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从“在中国”到“在世界”,中企全球化大有可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4:02 2

摘要: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我们发现一些积极的市场变化,外贸企业抢滩中国市场,中国输美海运集装箱订单量激增近300%,中美贸易进入“骤热”模式。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后,我们发现一些积极的市场变化,外贸企业抢滩中国市场,中国输美海运集装箱订单量激增近300%,中美贸易进入“骤热”模式。

大家普遍看好谈判取得的阶段性突破,但对于长期的不确定性仍抱有隐忧——90天窗口期后,中美关税是否会反弹?中美博弈又将打出什么牌?

为了剖析中美经贸的未来走势,我们特别邀请到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老师,出席将于6月举办的第二届出海全球峰会,并在现场发表《逆全球化与“朋友圈”重组:全球化3.0展望》主题演讲,与广大企业家朋友分享多年积累的一线洞察和研究。

同时,在峰会开始前,华商出海产业服务联盟主理人卓立特别连线王辉耀老师,就该话题在直播间内展开探讨,小巴提炼了部分直播内容,分享给大家。

长按扫码▲领取回看

Q1

这次中美关税谈判,是否符合您的预期?

我觉得这次的谈判实际上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效果还是蛮好的。

中美贸易战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企业家普遍比较悲观,美国的关税政策对多个国家延期了90天,相当于三个月没法做决策,影响企业三年的发展。

但现在谈判之后,我们看到欧美市场反应非常好,中国股市也有极大的回升,最近货轮集装箱的预定量涨了百分之好几百。

美国对华关税原先涨到了145%甚至245%,就基本上相当于脱钩,谈判后关税降到了10%,个别的30%和20%。我觉得很多企业,包括美国的进口商也是可以承受的,但是我们希望这20%能够很快降下来。

Q2

在您看来,哪些因素促成了这次谈判?

因素有很多。我们接触了大量的美国各界人士,包括企业界,实际上他们都意识到这次关税战对美国本身的伤害是很大的。

特朗普加征关税没多久,就宣布对大概一千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实行豁免,里边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出口到美国的产品。

比如苹果80%的手机在中国生产,沃尔玛60%的商品在中国采购,特斯拉50%的电动汽车在中国上海生产,实际上跨国公司支撑了中国1/3的出口业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跨国公司的压力非常大。

这种情况下,大家对美国的通胀,对美国的股市,都在投不信任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美国的信心。

特朗普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说这么高的关税施行下去,再过几个月大家没有订单的话,就有可能影响圣诞节,甚至感恩节的假期销售。而且也会影响到他的选民,因为选民非常依赖来自中国的价廉物美的产品。

当然对中国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为美国毕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大约占全球市场的1/3,我们的企业也需要这个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本身利润都很薄,再加征上百的关税,基本上就没法生产了。出口转内销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大家都意识到贸易战对彼此不利,中方也多次表示,我们不愿意“打”,但是我们不怕“打”。

这次谈判,双方都觉得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这个弯拐过来,把这个台阶下了,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同时,通过这次贸易战,大家也充分意识到世界是紧密相连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很难分割。

Q3

特朗普政府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已经深入人心,很多人担心关税战日后会反复,您怎么看待?

这次关税战,特朗普的信誉损失很大。我觉得他的试错成本也挺高的,如果他要再反复,可能就会失去中期选举,他就会成为一个“跛脚鸭”,行政效率就会降低。

他现在有很多的事,包括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还有伊朗、朝核等问题需要中国的合作,他还要重振美国的经济等等,所以说他不能在关税问题上出尔反尔、来回不停地变。

全世界对他发动关税战都非常不满意,很多国家都不赞成这种单边主义霸凌,他在国际上遇到的阻力也是很大的。

美国企业界给特朗普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他对于企业界很是崇拜,企业家在他这儿也比较有话语权。所以我觉得中美企业界加大合作,实际上是未来阻止贸易战的一个有效方法。

总的来说,特朗普毕竟是个商人,知道什么是利益最大化,也很灵活。我们抓住他愿意做交易的这种性格,实际上可以谈成很多事儿。

Q4

您曾专门发表过一篇文章,说中美之间其实是可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中美两国博弈到今天这样的状态,您还认为可以避免吗?

我认为应该是可以避免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发明的这一说法,认为中美必定一战,我和他展开过多次对话,并在去年共同出了一本书,叫做《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我们都认识到,在一个具备核威慑的时代,一个如此紧密、频繁的信息化时代,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度非常高的全球化时代,“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

世界进入到了一个多极的时代,包括中美重要的两极,还有欧盟、金砖国家等都在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的国际体系,还是80年前联合国刚刚成立时建立的,现在相当于一个青少年长大为一个成年人,原来的衣服已经不适合了,我们需要改革现有的国际体系。

从单极世界过渡到多极世界,过渡到一个新的更平衡的世界,中美都具备主导权,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发展中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肩负非常多的新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实际上中国也在不断地为国际提供公共产品,包括“一带一路”等等。

大家都得意识到,你也不能吃掉我,我也不能吃掉你,彼此和平共处,找到一种合作共赢、相互尊重的方式,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来加强和加深的。

Q5

您觉得现在到底是全球化还是逆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确实也存在逆全球化的漩涡。总的来说,大的方向还是很难改变,因为我们进入了一个全球互联互通、相互依存度非常高的阶段。

今天经济全球化仍然在发展,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美国放弃了一些制造业,并不是说它不想放弃,它是有意识放弃的,就是因为看到这些制造业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空间,或者人工成本太高,所以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教育科技、人工智能、虚拟货币等领域,在这些领域,它独占鳌头。

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全球60%的储备货币是美元,美股总市值超全球一半。美国实际上方方面面都受益于全球化,但它不可能面面俱到,或者赢者通吃。

所以我感觉到了一个多极时代,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机会来了。

比如说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完善的基础设施,全世界70%的高铁都在中国,全球一半以上的摩天大楼也在中国;中国的5G基站目前有将近500万个,是欧盟的10倍;中国每年还有1300万的大学生毕业,其中有一半是理工科专业……

这种混合优势是很难被取代的,加上中国人的勤劳勇敢,我们的竞争力非常强,所以,我感觉只要办好自己的事儿,中国仍然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

Q6

美国的制造业到底有没有回流的可能性?我们能不能去美国建厂来规避以后可能产生的一些贸易风险或者关税风险呢?

这个还真有可能。大概10多年前,福耀玻璃曹德旺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汽车玻璃厂,雇佣了当地两三千名工人,我记得开业的时候来了800多人,包括当时的州长、国会议员,工厂很受欢迎,可谓实现了双赢。

其实,从茶饮消费品到高科技,中国现在走出去的行业非常多。以新能源行业为例,有很多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隆基绿能在美投资超6亿美元,TCL在美国也有建厂,天合光能也将赴美建厂,宁德时代也有赴美的可能性。

我有一个做家具企业的朋友,他说这次贸易战对他太有利了,因为他在美国有厂,结果大量的订单都到他这来了。我还碰到很多想去美国投资的企业家,因为这个地方毕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大概有三个阶段,初期是“在中国,为中国”;中期随着外商和跨国企业进来,中国为世界代工,是“在中国,为世界”;现在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把价值链、生产线分布在世界各地,服务全球的客户,就是“在世界,为世界”。

今天中国企业新的战略就是“在世界,为世界”,这也是未来全球化的新趋势。

Q7

去美国其实大家有两个顾虑,第一点觉得美国的能力可能存在较大问题,比如人工昂贵、工会问题等,第二点就是能力匹配的问题,比如供应链是否能够支撑我们的企业在当地投资建厂和生产?

隆基绿能的老总跟我们讲,他们在美国投资的企业,实际上是跟很多美国上下游企业合作的,这些企业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以后帮助隆基绿能在美国落地。

又因为美国长达几十年不做这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缺失,所以他们又在当地开展了职业培训。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自传《乡下人的悲歌》中提到,有这么一群美国人,在村子或者县城里边长大,哪都没去过,他们把这些人带到中国来培训,回去后非常认可中国的管理模式,而且工作兢兢业业。所以说美国产业工人的重新培训,实际上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我觉得我们的新三样等高科技产品,市场还是在全球。现在很多西方国家攻击中国,就以中国产能过剩,往其他国家倾销产品为重要的谈判借口。

如果我们把这些产能分派到国际上去生产,在当地雇佣产业工人,给当地纳税,然后也获得该获得的利润,这不就一举多得了吗?这可能是未来解决分歧的一个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美国企业有7.3万家,它们都是通过合资合营进来的,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可以借鉴隆基绿能的经验,跟美国企业合资,甚至还可以去到第三国。

Q8

在目前的情形下,企业出海还是不是必须的?

中国的基础设施、制造能力、高科技、人才等全面起飞,我们现在到了一个“在世界,为世界”,需要大踏步走出去的时候,有一句话叫“不出海,就出局”,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未来的竞争是全球性的,你必须在全球布局,就像中美贸易战开打,提前布局或者在全球发展网络生产基地的企业,甚至在美国都有布局的企业,可能就会避免很大的损失。

现在美国企业在中国卖的产品比中国企业在美国卖的还多4000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差距,而且美国500强企业的收入来源一半以上来自于全球,而我们的500强企业绝大部分的收入还是来自国内。

在国际化人才方面,美国有五六百万的华人华侨,全世界有7000万的华人华侨,这些都可以为我所用。

随着中国的人才储备壮大,企业管理和全球运营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未来的机会是非常巨大的。

Q9

最后请您简单总结一下,给大家一些建议。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企业正在经历一次千载难逢的大洗礼。

中国改革开放47年,我们成长壮大,中国的民营企业成为出海主流。原来我们是“在中国,为中国”,后来是“在中国,为世界”,现在是“在世界,为世界”。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能力是十分值得期待的。在未来,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会是一个更好地分散风险,扩大销售,占领全球市场,同时也给全球带来更多福利和共赢的方式。就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贡献更大的企业力量。

对于此次中美关税战,王辉耀老师在署名文章中如是评价道:“贸易不是零和武器,而是共同繁荣的工具。”

中美谈判后互降关税,就充分印证了两国经济深度依存的客观现实,彰显了两国经贸关系互利共赢的本质。

即便前路未知,但对于中国企业的未来,大家普遍保持乐观心态,因为我们已经步入紧密相连、互通有无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朝着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行进,无论是关税壁垒,还是地缘政治风波,都无法阻止这一进程。

正如王辉耀老师所言,在全球化新时代,“和而不同”的主旋律应该被再次唱响。

无论90天后中美之间将演奏出什么样的曲调,但毫无疑问,全球化的主旋律一定是会变得更加多元。作为中国企业,在这一次的浪潮中,我们将如何创造自己的出海模式,将以怎样的方式重构“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进而改革全球贸易格局,则是每个有志于走向广阔世界的企业家都在回答的命题。

我们已经步入紧密相连、互通有无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朝着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行进,无论是关税壁垒,还是地缘政治风波,都无法阻止这一进程。

本届出海全球峰会上,王辉耀老师将深入分析新浪潮下,我们将如何重组“朋友圈”,将如何一起面对“全球化3.0”的时代挑战。

来源:资本迷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