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坦白:早餐吃太饱,比不吃更危险!要学会“给肠道放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4:16 2

摘要: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早餐似乎一直占据着饮食中的“C位”。“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这句话,就像一句深入人心的健康咒语,从我们小时候起,就不断在耳边回响。但你是否想过,这句被奉为圭臬的话,真的是绝对真理吗?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早餐似乎一直占据着饮食中的“C位”。“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这句话,就像一句深入人心的健康咒语,从我们小时候起,就不断在耳边回响。但你是否想过,这句被奉为圭臬的话,真的是绝对真理吗?

前段时间,号称日本第一养生医学博士的石原结实,在其新书《空腹力》中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早餐并非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对有些人而言,不吃早餐反而更有益。这一观点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与此同时,一则考古新闻悄然进入大众视野。《尹湾汉简》的最新研究成果公布,这些汉简犹如时光的记录仪,记载了汉代官员的办公日记和数据。其中一组数据令人惊叹:当时辖区内8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高达3.26%,9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也有0.94%,这样的长寿比例,即便放在现代,也只有长寿村才能达到。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心生疑惑:汉代的生活条件远不如现代,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如此高比例的长寿呢?

仔细研究发现,汉代人的饮食讲究“天人合一”。他们在太阳升起时吃第一餐,大约在早上7点(夏季可能更早至5点,冬季稍晚至9点),这一餐被称为“朝食”或“早食”;在太阳落山前吃完晚饭,通常在下午3点左右(夏季和冬季稍有不同),这一餐叫做“哺食”。在其他时间,原则上是禁食的,若违反,会被视为“不讲理”,正如孔子所说的“不食不时”。也就是说,当时的人基本只吃两餐,且时间固定在早上7点左右和下午3点左右,这两个时间点间隔恰好8小时。

这一古老的饮食习惯,与现代减肥圈中爆火的“16+8”进食法竟有着惊人的相似。“16+8”进食法,即一天只吃两顿,第一顿和第二顿之间的间隔控制在8小时内,其余16小时保持空腹,期间可适量饮用咖啡或无热量饮品。这种进食法最早于2012年被提出,最初是在小白鼠身上进行实验,结果发现采用这种进食方式的小白鼠,肥胖率降低,代谢问题也明显减少。随后的十几年里,研究人员将其应用到人类身上,效果同样得到了印证。

2024年7月,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细胞代谢》期刊上发表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若每天在上午7点到下午5点之间进食,其余时间禁食,脂肪肝状况会得到显著改善,且这种改善与肠道中瘤胃球菌丰富度上升有关。同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团队在《氧化还原生物学》期刊上发表临床研究,表明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进食(间隔8小时),不仅有助于减肥,还具有诸多代谢益处,能发挥抗炎和抗衰老作用,实验对象的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也变得更加年轻。这些研究充分表明,合理控制进食时间间隔,对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当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早餐的重要性时,不禁会问:“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这个观念究竟从何而来?

追溯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早餐麦片刚刚被发明出来,美国食品公司为了打开市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营销攻势。他们通过收音机反复播放“营养学专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同时在超市广泛散发宣传单,向大众灌输“想要健康,就必须吃早饭,且最健康的早饭就是我们的速食麦片”这一理念。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早餐至关重要”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营销手段,如今看来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必须”的口号,如“必须考研”“必须落户”“必须买车买房”,但这些所谓的“必须”,很多时候只是商家为了促进消费而营造的一种紧迫感。回过头来看,早餐真的有那么“必须”吗?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早餐无用”的结论。对于一些人来说,早餐确实能为身体提供能量,维持血糖稳定,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例如,对于儿童、青少年以及从事体力劳动或高强度工作的人,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可能是开启美好一天的关键。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比起单纯强调早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模式。“16+8”进食法并非适合所有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有些人在晚上工作效率高,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将进食时间适当后移;而有些人早上容易饥饿,那么正常吃早餐对他们来说可能更为合适。

在追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我们不应被传统观念或商业营销所束缚,而是要以科学研究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无论是吃早餐还是采用其他饮食模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