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第五波”正在到来?中国疾控中心最新预警发布!建议早了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0 18:24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这一两年,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种“终于熬过去了”的感觉?街头巷尾的口罩越来越少,朋友圈晒旅行照的人越来越多,仿佛新冠已经成为过去式。

可就在你准备彻底放下戒备的时候,中国疾控中心的一则通告,像一盆冷水泼下来:新冠病毒的第五波流行,正在悄然逼近。

这不是危言耸听。

过去几个月,全国多地医院呼吸科门诊人满为患,发热门诊又一次排起了长队。不是流感,是新冠。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发热门诊数据显示,新冠阳性率持续上升,尤其是最新的JN.1变异株,传播力更强、感染症状更隐匿,很多人甚至在无症状的状态下就成了病毒的“搬运工”。

有意思的是,这一波感染的群体跟前三年有点不同。

以往老年人是最脆弱的群体,而这一波,不少年轻人,甚至是刚刚“阳”过的年轻人也再次中招。一位30岁的IT男,因为连续熬夜赶项目,免疫力下降,结果发烧39℃,一查又是新冠。

这是他一年内的第三次感染。

为什么会这样?病毒变异是其一,但人的免疫力下降,可能才是真正的“漏洞”。最近一项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接种疫苗后6-8个月,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会明显下降。

换句话说,你以为的“保护伞”,可能早就失效了。

JN.1变异株还有个让人头疼的特点:它在感染初期的症状不像原始毒株那么典型,不少人只是轻微咽干、嗓子痒、打几个喷嚏,然后就不当回事了。

可这时候的病毒载量已经很高,非常容易传染他人。

这就让人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大家疲于防疫,心理上已经麻木;另一方面,病毒却在悄悄升级。

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组明确指出,这一轮疫情的传播速度可能超过去年冬季的那一波,特别是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传播效率极高。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开始想起去年冬天的那次“阳”。

那种全身酸痛、嗓子像吞刀片、发烧到怀疑人生的感觉,真的是不想再来一次。但很遗憾的是,免疫不是“打怪升级”,一次感染并不代表你就无敌了。

每一次感染都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比如心肌炎、肺功能下降、甚至长期的“脑雾”问题。有研究显示,超过30%的新冠感染者在痊愈后依然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反复感染者,长期后遗症的发生率更高。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总是记不住事情,或者突然之间情绪低落,这些都不一定是“工作太累”,也可能是病毒在你体内留下的痕迹。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新冠并不是“重感冒”。它对身体的影响远比普通感冒深远。

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影响,在很多人身上表现得非常隐蔽,却极具破坏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医生建议,即使你已经感染过,也不要掉以轻心。特别是对于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孕妇等高危人群,接种加强针依然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的数据,接种加强针后,针对JN.1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可以提高3-5倍,大大降低重症和住院的风险。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个疑问:那我到底该不该打第四针、第五针?答案不是“一刀切”,而是要看你自身的免疫状态。

如果你已经超过半年没有接种疫苗,且最近身边有人感染,或者你本身免疫力较差,那“补针”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除了疫苗,我们还能做什么?这里要提到一个非常被低估的“武器”: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听起来像废话对吧?可免疫系统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你自己作死。

长期熬夜、饮食不均、压力大,才是真正把病毒请进门的“通行证”。

最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感染新冠的风险比平均高出1.7倍

而那些每天摄入新鲜蔬果、规律锻炼的人,即便感染了,症状也明显轻很多。

这不是鸡汤,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在临床上,我们常看到一些人感染新冠后症状极轻,甚至几天就恢复如常;而有些人则一病不起,甚至发展为肺炎住院。

差别往往就在于“平时身体底子”。

再说一个真实案例。一位60多岁的中学老师,长期坚持打太极、早睡早起,感染新冠后除了轻微发热几乎无其他症状。

而她的老伴,平时喜欢熬夜打麻将、抽烟喝酒,感染后高烧五天不退,最后住进了ICU。

病毒不可控,但身体是自己的。

每一次疫情来临之前,身体状态就像是“防火墙”,你造得越坚固,病毒的破坏力就越小。

还有一个被遗忘的“战场”: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折磨,更多的是情绪上的焦虑和恐惧。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有超过40%的新冠康复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

这种心理状态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削弱免疫系统。

所以说,别把“情绪管理”当成矫情。

每一天保持稳定的情绪、适当运动、和朋友聊聊天,可能比你吃多少维生素C都更有用。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第五波”真的来了?从数据看,答案是肯定的。从病毒的传播趋势、医院门诊的情况、疾控中心的预警来看,一场新的疫情正在缓步升温。

虽然没有当初那么猛烈,但它更隐蔽、更狡猾、更容易被忽略。

这时候最怕的,是麻痹大意。

我们不是要求人人戴口罩、封闭管理,而是要从个人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该规律作息?是否该改善饮食?是否该去打加强针?是否该停止“轻视病毒”的态度?

想要在这场“第五波”中安然无恙,不是靠侥幸,而是靠准备。口罩还要戴,通风不能停,疫苗该补就补,健康生活不能丢。

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传播特征及免疫应对分析》.2024年12月.

2.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冠病毒感染风险与生活方式的关联研究》.2024年10月.

3.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新冠康复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23年12月.

来源:李医生健康守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