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县唢呐是中国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属于庆阳唢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宁县唢呐的乐声,是黄土高原上最炽烈的语言。它从历史的褶皱中蜿蜒而来,以高亢的铜碗震颤、苍凉的木杆共鸣,将陇东大地的悲欢离合、生老
(全媒体记者:栗红娟)宁县唢呐是中国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及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属于庆阳唢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宁县唢呐的乐声,是黄土高原上最炽烈的语言。它从历史的褶皱中蜿蜒而来,以高亢的铜碗震颤、苍凉的木杆共鸣,将陇东大地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化作音符,穿透沟壑纵横的塬峁,直抵人心。
一、奏出生命的韵律
1. 生之欢歌
在婚庆喜宴上,唢呐声如烈火燎原。《抬花轿》的旋律裹着鞭炮的喧闹,将新人的期许、乡邻的祝福吹得漫天飞扬。音调盘旋而上,似喜鹊登枝,唢呐班子与鼓镲合鸣,黄土高原的豪情在音浪中恣意奔涌。
2. 逝之哀吟
丧礼中的唢呐,则是另一番天地。《祭灵》曲起,乐声沉郁如秋雨绵延,呜咽的滑音似孝子匍匐,断续的气震音如纸钱飘散。一声长调撕开寂静,将生者对亡魂的追念,送往天际苍茫处。
二、奏出文明的密码
1.农耕文明的史诗
曲牌《雁落沙滩》中,唢呐模拟鸿雁南飞的啼鸣,暗含先民对季节更迭的敬畏;《将军令》的铿锵节奏,回荡着古战场金戈铁马的记忆。每一段旋律都是黄土高原上农耕、征战、迁徙的活态史诗。
2.方言的音乐转译
宁县方言的声调起伏,被艺人化为唢呐的“气颤音”“打音”技法。一句“哎哟我的娘”的哭腔,在哨片上化作《哭长城》中陡落的低音,让音乐与土地血脉相连。
三、奏出时代的回响
1.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年轻传承人开始尝试将电声乐器融入唢呐班子,在《陇原新韵》中,电子鼓点与传统曲牌碰撞,让古老音调焕发新生。非遗直播间的唢呐声,正穿透屏幕,向世界传递陇东的呼吸。
2. 乡土与世界的共鸣
当宁县唢呐登上国际民俗音乐节舞台,《黄土情》的旋律让异国听众听见了中国西北的苍凉与坚韧。这杆木唢呐,既是宁县人的“乡音身份证”,也成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角。
2006年,“庆阳唢呐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县作为核心流传地,其保护与传承备受重视,它从明代的驿道上一路吹来,吹过窑洞前的红白事,吹过麦浪翻滚的田野,而今依然在乡村振兴的春风中嘹亮。那些铜碗中震颤的,不仅是空气,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厚道甘肃#
来源:宁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