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劳动者再次光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9 21:46 2

摘要:如今在这条北京最繁华的街道上,你仍然可以看到和六十年前相同的景色。尖顶的钟楼俯瞰着川流的人群,时针和分针走过数十年岁月。拿着咖啡的白领匆匆赶过斑马线,后座绑着外卖箱的电瓶车在人潮中穿梭。王府井大街没有休息日。

这个时代的劳动者,还会谈论“努力”吗?

“劳动”意味着什么?

当张秉贵六十年前第一次站在王府井大街上时,也许他也曾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在这条北京最繁华的街道上,你仍然可以看到和六十年前相同的景色。尖顶的钟楼俯瞰着川流的人群,时针和分针走过数十年岁月。拿着咖啡的白领匆匆赶过斑马线,后座绑着外卖箱的电瓶车在人潮中穿梭。王府井大街没有休息日。

走进百货大楼,现在摆着珠宝首饰的玻璃柜台后,是张秉贵曾经工作的地方。那时钟楼用的还是老式的石英钟,钟楼下的北京百货公司刚开业不久,张秉贵穿灰色售货员制服,第一次走进柜台。他尚不知晓,自己将会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王府井百货大楼才刚开业,作为全国第一大型百货商场吸引了全北京的目光。张秉贵年纪已经不小,三十七岁的他来做售货员属于破格录取,一进百货公司就被分到糕点组。有天他正在给糕点称重,听到两位顾客说,他态度虽好但速度慢。那天晚上,他买了许多以前没买过的硬点心,拿回家铺在桌上,不为了吃,专门练习打包。点心练得差不多了,又改用更硬的瓦片或木块代替,一练就练到深夜。

那是六十年前的中国,劳动者热心参与国家建设。在王府井,在长安街,傍晚时总能看到骑车自行车下班的人潮,工厂的机器轰鸣不停,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热火朝天的激情。汗水仍然被相信,人们在劳动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给予,不为了金钱,更像是为了一种信仰和荣誉。

和那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劳模”对张秉贵来说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荣誉。1959年下半年,张秉贵被调到糖果柜台。和练习打包点心一样,他苦练称糖技术和心算能力,练就了“一抓准”“一口清”的绝活,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就能抓出5两;即便顾客分斤分两买多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心算,快速报出价格。在百货公司工作三十多年后,张秉贵凭借努力认真的工作态度,成为那年的全国劳动模范。

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很少再提到劳动模范这个词。穿梭在王府井大街上的年轻人们和这座城市里的其他人一样,总是神色匆匆蹙眉盯着手机。我们来不及欣赏街道的变化和时间的景色,会议、周报、复盘已经占满了年轻人所有的时间。

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得不把全部的生活投入工作的漩涡之中,但却无法从浪潮里听到属于自己的回音。工作,上班,打工,我们用各种词语包裹劳动的外延,却已经离它原本的含义越来越远。重新回看张秉贵和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禁要问,如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劳动、理解劳动模范?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仍然可以像他一样相信那个朴素的愿望: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回报?

三十多岁拿到金华市劳动模范时,袁鑫芳都不知道自己被厂里提了名。

袁鑫芳

春光科技还是一家只有三个人的小作坊时,十九岁的袁鑫芳就已经和老板、老板娘一起在压注机旁制作挂钩了。那时春光刚创业,厂房就是镇机械厂旁边的一间小茅屋,面积只有十几平米。机器只有两台,一台是手动压注机,得拿手摇;另一台是手动压机,没有自动切割的刀,一开始只能拿村子里切红薯藤和割稻草的刀切材料。

春光科技创业初期租用的两间废弃厂房(1985年)

洗衣机排水管上的挂钩,是春光科技的前身春光塑料厂起步时主要生产的产品。袁鑫芳只有初中学历,被舅妈介绍来春光。那时上班是两班倒,有时是三班倒,早上七点上到晚上七点,袁鑫芳一天几乎都坐在机器旁。打好底模,加一碗料,用小碗拿起来舀,然后用压机压。出料,塑形,加料,压机,一个动作一天要重复成千上百次,总会腰酸腿痛。除了挂钩,春光科技后来开始生产捞管,袁鑫芳也做过检验员。管子上有没有破洞,有没有皱纹,有没有毛刺,都要她一根一根拿起来检查,如果有毛刺就要用手一根根拔掉,拔干净后才能包装焊锡。

劳动对袁鑫芳来说不止意味着工作,她和同事们一起住在厂房楼上的屋子里当作宿舍,每天早上上班前用铁饭盒装好菜,饭点拿到隔壁厂的食堂一起蒸。工厂和生活是一体的,劳动成为她自己人生的一部分。当时,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4元,工友们都很节约,机器上的两颗原料掉到地上也要捡起来再用。正是依靠这种勤奋、执着的精神,春光橡塑越做越大,从租赁的茅草房到自建的三层小楼,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从建筑不足50个平方到几十万个平方的超大型工厂。

春光科技新厂区

和张秉贵一样,袁鑫芳也曾经被评为劳动模范。当公司通知她去参加市级劳动模范表彰时,袁鑫芳才知道自己被厂里提名参选了。“我不懂技术,”袁鑫芳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只是很普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吃苦、肯干、能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中坚持下去,这是人们那时对劳动的理解,而劳动模范则是他们的代表——付出汗水,然后和工厂一起成长。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春光科技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厂房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多,袁鑫芳的工作也变成了管理春光科技集团最大的子公司的仓库。和在一线时相比,工作中最困难的事不再是体力的辛苦和劳作的繁琐。“每天的发货量、出库量、入库量,都是很大的,”工作中的难题不再是靠埋头苦干就能解决的。

到了金华,袁鑫芳也察觉到工作的变化。机器越来越先进,厂房越来越大,但劳动不再是简单地付出努力,就能获得回报。1994年,同处金华的老牌企业金华市味精厂宣告破产,技术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机器的效率超越了人力的极限,劳模的定义也在悄然改变。

不懂技术的袁鑫芳也曾产生过怀疑。过去,春光科技的工作习惯了靠人力,记账都是用手帐,算工资、开发票,增值税上的发票都是财务手动操作。袁鑫芳的仓库账也一样,“要发货的东西都是一笔一笔手工写下来,纯手工账。”她曾经尝试过Excel表格,或者用qq群等通讯工具,尝试让大家实时记录。仓库的温度、湿度每天都要统计,有时候有人偷懒,Excel表格里的数字随手填上,如果造假或者有偏差,要查出填写时间却很困难。

10多年前,春光科技开始推行ERP和条形码来方便管理。袁鑫芳曾经是最反对的,她已经不年轻了,工作量大,每天要凌晨一两点才能下班,需要花更多时间来适应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条码管理简化了一定的流程,但也增加了管理的工作量。但在了解这些手段对其仓储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后,她比任何人都掌握得好。2023年10月,袁鑫芳听说公司有一个新的技术培训,就报名去听课,内容是如何使用飞书多维表格。

袁鑫芳立刻想到仓库管理也可以用飞书多维表格来登记。“以前的温度湿度控制表是纸质记录,存在数据可能有偏差”,袁鑫芳说。飞书多维表格实现了电子化记录,每天每人实时拍照上传,避免了手工填写的弊端,同时能更好地管理仓库材料和产品,确保温度和湿度在合理范围内,出了问题一眼就能发现。

她还自己设计了一个飞书多维表格来记录铁笼子、铁架子等容器的登记使用情况。以前,仓库登记用的是Excel,经常查找不到要用的信息,有了飞书多维表格后,每个员工只需要扫一个简单的二维码登入飞书表格,拿出手机扫描,数据就会自动录入系统,大大提高了效率,也减轻了袁鑫芳的管理压力。最终,这款“仓储部综合管理实践方案”的表格在公司内部的效率先锋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袁鑫芳

曾经因为“不懂技术”而自责的袁鑫芳,第一次因为技术改变了自己对劳动的理解。袁鑫芳今年57岁,刚过退休的年龄就被返聘,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她喜欢钻研、琢磨,看到新事物就想学习——这可能才是她最可贵的劳模精神。刚进厂时她习惯拿笔和本子记下每天学到的东西,在飞书效率先锋的培训上,她仍然在用纸笔记下老师讲述的要点。“不懂就问,一点点记下来一个一个梳理就会弄明白”。袁鑫芳以前没有学过电脑,纯靠对新事物的兴趣,在工作实践中边做边学。

春光科技是袁鑫芳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最后一份工作。虽然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但袁鑫芳主动跑到了越南,去春光科技在越南的工厂继续发光发热。现在她已经成了公司的数字化专家,被年轻的同事们亲切地称为公司的老宝贝。不管是在租来的茅屋还是在越南的工厂,袁鑫芳觉得自己始终没变,那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该做的事,学习该学的东西。

努力是最简单的事,努力也是最珍贵的事。袁鑫芳的钻研精神不为别的,“学习也不是说为的是工资,学到的知识都是自己的,别人是偷不走的。”


当袁鑫芳刚和春光科技一起搬到金华时,在遥远的贵州黔东南,女孩杨艳萍第一次走进了佳惠超市。和几十年前张秉贵工作的百货公司不同,进入21世纪,大型连锁超市变得更加现代化,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售货员们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穿梭,向往来的顾客招揽生意。

和袁鑫芳一样,杨艳萍初中毕业就出来工作了。在超市里做管理人员的叔叔介绍她来当售货员。走进佳惠超市的第一天,十几岁的杨艳萍心里一直在打鼓。安排的工作是做促销导购,但她不敢开口。“有顾客从我面前走过,我的内心在想不要过来,顾客往前走我就往后退,”她回忆,“后面就是直接被另外一个促销员给截胡了。”

她是山村里出来的女孩,害怕自己做不好,也总想证明自己能做得更好。她去过杭州的服装厂,也去过电子厂给节能灯焊灯丝,后来又回到佳惠。“那时候贵州的经济不发达,一个科长的工资可能也就900块,但是在杭州的时候,我的工资收入已经有三四千了,所以回到老家,这个落差很大。”

杨艳萍回到佳惠是自己的决定。“感觉就在工厂做这种机械化的工作,你一直在等着机械运作,人的思想不运转,它会堕落下来。”即使工资更高,但杨艳萍还是不想消磨和浪费自己的时间。她从小就想去更大的世界,为的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重新入职佳惠后,她在心里许下愿望:“从入职的时候就有一个计划,三年内要晋升经理,五年内要晋升店长。”

杨艳萍

晋升也要从小小的店员做起。杨艳萍以前从没接触过电脑,在公司里能碰到电脑的机会也仅限于收银机。第二次回到佳惠超市时,一位财务出身的店长教大家用电脑使用excel,从基本的操作和各种透视、函数学起。这是杨艳萍第一次接触技术工具,电子表格让她感到陌生和好奇。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像天方夜谭一样,但又充满吸引力。

“店长就是一个原则,只教三遍,过了就不教了。”杨艳萍一开始的时候也一脸懵,只想着赶紧把步骤一步步记下来。晚上回家,她对着笔记琢磨,一步步重新操作,发现竟然都能实现。按照步骤去摸索,练多了就越来越顺畅。同样的内容,店长教给了店里每一个店员,但杨艳萍是学得最认真、上手最熟练的。“我不是说要比别人强,”她说,“只是总有一个想把它摸透,把它做透的心思。”

因为学得快又认真,杨艳萍被店长提拔到了管理的位置,从店员变成门店综合课长,采购主管,18年任贵州区域营运副部长,管贵州区营运,同时监管线上,企划,防损,行政,信息。她不擅长社交,只是喜欢把手上的活做到最好。

杨艳萍

杨艳萍一直喜欢钻研东西,即使是在超市里也总关注着最新潮的科技,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外卖推广的时候她就一直在思考怎么和超市业务结合起来,尝试过线上直播,也做过社群的活动秒杀,各种线上门店也陆续上线宣传。外卖到家、社区团购这些我们现在已经耳熟能详的业务,都是杨艳萍早就尝试过的。“不停地去琢磨,在努力跟上这个新时代嘛。”

杨艳萍最近最喜欢的一个新尝试,是飞书多维表格。 她那时主要负责营运工作,门店每天都需要巡检,检查超市里各个商品的情况,筛除不合格的货物。光是生鲜产品的检查有要分三次,早上出台检查一次,下午三四点最热的时候看保险情况,晚高峰六点钟以后再检查一次品质和陈列。除此以外还有卫生、保鲜、叫卖服务、试吃服务的检查,罗列起来有十几项工作需要每天重复完成。逢年过节,佳惠超市还会举办内购活动,以前都是由员工来手工统计,一个店里至少需要一个人,假如一个门店有一百个人,每个员工给统计员一个数字,统计员一天就得统计上百次。杨艳萍发现,之前有一个店员的销售任务里总共统计了519次,每次都是纯手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为了简化营运流程,杨艳萍还用飞书多维表格设计了一款巡检系统和一个内购系统。因为涉及的条目太多,一开始她花了很长时间思考该用怎样的逻辑,想不通的时候就去问飞书的老师,和老师一起一步步梳理,每天等下班同事走后,静下心来思考和研究,最后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完整地把表格设计出来。有了这两款系统,门店的每一个员工只需要花一秒钟的时间点击屏幕,上传自己业务的信息,最后就能自动汇总和分析出店里的情况。飞书多维表格推广开之后,以前门店只要听说要做大促就如临大敌,现在再也没有人打电话来请教和投诉了,节省出巨大的时间和人力。

不仅是统计更方便了,佳惠超市现在已经拥有众多门店和分部,以前总部想要拿到分店的数据可能要等两三天,总会有延迟,自从用了飞书多维表格,员工实时成交,表格里实时就会出现,总部的同事只要打开手机上的飞书立刻就能看到。

“很多人跑过来夸我,说原来是你做的啊!”飞书多维表格推广后,每个门店都开始用,杨艳萍也成了同事中的名人。“但我自己心里觉得很平淡,马上又要研究新的东西去了。”对她来说,这是自己本来就要做的本职工作,只是相比以前,她更好地知道了如何用技术提效,让技术为自己的工作服务。

因为学历不高,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参加了工作,杨艳萍一直很珍惜能在工作中学习的机会。“当你好像不用在学校也能学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心里是有很大的满足感的”。这种满足感并不只是因为取得成就。对杨艳萍来说,工作、劳动和生活共同构成了她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在劳动中,她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不对自我设限,永远渴望下一场挑战。

被评为飞书效率先锋后,杨艳萍也因为自己的钻研精神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晋升成了佳惠超市亿元店的店长,来到了新的城市。从促销员到正式店员,再到营运主管和亿元店长,杨艳萍一直穿梭在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岗位上。凯里,贵阳,遵义,怀化......从很小的时候起,杨艳萍就想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城,去看更大的世界。

对一些人来说,工作将我们束缚在一方小天地里。但杨艳萍让劳动和工作也可以有全新的意涵。它也能为我们打开与技术、与世界、与时代连接的窗口,发挥自己都没有想象过的潜能,去创造更多独属于自己的价值。

当春光科技、佳惠超市等实体经济逐渐走入新世纪时,在离金华不远处的另一座城市,属于21世纪的新兴行业正在悄然崛起。当人们提起杭州,它不再仅仅是西湖的柔波、丝绸的光泽,更是一个充满梦想与机遇的创业天堂,一个互联网奇迹的诞生地。

梁婷婷在杭州的互联网热潮里长大,大学时她留在杭州,大一时也学了计算机的专业课。虽然后来专业分流去学的是电子商务,但基础的代码和linux她也都会。在杭州读完大学,她去了台州工作。在那里的一栋写字楼里,也许你可以看到她有些疲惫地坐在公司前台的工位上,这是她工作的第三年,却已经陷入了职业瓶颈期。梁婷婷在利欧集团做前台行政,每天的日常工作覆盖到公司进进出出的各位同事和客户,要协调会议时间,管理会议室情况,沟通保洁阿姨做好6S,帮同事打印复印,客户参观接待......梁婷婷每天早上7:45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五点钟,每个小时都可能会被切割成破碎的时间,前台的大事小事都需要操心。

“因为我们这个工作岗位涉及到内部外部形形色色的人,作为中央枢纽区的前台,各种事情对接都会到我们这里,所以每天见的人实在太多了。”有时候她正在专注手头的工作,就可能会被当下发生的一件小事立刻打断,这样的事情一多,工作难免会感觉到些许枯燥,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梁婷婷一度陷入某种职业倦怠,对生活也提不起精神。她一直在思考,要怎么样才能突破这种看不见的瓶颈?

她从小就对技术有天然的好奇,上学时最擅长的科目就是数学。于是,她报名了飞书效率先锋在利欧的线下培训。她自己也没想到,上班后自己还有机会再像学生时代一样去听一门技术课。

梁婷婷

因为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负责检查公司会议室及其钥匙的使用情况,梁婷婷想到用飞书多维表格来做一个智能巡检系统,登记和检查每天会议室的使用情况和钥匙的管理情况。根据每天工作的经验,她设计了许多实用的时间节点:钥匙领用前、钥匙领用时、钥匙领用后、钥匙归还后等等。

一场会议结束后,系统会自动提醒参会人员归还钥匙,同事们只要在手机上点击自动跳出来的按钮“√”,系统就会自动记录并更新状态,而且信息也会自动推送到相对应打扫的阿姨的飞书上。阿姨收到信息后就去打扫,打扫完拍张照片传到表格里,通过AI图片工具(豆包)就可以识别会议室6S情况,有问题将会自动反馈到梁婷婷手机上,一个任务流就完成了。以前阿姨总得每个会议室隔着玻璃门弯腰低头查看人走了没有,现在手机飞书上就会自动提示,大大节约工作时间。

梁婷婷最喜欢的是飞书多维表格的自动化功能。她以前为了管理会议室钥匙,常常得一次次去找不同部门的同事沟通,太多次了也不太好意思,沟通成本也增加了工作压力。现在不需要具体的繁琐对接,每个人只用在自己的表格世界里点击按钮就能同步信息,省去了跨部门协作时不必要的流程。飞书表格还有AI生成公式的功能,有时候梁婷婷不会写的公式,只用告诉AI助手她想实现的功能,先写出一小部分,AI就会自动生成完整的公式,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

飞书的先进技术不仅帮梁婷婷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沟通回归了人与人真诚交往的本质。她借用了AI夸夸机器人,保洁阿姨每次打扫完会议室,在表格里提交完成之后,系统可以通过夸夸机器人,AI发给阿姨一段表扬她的话:某某女士,今天你的工作完成得真棒,特别感谢你的付出!或者根据阿姨姓名拆解出漂亮的夸夸语言。梁婷婷看到阿姨对着手机露出笑容,觉得自己的工作也特别有成就感。

大卫·格雷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里写道,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会磨灭人们在生产中需要的创造力和价值感。对梁婷婷来说,作为技术工具的飞书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节省了原本被消磨的时间。“这些时间节约出来之后,我又想去多学一些别的东西,不断地有新想法,好像反而要做的事情更多了。”飞书的线下培训结束后,她还报名了群里的其他直播课程,每次都准时上线学习。

梁婷婷觉得自己的工作激情重新被点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劲头,还想学更多东西。当我们提到劳动的无意义时,也许我们厌倦的不是劳动本身,而是重复劳动带来的消耗。当工具帮助我们省去工作中繁琐的细节,技术就重新塑造了劳动的意涵,赋予了——或者说,还原了——工作全新的价值感。

六十年前,当张秉贵依靠“一抓准”“一口清”的绝活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勋章时,我们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劳动最朴素的样子:在日复一日的练习和苦干中,打磨专业精神,钻研工作职责。在技术发展受限的时代,劳模总是在系统里层层筛选才能出现,人们需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投入最大的心力,才能实现想要的成果。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被劳模的精神打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也在重新思考,新时代的劳模应当是怎样的?当我们谈论AI、谈论芯片、谈论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成果时,我们的目光总是看向远处。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工作,也正在被技术改变。不论是餐饮门店的店长,还是车间的操作工;不管是前台行政还是超市售货员,都可以通过飞书实现独属于自己的工作创意,用数字化的解法打破自己的职业瓶颈。

在AI风起云涌的时代,我们仍然相信最终的价值在于人本身。劳动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低门槛易上手的飞书,则让一线的创造力持续被激发。从飞书效率先锋身上,我们看见了普通人的科技创造力,和他们对自己、对未来的信心。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飞书一共举办了近五百场飞书效率先锋大赛,累计支持培养了34960位飞书效率先锋。 从初中学历的促销员到50岁的销售经理,从矿井的调度到门卫的保安,每个人都有机会用一张表、一条流程,亦或是一个看板,重新定义岗位的边界。

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共同造就了时代里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从一线开始,飞书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激发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数字化人才。过去,工厂靠劳动模范勋章表彰劳动者,也激励他们带领公司前进。现在,当飞书效率先锋赋予劳动新的意涵,他们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榜样。当个人的变化汇聚成川流,在技术的带领下,效率先锋也将改变企业的生态。

袁鑫芳在春光科技工作了一辈子,踏实肯干,像学习压机一样一丝不苟地学习搭建飞书表格;杨艳萍对更大的世界充满激情,靠飞书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打开了更多可能性;梁婷婷面对着和所有当代年轻人一样的工作倦怠,但飞书把她从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解放出来,重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这些效率先锋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一以贯之的劳模精神,也看到了技术所赋予它的全新样貌。

“劳动”意味着什么?从张秉贵到袁鑫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它让我们仍然相信一些最宝贵的东西始终未变,那是一个人最朴素也最珍贵的价值,是靠双手、靠汗水、也靠技术共同搭建的,属于自己的明天。

来源:正面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