

正聊着,门口来了个老人,腰板挺直,穿着干净的蓝布上衣,手里提着几个布袋子。

“老廖!”小兰惊喜地叫了一声,“你怎么来了?”

“给你送野菊花,你不是说要做花茶吗?”老廖把布袋放在柜台上,眼睛亮亮的,看起来精神很好。

小兰赶紧拿出两把椅子,又倒了水。老廖不肯坐,说还要回山上看蜂箱。两人站在门口说了会儿话,我听不太清楚,只看见老廖不停地点头,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送走老廖,小兰回来,看我正在收拾东西准备走,她叫住我:“哥,记得回去告诉妈,让她放心。我现在很好。”

我点点头,“是啊,你现在可是县里有名的创业明星了。”

她摇摇头,并不接话,只是低头继续整理那些野菊花。我注意到,她手上的创可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粗糙的茧子。

“哥。”她突然叫住我,“你还记得我小时候说过的话吗?”

我想了想,摇头。

“我说过,要离这个小县城越远越好。”她笑了,眼睛看着窗外,“可现在我明白了,根就在这里,再远也会回来的。”

窗外下起了小雨,打湿了她门前新挂的招牌。我突然注意到,招牌下方多了一行小字:“源自黑山,带动乡亲”。

几个月后,我在新闻里看到小兰了。她的蜂蜜加工厂建成了,解决了三十多人的就业问题。黑山的养蜂户从原来的二十多家发展到了五十多家,人均增收上万元。县里还把黑山蜂蜜列为扶贫特色产业来推广。

我给小兰发了条信息:“看到你上新闻了,不错啊。”

过了很久她才回复:“刚从山上下来,老廖今年搞了个蜜蜂公园,请我去看看。”

附带了一张照片,照片里老廖站在一片绿油油的山坡上,身后是整齐的蜂箱和一个小木屋,木屋上挂着牌子”黑山蜂蜜体验馆”。老廖穿着一件新衬衫,笑得见牙不见眼。

照片角落,小兰的半张脸也入了镜,她戴着草帽,脸晒得黝黑,但笑容比黑山的阳光还要灿烂。

我放大照片,看到木屋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几个字:“向老人致敬,向自然致敬。”

就在刚才的那个瞬间,我突然明白了堂妹为什么要放弃高薪回来。或许,不是她带动了黑山,而是黑山的那个朴实的老人,那片纯净的土地,在召唤着她回家。

如今的小兰,不只是带领村民脱贫那么简单,她找到了自己的根,找到了那份城市里怎么也寻不到的踏实与快乐。

院子里的黄豆晒了一上午,刚捡进屋,就听见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我想起堂妹说过的话:“云南的雨水,才酿得出最醇的蜂蜜。”

是啊,有时候,我们以为在追求高薪远方,其实只是绕了一圈,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就像堂妹,和那瓶装着阳光与花香的黑山蜂蜜。

来源:荷叶聊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