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4、3、2、1——点火!”2025年4月24日,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随后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
“5、4、3、2、1——点火!”2025年4月24日,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随后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
在万众瞩目的发射直播画面外,48段被精密安置在“涡虫芯片”中的东亚三角涡虫正在开启它们的太空之旅。这些仅有指甲盖大小的生物,体内藏着人类梦寐以求的“再生密码”:即使被切成碎片,也能在几天内重新长成完整的个体。这场太空实验,或将揭开生命再生的终极奥秘。
图片来源:新华社
5.2亿年的生存智慧:切成碎片也能重生
涡虫早在古生代就已存在于地球上,至今已繁盛发展了5亿多年。它们演化出了极为出色的再生能力,并从一百多年前就因此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20世纪初的遗传学家摩尔根实验发现即使是体积仅为原始个体1/279的涡虫碎片,也可能再生为完整个体。
一条2厘米长的涡虫被精确分割成4段,断面渗出透明黏液。几天后,这4段残躯竟各自长成了完整的涡虫,仿佛被施了分身魔法。
图片来源:Bio Science
上图中这种看似科幻的场景,在涡虫世界只是日常。研究表明,即便将涡虫头部纵向劈开,它也能长出两个完整的头。涡虫的这种躯干、神经系统和脑部都能重生的特性,对人类的医学研究意义重大。
为什么要送涡虫上太空?
虽然科学家们对涡虫再生能力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但传统的地面再生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力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赵博生教授指出,太空微重力和辐射条件,会让涡虫细胞骨架、信号通路以及表观遗传等发生变化,通过对比太空和地面的实验结果,或许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到真正控制涡虫再生的机制。
更令人兴奋的是,2019年《科学》杂志发现涡虫的一种关键再生基因(smed-egr-1)与人类的同源基因(EGR1)有着高达68%的相似度。这说明,控制再生的“基因工具”可能在人类和涡虫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为我们研究再生能力的起源提供了线索。
另外,科学家发现,在生物的DNA末端存在着一段重复序列,这些重复序列被叫做端粒,随着生物的成长,DNA在每次复制过程中,端粒会逐渐缩短,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就会启动凋亡机制并死亡,这一过程可能与生物的衰老有关系。而涡虫却能一直保持年轻,这是因为它们体内一种叫“端粒酶”的物质一直在工作,促进端粒生成。而在人类体内,这种机制在成年后几乎被关闭了。如果能找出涡虫让端粒酶持续工作的秘密,或许能帮我们大幅延长寿命。
人体DNA上的端粒
图片来源:Wikipedia
从科幻到现实:再生医学的三大猜想
当神舟二十号进入预定轨道后,空间站里的恒温箱开始自动调节环境。装载涡虫的芯片培养盒被转移到生命生态实验柜中,一组精密的摄像头将全程记录它们的再生过程。通过空间站实验,科学家们试图验证以下关于再生医学的猜想:
猜想一:器官工厂
涡虫体内有一种神奇的细胞,叫做“成体多能干细胞(neoblasts)”,它们能在身体受伤后迅速变身为各种所需的细胞,比如肌肉、神经,甚至大脑。这种机制启发了科学家: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利用类似的干细胞来制造人体器官。
想象一下,未来的医院里可能设有“器官制造室”——医生从你身上提取一点皮肤细胞,通过重新编程和3D生物打印,在几周内就能培育出一个崭新的肝脏、肾脏或心脏。完美匹配你的身体,不存在排异现象,就像是用你自己身体里的“备件”来修复你。
猜想二:衰老暂停键
如前所述,涡虫不会老,是因为它们体内的端粒酶在持续工作。太空中的辐射是否会破坏涡虫维持年轻的机制?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或许能找出宇宙环境影响衰老过程的机制。这可能帮助我们在地球上设计出新的抗衰老策略,比如“唤醒”我们细胞中沉睡的年轻开关。
猜想三:记忆备份
科学家曾经训练涡虫避开光线,神奇的是——即使它们的头被切除并再生出来,新的涡虫依然记得原来的“避光行为”。这意味着,涡虫的记忆可能不仅储存在大脑里,还藏在RNA等“表观遗传”的分子密码中。
如果这是真的,太空实验或许能揭示:宇宙辐射是否会“擦除记忆”,或者影响记忆在细胞中的保存方式。未来,我们是否有一天也能“存档记忆”,像备份手机数据一样,把重要经历保存下来?
当神舟二十号返回舱着陆,这些经历过太空之旅的涡虫残段将被送入实验室。研究人员将对它们展开一系列深入分析,探索微重力与宇宙辐射对再生机制的影响——这些渺小的涡虫,正在用它们5亿年演化出来的生命奇迹,在太空中续写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Morgan, Thomas Hunt. Growth and regeneration in Planaria lugubris. 1901.
[2]Gehrke, Andrew R., et al. "Acoel genome reveals the regulatory landscape of whole-body regeneration." Science 363.6432 (2019): eaau6173.
[3]Shay, Jerry W., and Woodring E. Wright. "Telomeres and telomerase: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5 (2019): 299-309.
[4]Fan, Yuhang, et al. "Ultrafast distant wound response is essential for whole-body regeneration." Cell 186.17 (2023): 3606-3618.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姬俏俏(农学博士)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