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老铁,今儿咱来唠个扎心的话题 —— 为啥股民十有八九亏钱,却还像中了邪似的,天天在股市里摸爬滚打,死活不愿离场?
各位老铁,今儿咱来唠个扎心的话题 —— 为啥股民十有八九亏钱,却还像中了邪似的,天天在股市里摸爬滚打,死活不愿离场?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魔幻,就像明明知道奶茶喝多了会胖,却还是忍不住天天点 —— 股市里到底藏着啥 “迷魂汤”,让咱们一边亏钱一边欲罢不能?
人类骨子里就藏着 “赌性”,这事儿得从老祖宗那会儿说起。原始人打猎时,看到一只鹿,是稳当点打兔子,还是冒险追鹿?敢赌的人可能吃饱饭,不敢赌的人可能饿肚子 —— 这种 “赌一把换暴富” 的基因,刻在了咱们 DNA 里。
放到股市里,每个股民心里都住着个 “赌神”:
看到别人晒涨停截图,就像赌徒看到别人赢钱,手心直痒痒:“他行我也行!”
买完股票后,盯着 K 线图就像盯着赌桌转盘,心跳跟着涨跌加速:“说不定下一秒就翻盘!”
被套牢了也不愿割肉,美其名曰 “长线投资”,其实是赌 “总有一天能解套”,就像赌徒输红了眼,总想着 “下一把肯定赢”。
股市里最不缺的就是 “传奇故事”:
张三 5 万块入市,3 年赚了 50 万,买了套房;
李四抓住一只 “妖股”,几个月资产翻了 3 倍,辞职环游世界;
王大妈在菜市场听来的消息,买了只基金,没想到赚了辆代步车。
这些故事就像 “股市鸦片”,让股民们坚信:“别人能赚,我为啥不能?说不定我就是下一个幸运儿!”
但残酷的真相是 ——你看到的暴富故事,都是幸存者偏差的 “幸存者”。就像你只看到网红光鲜亮丽,却看不到 99% 的小主播在啃馒头就咸菜。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 “沉没成本”,说的是你在一件事上投入越多,就越难放弃,哪怕这件事已经亏得底裤都不剩。
股民们最容易掉进这个陷阱:
买错股票亏了 2 万,心想 “再投 2 万补仓,说不定能回本”,结果越补越亏;
定投的基金连续跌了半年,本应止损,却安慰自己 “已经投了这么多,现在卖就亏大了”,硬是扛成了 “长期股东”;
看到账户绿油油,不甘心就此认输,总想着 “等反弹了我就撤”,结果反弹没来,本金没了一半。
这就像吃自助餐,明明已经吃饱了,却因为 “付了钱不吃亏”,硬塞下最后一块蛋糕,结果撑得半夜跑医院 ——舍不得止损的人,最后往往亏得更惨。
炒股为什么会上瘾?因为它能让人分泌多巴胺 —— 那种 “赚钱的快感”,比打游戏、刷短视频更刺激。
买到涨停股时,心跳加速、肾上腺素飙升,比初恋约会还激动;
精准逃顶时,成就感爆棚,觉得自己就是 “股神在世”;
甚至连研究 K 线、分析财报,都能让人产生 “努力就会有回报” 的错觉。
这种 “情绪过山车”,让股民们欲罢不能。就像有人明知赌钱伤身,却沉迷于 “押注 — 紧张 — 赢钱 — 狂喜” 的循环 ——股市不是理财场所,而是很多人的 “情绪毒品”。
股民们有个共同的错觉:“我比别人聪明,肯定能赚钱。”
新手觉得 “我年轻、学习能力强,跟着大 V 买准没错”;
老手觉得 “我炒了 5 年股,看过上千张 K 线图,肯定比新手强”;
甚至连亏了十几年的老股民,都觉得 “我只是运气不好,下次一定能赢”。
这种 “过度自信”,让人们低估风险,高估自己的能力。就像 90% 的司机觉得自己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 ——在股市里,大部分人都活在 “我能行” 的幻觉里。
股市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永远能给人希望:
今天亏了,明天可能涨;
这个股套住了,下一个股可能翻倍;
今年没赚到钱,明年说不定迎来大牛市。
这种 “永远有盼头” 的感觉,让股民们像被钓上钩的鱼,明知危险,却舍不得松口。就像赌桌上总有 “下一把翻盘” 的诱惑,股市里总有 “下一波行情” 的期待。
例子:2015 年牛市结束后,很多人亏得倾家荡产,但 2019 年行情稍微回暖,他们又迫不及待地重返股市,嘴里念叨着:“上次没抓住机会,这次一定能赚回来。” 结果呢?历史再次重演,很多人又成了 “接盘侠”。
结语:股市如赌场,入场需清醒
说了这么多,不是劝大家别炒股,而是想让大家认清真相:股市不是提款机,而是人性的照妖镜。
如果你把炒股当理财,用闲钱投资,做好长期规划,它可能是你财富增值的工具;但如果你把炒股当赌博,幻想一夜暴富,被情绪和欲望操控,那它就是吞噬你钱包的无底洞。
最后送大家一句大实话:股市里最大的风险,不是行情不好,而是你以为自己能战胜行情。愿我们都能在股市里保持清醒,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别让 “越亏越勇” 变成 “越亏越蠢”。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