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随便找个身边的有钱人问问,只要他肯跟你讲真话,你就会知道他的钱压根不是靠埋头苦干挣来的,而是抓住了某个机会,有了某些本事,在某个时候得到的。
好多人都觉得只要勤奋埋头苦干就能挣大钱,可实际上能挣到钱的人少之又少,更别提挣大钱啦。
你随便找个身边的有钱人问问,只要他肯跟你讲真话,你就会知道他的钱压根不是靠埋头苦干挣来的,而是抓住了某个机会,有了某些本事,在某个时候得到的。
那咱们普通人到底得咋做,才能尽量多挣点钱呢?洛克菲勒的智慧能给咱们点儿启示。
洛克菲勒的赚钱本事那叫一个厉害,他自己两手空空开始打拼,成了十九世纪头一个亿万富翁。
他还把自己的智慧写成信留给子孙,都说富不过三代,可这些信让他的后代富了七代,到现在也没显出衰败的样子。
我研究了他的智慧以后,总结出了他的赚钱窍门,埋头苦干挣不了大钱,有三种能力,比勤奋可重要多啦。
大多数人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把时间堆在具体事务上:程序员熬夜写代码,销售跑断腿拉客户,自媒体每天日更 2000 字。
但洛克菲勒早在 19 世纪就明白:个人努力只是乘法里的 "1",趋势才是后面的 "0"。在下行赛道里拼命,不如在风口上轻轻借力。
洛克菲勒初入商海时,克利夫兰的石油产区一片混乱:人人抢挖原油,价格像过山车,今天 20 美元一桶,明天跌到 30 美分。
但他敏锐发现:原油只是原材料,真正值钱的是下游的精炼环节 —— 煤油能照亮千家万户,润滑油是工业必需品,而当时炼油技术落后,品质参差不齐。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当别人盯着地下的原油时,我盯着的是人们对光明的永恒需求。" 这就是趋势预判的本质:超越具体动作,看到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 —— 人类对效率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技术进步的依赖,这些永恒命题才是财富的真正引擎。
就像 2007 年乔布斯推出 iPhone 时,多少手机厂商还在比拼键盘手感和待机时间,而苹果看到的是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需要智能终端" 的趋势;雷军创办小米时,国产手机还在走 "低配高价" 的老路,他却预判到 "性价比 + 互联网模式" 将颠覆市场。
说个身边的真实故事。
我表哥 2012 年大学毕业,放弃了老家安稳的教师工作,跑到深圳闯电商,当时宝宝刚兴起,身边人都笑他 "放着铁饭碗不要,去搞虚头巴脑的网上卖货"。
他没日没夜研究平台规则,发现母婴用品市场有缺口:进口奶粉价格高,国产奶粉信任度低,年轻妈妈们急需性价比高的中间选择。
他果断切入,从代理小众品牌开始,后来自建供应链,赶上了圈子卖货的风口,年销售额破千万,而当年留在学校的同学,现在月工资还没破万。
我家楼下的早餐店老板,夫妻俩每天凌晨 4 点起床,包子馒头做得无可挑剔,可这两年周边写字楼陆续搬走,人流锐减,他们却舍不得换地方,总说 "只要我做得够好吃,客人总会回来"。结果上个月终于撑不下去关门了 ——在趋势退潮时,再好吃的包子也敌不过写字楼空窗率。
想想你自己:每天加班做的报表,会不会被 AI 工具取代?耗费大量时间的重复性工作,是否正在被自动化流程淘汰?你所在的行业,是像新能源汽车一样蒸蒸日上,还是像传统燃油车一样日薄西山?埋头拉车是体力活,抬头看路才是技术活。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尴尬。
那我们该如何增加自己的趋势预判力呢?
首先每周花 2 小时浏览行业报告,重点看 "用户需求变化"" 技术突破 ""政策导向" 三个板块
接着列 "趋势清单",写下你观察到的 3 个社会变化,比如老龄化催生养老需求、年轻人追求极简生活,思考如何把你的技能和这些变化结合
最后关注 "反常识现象",比如年轻人越来越愿意为宠物花钱,农村快递点比城市增长快,这些小众趋势往往藏着大机会
很多人迷信 "万事靠自己":创业者啥都自己干,写代码、谈客户、做财务一肩挑;总是觉得 "只有自己经手才靠谱",拒绝组建团队。
但洛克菲勒早就看透:个人能力再强,也敌不过系统的力量。真正的财富积累,是把自己从 "做事的人" 变成 "搭台子的人"。
1870 年,洛克菲勒创立标准石油公司时,石油行业还是碎片化的:小炼油厂各自为政,运输成本高,品质不稳定。他没有选择自己扩建工厂,而是做了三件事:
用资本收购优质炼油厂,淘汰落后产能
投资输油管道和油轮,控制运输网络
制定煤油质量标准,建立品牌信任最终,他整合了全美 90% 的炼油能力,构建起从原油开采到终端销售的完整系统。
这就是资源整合的核心:不是自己拥有多少资源,而是能调动多少资源;不是重复造轮子,而是把现有的 "轮子" 组装成一辆快车。
现代商业中,这种思维更是无处不在:马斯克造特斯拉,电池用松下的,芯片用英伟达的,软件系统整合全球工程师智慧;某大佬做短视频平台,算法团队来自微软,内容靠创作者,流量靠裂变机制,自己只把控核心逻辑。
说个 95 后小姑娘的逆袭故事。
小美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毕业后在淘宝开了家小店,自己画图、找工厂、做客服,每天忙到凌晨,月销售额不过 5 万。
后来她发现,身边有很多优秀的独立设计师没流量,工厂有过剩产能,网红博主缺优质货源,她做了个 "设计师集合平台":签约 10 个小众设计师,按销量分成;对接 3 家小工厂,按订单量议价;和 50 个腰部主播合作,提供独家款式。
她自己只负责选品和供应链协调,不到一年,平台月销售额突破 200 万,她的利润比以前翻了 10 倍。
而我认识的一个程序员小哥,技术顶尖,却坚持独自接外包项目,每天敲代码到凌晨,最多月入 3 万,后来接了个大项目忙不过来,才勉强招了两个实习生,结果因为不懂管理,项目延期,客户流失 ——他把自己活成了 "人肉代码机器",却没意识到,整合人才和资源的能力,才是突破收入天花板的关键。
那我们怎样更好的去落实资源整合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列 "资源清单",写下你拥有的 3 项优势,以及你需要的 3 项资源,这一点很重要,是基础!
接着每周约 1 个 "跨界饭局",和不同行业的人聊天,寻找资源互补的机会,比如做教育的认识做圈子的,就能合作引流
最后尝试 "轻资产整合",比如组织一个小型团购,找供应商供货,找圈主推广,你负责中间的利润分成,不用自己囤货发货
大多数人把 "稳妥" 当成护身符:拒绝换工作,怕适应不了新环境;不敢创业,怕亏掉积蓄;遇到机会总说 "再等等,等我准备好"。
但洛克菲勒曾说过一句狠话:"只有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但真正的赢家,是在潮水退去时敢于捡贝壳的人。"
1873 年,米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无数企业倒闭,石油价格暴跌。
洛克菲勒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抵押自己的资产,大量贷款,低价收购濒临破产的炼油厂和油田。
身边人都骂他疯了,连他的弟弟都反对,说 "你这是拿全家的财产冒险"。
但他看得很清楚:危机淘汰的是低效产能,而标准石油的高效管理和充足现金流,能让这些资产重新焕发活力。
事实证明,他在危机中吞并了 60 多家企业,奠定了石油帝国的根基,这种风险决策力,不是盲目赌博,而是基于三个判断:
成功的概率是否大于 50%?
如果失败,能不能承受最坏结果?
错过这次机会,未来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就像贝佐斯创办亚马逊时,放弃了华尔街的高薪,计算的是 "互联网购物" 的未来可能性;张勇当年离开盛大加入阿里,赌的是电商的爆发潜力。
我前公司的领导,2015 年,公司打算开拓短视频业务,让他牵头组建团队。
他算了算:需要招 10 个人,初期投入 50 万,而且不确定能不能做起来,犹豫了三个月,最后说 "风险太大,还是稳着点好"。
结果错过短视频爆发期,后来公司被迫转型,他也被边缘化 ——有时候,不冒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为你在眼睁睁看着机会成本流逝。
财富的跃迁从来不是线性积累,而是靠几次关键决策的跳跃。就像洛克菲勒说的:"如果你想赢,就必须敢于在关键时刻下重注,否则你永远是棋盘边的看客。"
那怎样做,才能更稳妥的去从风险中获益呢?
以后遇到机会时,可以做一个 "三栏表",这个表格的内容是:
好处:如果成功,能获得什么?(金钱 / 经验 / 人脉)
风险:如果失败,会失去什么?(是否在承受范围内?)
替代方案:如果不做,未来还有类似机会吗?
接着从小风险开始练习,比如用业余时间试错一个小项目
最后设定 "后悔止损点",比如规定自己 "如果错过某个机会,三个月后会不会后悔?"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果断行动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