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民族大学自2015年获批开展“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截至目前共有66名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各族志愿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海拔3500余米的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大力实施扶心、扶智、扶志“三扶”工程。红原县和若尔盖
西南民族大学自2015年获批开展“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截至目前共有66名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各族志愿者,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海拔3500余米的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大力实施扶心、扶智、扶志“三扶”工程。红原县和若尔盖县是红军长征的历史见证,十年来,支教团深入一线服务高原各族学子2万余人次,通过一项支教行动,生动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支教团曾受到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同志亲自回信表扬,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红满高原”入选四川省高校十大党建工作品牌,志愿服务情况受到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青网、四川新闻网等媒体报道50余次。
一、抓好课堂主渠道,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支教团立足传统,聚焦经典,依托融合创新的教学理念,提炼红色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将红色文化与语文、政治、历史等课堂充分融合,引导学生在“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
一是线上教学有实招。邀请专家线上讲授《中华民族精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谈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等课程;支教团临时党支部在赴浙江嘉兴南湖学习培训期间,利用网络和新媒体资源,同远在雪域高原的阿坝州学子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云”党日活动,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致敬“红船精神”。
二是线下教学有内容。举办“传统文化课堂教育戏剧节”“红色文化融合课堂”,将课本中的红色故事用戏剧、音乐表演等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思政课程和微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使“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根植学生心灵,融入学生血液。
二、用活多载体,促进红色文化融入育人全过程
支教团因地制宜,深挖服务地红原县、若尔盖县的红色文化育人资源,通过开展多样化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红色文化欣赏、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一是成立“小石榴”校园宣讲团,充分发挥这支以民族团结、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学生宣讲队伍作用。组织宣讲团成员利用国旗下讲话、思政课、读书活动课等载体,上台讲述“民族团结”“七根火柴”“金色的鱼钩”等故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身边同学一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追寻共产党人在革命征程中的信仰。
二是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全过程。通过开展“百年芳华映初心,笔墨丹青颂党恩”硬笔书法大赛、经典诗词诵写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在观摩交流汉字,畅谈诗词小说和歌舞曲赋的同时,从千年文化和百年党史中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校外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重走红军长征路,让学生从每一个历史瞬间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坚定理想信念。
三、创造新形式,以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支教团联合学校语言志愿服务团搭建“小石榴”直播间,进一步引导各族学子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推动者,以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一是积极探索“师生点单—志愿者接单”模式,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学生线下“点单”,了解到学生对规范拼音拼读等的需求后,确定利用互联网赋能普通话教学的思路,通过开展线上直播讲座、推出系列线上微课、与学生进行连麦交流互动等方式,夯实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在学校的时候我很少接触外面世界,8-10分钟时长的‘微课堂’让我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跟诵一段红色故事,参观一个革命圣地,感受一种文化魅力。”这是红原县中学一名学生的真实感受。
二是依托“小石榴”直播间讲好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教育“最强音”。将天然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红色传统,以及革命英雄、时代楷模的坚定信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坚韧进取的精神通过课程思政、红色故事微视频等进行传播,推出系列“初心故事”,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红色文化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发挥了良好的育人作用。
来源:大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