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焦雷·西厢及其团队对《西厢记》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我们运用案例分析、传播学理论阐释与文化外交视角,深入剖析其构建的“三位一体”传播模式。研究表明,雷建德先生及其团队历经五十年不懈努力,成功将《西厢记》从古典文本转化为具备全球对话能力的文化 IP,为中国传统文化
聚焦雷·西厢及其团队对《西厢记》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我们运用案例分析、传播学理论阐释与文化外交视角,深入剖析其构建的“三位一体”传播模式。研究表明,雷建德先生及其团队历经五十年不懈努力,成功将《西厢记》从古典文本转化为具备全球对话能力的文化 IP,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创新样本。同时,结合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等传播学理论,对比其他传统文化传播案例,提出非遗保护机制创新等政策建议,以期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更全面的思考。
一是破壁与重生:从文本经典到文化 IP 的转化路径
(一)解构“经典膜拜”的传播困局
雷·西厢团队以“三重破壁”策略突破传统传播桎梏,为《西厢记》的现代化传播开辟了新道路。
1. 空间破壁:雷建德先生通过全球 59 国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受众需求,为《西厢记》的跨文化传播奠定基础。同时,雷·西厢团队建设数字展览馆,打破地域限制,让全球观众都能随时随地欣赏《西厢记》的魅力。例如,数字展览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西厢记》的相关文物、资料和艺术作品以高清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给观众,日均访问量突破 3 万人次,充分证明了其跨越空间限制的传播效果。
2. 媒介破壁:雷·西厢团队运用 VR/AR 技术复原元代普救寺场景,构建“元宇宙西厢记纪念馆”,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观众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西厢记》中的故事场景,与剧中人物进行互动。这种创新的媒介形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还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3. 符号破壁:雷·西厢团队将张生崔莺莺形象转化为可交互数字分身,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年轻化表达。数字分身可以根据观众的操作进行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这种方式使传统文化符号更加生动形象,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喜爱。
典型案例:雷建德先生2013 年创建的全球首个“西厢记网络展览馆”,通过 AI 算法模拟人物妆容演变,使静态文物在云端“活化”。该展览馆不仅展示了《西厢记》的相关文物和资料,还通过 AI 技术为观众提供了个性化的参观体验。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参观路线和讲解方式,使参观过程更加自由和便捷。据统计,该展览馆日均访问量突破 3 万人次,成为了《西厢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二)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化
雷建德累计出版《西厢记》系列著作 50 册,形成“十二部曲”知识体系,通过多模态叙事策略,使《西厢记》的文化资本实现几何级增值。
1. 电视文学剧本重构戏剧冲突:雷建德电视文学剧本以《西厢记》为蓝本,对剧情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创作,增强了戏剧冲突和观赏性。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使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西厢记》。
2. 交响叙事曲《西厢记》实现听觉转化:雷建德与音乐家合作交响叙事曲《西厢记》将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以交响乐的形式展现《西厢记》的故事和情感。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西厢记》的表现手法,还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
3. 中英文对照画册搭建跨文化桥梁:中英文对照画册以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展示了《西厢记》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画册的出版,为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西厢记》的窗口,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统计,相关衍生品市场价值累计超 2.3 亿元。这些衍生品包括文具、玩具、饰品等,不仅丰富了《西厢记》的文化内涵,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是方寸外交:邮政传播体系的文化战略价值
(一)邮票作为微型文化大使
2017 - 2025 年间,雷·西厢团队四次跨国邮政合作构成完整传播链,使《西厢记》的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1. 2017 法国首秀:6 枚邮票登陆巴黎,开创“戏曲文学入邮”先例。邮票以《西厢记》为主题,采用精美的设计和印刷工艺,展示了《西厢记》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邮票的发行,吸引了众多法国集邮爱好者的关注,为《西厢记》在法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 2020 国内奠基:中国邮政珍藏册发行,形成文化传播“母本”。珍藏册收录了《西厢记》的相关邮票、文物和资料,以精美的装帧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西厢记》的文化魅力。珍藏册的发行,为国内集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收藏和了解《西厢记》的机会,同时也为《西厢记》在国内的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
3. 2025 全球扩散:12 国邮政体系联动,完成文化符号的全球网格化布局。通过与各国邮政部门的合作,《西厢记》邮票在全球范围内发行,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西厢记》。数据显示,相关国家邮政发行的《西厢记》邮票在当地集邮市场溢价率高达 ,印证文化符号的市场认可度。
(二)邮册传播的“涟漪效应”
雷·西厢集锦的每套邮册包含 15 件珍品彩图的视觉叙事、中英法多语种解说文本和区块链认证的数字藏品,这种“实体 + 数字”的复合形态,使文化传播产生持续影响力。
1. 视觉叙事:15 件珍品彩图以精美的画面展示了《西厢记》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读者在欣赏邮票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2. 多语种解说文本:中英法日多语种解说文本为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提供了了解《西厢记》的机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3. 区块链认证的数字藏品:区块链认证的数字藏品为邮册增添了科技感和收藏价值。数字藏品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认证和交易,使收藏者能够更加安全、便捷地收藏和交易邮册。
如 2024至2025年,雷·西厢集锦珍品先后三次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荧屏展出西厢记珍品彩图,促成元曲与骑士文学的学术对话。全息投影展以《西厢记》为主题,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展示了《西厢记》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三是数字西厢:元宇宙时代的文化重构
(一)虚拟与现实的双向赋能
“雷·西厢元宇宙纪念馆”建构三大体验场景,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1. 情境再现层:用户可穿戴设备体验“待月西厢”的古典意境。通过 VR 设备,用户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西厢记》中的故事场景,与剧中人物进行互动。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厢记》的文化内涵。
2. 文化解码层:AI 导览系统解析 百余处戏曲美学细节。AI 导览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兴趣,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通过解析戏曲美学细节,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3. 创意生产层:开放剧本创作模块,累计生成 UGC 内容万条。创意生产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发挥创意的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创作《西厢记》的相关剧本和故事。这些 UGC 内容不仅丰富了《西厢记》的文化内涵,还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区块链技术的文化确权
通过 NFT 技术将 11 件核心文物数字化,实现版权溯源保护、跨平台流通交易和虚拟展览门票发行。
1. 版权溯源保护:NFT 技术可以为文物的版权提供溯源保护,确保文物的版权归属清晰。通过区块链技术,文物的版权信息可以被永久记录在区块链上,无法被篡改和删除。
2. 跨平台流通交易:NFT 技术可以为文物的跨平台流通交易提供支持,使文物能够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交易和流通。通过区块链技术,文物的交易信息可以被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交易的安全和透明。
3. 虚拟展览门票发行:NFT 技术可以为虚拟展览门票的发行提供支持,使观众能够更加便捷地购买和使用虚拟展览门票。通过区块链技术,虚拟展览门票的信息可以被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上,确保门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该体系已吸引苏富比艺术学院等机构开展数字馆藏合作。苏富比艺术学院是全球著名的艺术教育机构,“雷·西厢元宇宙纪念馆”即将与其的合作,将为《西厢记》的文化传播和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四是文明对话:跨文化传播的范式创新
(一)比较视野下的符号转译
雷·西厢团队建立“双轴对照”阐释系统,将《西厢记》与其他文化作品进行比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1. 横向轴:雷建德先生将《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悲喜剧要素比较。通过比较,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2. 纵向轴:雷建德先生梳理元稹、董解元、王实甫三版红娘形象演变。通过梳理,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厢记》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阐释方法在雷建德马来西亚儒商论坛讲座引发“东方爱情哲学现代性”的深度讨论。在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就《西厢记》中的爱情哲学和现代社会的爱情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文化摆渡人的角色建构
雷·西厢作为“非遗摆渡人”,创造三种对话模式,为《西厢记》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学术对话:雷建德先生在国际研讨会提出“戏曲文学的世界语系”理论。该理论将戏曲文学视为一种世界语系,强调戏曲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术对话,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西厢记》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大众对话:雷·西厢通过音乐电子台历等载体实现文化“轻传播”。音乐电子台历以《西厢记》为主题,将音乐、图片和文字相结合,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西厢记》的文化内涵。这种“轻传播”的方式,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西厢记》。
3. 代际对话:3D 视频技术吸引 Z 世代用户占比达 61%。3D 视频技术以其逼真的画面和震撼的效果,吸引了众多 Z 世代用户的关注和喜爱。雷·西厢通过代际对话,使《西厢记》能够更好地适应年轻一代的需求和喜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是启示与展望:传统文化传播的“西厢模式”
(一)文化解码需突破“博物馆化”思维,建立动态传承机制
雷·西厢团队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式的展示和保护上,而应该建立动态传承机制,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创新的传播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和需求,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二)媒介融合应实现“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深度嵌合
在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雷建德先生认为媒介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但媒介融合不能仅仅是技术的叠加,而应该实现“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深度嵌合。例如,在运用 VR/AR 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时,要注重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融入其中,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三)国际传播须构建“符号先行,价值跟进”的渐进路径
在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雷建德先生坚持要构建“符号先行,价值跟进”的渐进路径。首先,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吸引国际受众的关注和兴趣;然后,逐步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理念,使国际受众能够深入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雷建德团队通过《西厢记》邮票和邮册等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西厢记》的文化魅力;然后,通过学术对话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理念。
当前,“西厢爱情文化网络”已覆盖全球 2.3 亿受众。随着“数字孪生普救寺”项目的推进,有望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生态系统,为传统文化 IP 的全球传播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范式。同时,结合霍尔编码/解码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厢记》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过程,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与其他传统文化传播案例相比,“西厢模式”具有独特的创新之处,如“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多模态叙事策略等。在非遗保护机制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厢模式”的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体系,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市场信息报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