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表明,镜像孪体与它的对应物将有可能构成未来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组成单位。本文认为镜像生态是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社会存在形态,由镜像孪体与时间、空间和人相互作用而形成。镜像生态将会增强技术创新的自觉性,让时空认知产生新思考,使传播活动进入新
【内容摘要】
研究表明,镜像孪体与它的对应物将有可能构成未来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组成单位。本文认为镜像生态是根据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求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社会存在形态,由镜像孪体与时间、空间和人相互作用而形成。镜像生态将会增强技术创新的自觉性,让时空认知产生新思考,使传播活动进入新时代。
关键词:镜像生态;镜像孪体;社会存在形态
一、镜像生态的哲学基础
虚拟世界正在逐渐形成,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相较于现实社会,虚拟世界在思维方式、运行模式、逻辑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也就是说,虚拟世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实践证明,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客观上是现实社会向虚拟世界进行场景转移的过程,场景转移是二者融合的基础和核心。在现实社会中,物质和意识虽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本质上仍是相对独立的,这必然导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而在虚拟世界中,一方面,场景转移需要利用技术或通过载体来实现,技术和载体的客观实在性决定了场景转移的物质性;另一方面,场景转移需要依靠人的精神劳动来实现,精神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又决定了场景转移的意识性。因此,客观实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场景转移中的结合必然造成虚拟世界中物质和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淡化,使得物质和意识有着强烈的合二为一的融合趋势。这进一步决定了虚拟世界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弱化,它们开始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趋于融合。
物质形态、运动形态和思维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三种表现形式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保证和体现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社会存在的三种表现形式是依据现实之社会实践进行划分的,它的背景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而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不断融合之趋势的作用下,社会实践横跨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虚拟世界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必然导致原有的社会存在形态划分方式既难以反映新背景下社会实践的新变化、新动向,也难以对越来越多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律作出科学解释,更难以对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因此,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对此作出及时回应,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形态——镜像生态也就应运而生。镜像形态既是基于物质形态、运动形态和思维形态而生,更是对它们的综合、提升和拓展。
二、镜像生态的诠释
“镜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物体在镜子中的图像;一种计算机备份,硬盘、网站等都可以做镜像,因像照镜子一样而得名”。20 世 纪 初, 查 尔 斯· 霍 顿· 库 利(Charles HortonCooley)提出了“镜中我”理论。后来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首次将“镜像”(Image Theory)作为理论提出。镜像理论认为,即便是尚未成熟的婴儿也可以通过外部媒介——镜子使身体变得完整,其自我与镜中影像的关系由此构成“想象界”的范围,人类正是从作为“想象界”开端的镜中自我开始进入社会中的“我”。尽管这两位学者提出相关理论时的社会实践环境与现在有很大差距,但仍然不影响我们借用“镜像”一词反映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融合条件下社会存在形态的变化。
(一)镜像孪体的概念
从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融合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中的事物(包括有形和无形的)通过场景转移会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对应物,这个对应物与库利所说的“镜中我”和拉康所说的“镜像”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对应物的本质、特点和它与现实事物的关系,基于既有的镜像理论,笔者把现实事物在虚拟世界中的对应物定义为镜像孪体。镜像孪体是现实事物的数字化、智能化,“是可分享、可操纵的数据;他们的可见性被系统配置的改变所操控”,或者以图文,或者以影像的面目出现。在信息越来越视频化、视频越来越超高清的趋势作用下,镜像孪体越来越体现出声画兼备的特点。镜像孪体的出现正在改变社会的构成和运行规律,使得构成未来社会的基本单元和组成单位不再是单一的现实事物,而是现实事物与镜像孪体的组合。现实事物发展变化的影响将不再仅仅局限于现实社会,而且会影响到它的镜像孪体,从而把影响范围延伸到虚拟世界。
(二)镜像孪体的演进
由于技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镜像孪体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一方面,通道受阻,如信息传输不通畅、时间延长等;另一方面,感官感受上仍达不到真实,目前能够给受众体验的基本上还囿于视觉和听觉范畴,且仍存在画面反映的真实度和声音的还原度不高等问题。媒介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视频技术从模拟到标清再到高清的迭代过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 20 世纪 60 年代,彩色电视机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讲还属于奢望,但一批极客(Geek)就已经进行 VR 头盔的试验;到了 90 年代,任天堂、世嘉和雅达利等世界知名游戏公司也对 VR 设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尽管 VR 使得镜像孪体向与现实事物的完全真实又走近了一步,但仍然因为技术不足造成了严重眩晕,这大大影响了镜像孪体反映现实事物的逼真程度。
随着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颠覆性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一方面“现代技术已经不满足于重写人类的理性(及其价值)的光谱,而是直接介入人类感官性层面的修改和再造”,这种改造集中体现于精神层面,推进了人类主体意识增强与延伸;另一方面,技术使得人们改变对传统意义层面上生命体概念的认知,新的认知“已经不仅在于我们以何种身体和片段里表现自己,并在其中发挥作用,而且还在于我们在生物领域想要实现何种身体图像”。在此基础上,原来制约镜像孪体质量提高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场景转移的过程与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感知过程越来越逼真。像 5G 等通信技术的应用使时延问题迎刃而解;8K、三维声等视听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受众的临场感……Niantic公司 2016 年推出的 AR Pokemon Go 通过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空前的较好融合,既赢得了全球玩家的追捧,也为镜像孪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游戏公司Valve2020 年推出的 Half-Life:Alyx 又把镜像理论在社会存在形态上的应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当玩家看到有物体飞来时,会出于本能在身体上作出反应,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不由自主拿起东西去隔挡飞来之物;Valve Index Controller 指虎手柄的设计使得游戏能够识别玩家单个手指动作,让手指的作用在虚拟世界中得以真实应用……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些游戏中,镜像孪体与它所对应的现实事物的差别已愈发接近。
(三)镜像孪体的特性
事实上,场景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拟世界克隆现实社会的过程,也是镜像孪体建立和产生的过程。人们感受一个事物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的,而生理上又分与眼、耳、口、鼻、舌等对应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各个感官。场景转移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是使受众能够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场景转移做到全视角观看、全空间收听、全方位接触、全流程参与和全感官体验,因此使得镜像孪体不但能够反映现实事物的有形特征,而且能够还原诸如色、香、味等无形魅力;不但能够展示现实事物的物理特征,而且能够传递喜、怒、哀、乐等精神气质。
此外,强大技术的支持和长期演进历练,镜像孪体将远远超出对现实事物的复制本身,不但与人的关系等同于现实事物,而且具备了它所对应的现实事物的更多能力和功能。第一,尽管与现实事物是“双胞胎”,但镜像孪体与现实事物对结构、组成元素等内部环境和要素、对时间地点等外部环境和要素的强依赖性有很大不同。离开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现实事物可能不能称其为自己,因为它从形态、内涵到特征、外延再到功能、性质等都有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而镜像孪体的独立性则要强得多,它可以与各种条件和环境有很紧密的联系,也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独善其身。第二,镜像孪体对现实事物尤其是围绕它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和关系有着很强的延展、放大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的感官是有限的,而在镜像孪体的范畴里却不再是问题。镜像孪体构建的人类感官系统让现实事物的每一个细节做到了纤毫毕现,既可复制人类感官系统能够实现或还未能实现的可感世界,亦可还原非人类感官系统可感的客观事实。第三,每一个镜像孪体和它的对应物互相之间能够彼此感知,也都能被其他事物所感知。第四,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使得镜像孪体可以具备工业生产中模块和标准件的性质,让它们可以摆脱任何束缚而随心所欲地进行组合。这种自由组合将会使人们眼中所见、脑中所想、心中所感很轻松地即时呈现出来。第五,很多现实事物有生命周期,这决定了它们有产生、成长和消亡的过程,而镜像孪体理论上是可以永续存在的,因此镜像孪体拥有很强的传承功能,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要比现实事物持久得多。
(四)镜像生态的形成
镜像孪体的演变是伴随着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场景转移的发展而进行的,经历了同样的数量由少到多、质量由低到高、范围由点到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催生了镜像生态。所谓镜像生态可以定义为,镜像孪体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融合所产生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既包括所形成的结构、功能和特性等各种关系,也包括镜像孪体与内外部环境、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现实社会的性质一样,虚拟世界的核心要素是时间、空间和人,这三要素同样构成了镜像生态的基础。虚拟世界有着既依存又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性质,这决定了虚拟世界中的时间、空间和人相较于现实社会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镜像生态中的时间、空间和人同样如此。镜像生态随着虚拟世界的出现而出现,它的形成过程就是镜像孪体与时间、空间和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自己特殊规律、独有品质的过程。
“时间的概念或范畴不仅仅是对我们过去生活部分或全部的纪念,还是抽象的和非个人的框架,它不仅包含着个体实存,也包含着整个人类的实存。”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以“互联”“数字”为核心的第三次传播革命改变了时间的线性特点,让时间更具弹性,使得时间可以实现或跳跃,或交叉,或平行,或逆转的任意组合,这也使镜像生态获得了更加多维的拓展空间。发生过的和即将发生的事情在主体意识中的自然融合,让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属于时间,只属于我们的认知主体”的观点由哲学命题变为了现实。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 HMD(Head Mounted Display)观察毕昇制作胶泥活字的过程,“真实”体验城市的演变历程,“亲身”经历朝代的变迁……在镜像生态中,时间结构根据人的感受、需求不断重新配置,时间在多维时空得以延展,“不仅使得计时工具变得多样化和便捷化,而且还让人们获取时间的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和复杂化”。镜像生态实现了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在《存在与时间》中强调的“存在本体论”,使人们能够在时间性中找到自身的意义所在,让技术成为增加个人生命厚度的“工具”。
爱德华·W·索亚(Edward W. Soja)曾指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大约三四十年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彻底的技术变迁和文化变迁,改变了当时生活的空间基础。当今世界技术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更大,因此对空间内在和外在意义的改变也更大,这让镜像生态具备了更加广深的存在和发展基础。在各种技术的加持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空间从“面对面”拓展到网络,各大机构“将物理世界作为数据加以组织”,由“媒介技术创造的虚拟的‘公共空间’与广场、街道、公园和建筑等实体的城市地理空间合二为一”,人们正在不断实现体验的既视感、互动的即时感。“这样的激增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个体的环境,反倒是人们共同实践本身”。所以从本质来看,镜像生态是社会关系复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社会关系拓展为“线上 + 线下”的模式,传统的以“线下”为主的“生存空间”遭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而以“线上”为主的“生存空间”构筑起较为牢固的社会关系网络。不管是麦克卢汉的“地球村”,还是约书亚 • 梅洛维茨(Joshua Meyrowitz)的“消失的地域”,他们的合理想象都在镜像生态中得以实现。在镜像生态中,被时间“消灭”的空间、身体“不在场”的空间、公共化与私人化互动相融的空间逐步颠覆传统的空间关系格局。
技术进步和受众需求的结合正在解决身体“在场”与“离场”之间的矛盾,从而让人们在镜像生态中做到了身体“离场”即“在场”。一直以来,人们都强调身体“在场”、真实感受的不可替代性。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人的情绪变化是由身体变化引起的,身体感受的差异性导致情绪上的差异性,所以“个体意识的相互隔绝,是人类生存的既定特征”。虽说身体“在场”至关重要,但不得不承认,现在人们与外部发生关系的过程中远程交往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老朋友吃饭聚会,某人发了朋友圈,引来了在座其他人的点赞和评论,甚至将饭桌上面对面难以表达的情绪通过评论功能得以抒发;还有一些不在场朋友的评论也会被大声念出来,以引发下一个话题……这些熟悉的场景说明,很多身体“离场”的非面对面交流并没有影响意思和情感的表达,“离场”“不在于在交流中身体可以多大程度上缺席,而在于这样的缺席是如何发生”。因此,彼得斯提出了“在人类交流中,人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保持缺席”的问题,这里的“人体”是具有物质性的,是具有完整的感官系统的。在镜像生态中,人们的活动不再囿于身体所在的同一空间,他们的真实肉身“离场”而虚拟身体“在场”的趋势显然已经形成。
在人类生活环境物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镜像生态使得文明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得到不断增长和扩张。得益于镜像孪体自由组合对时空的突破,镜像生态可以做到让现实再现,让历史重演,让空间可能无限,让遥远就在眼前。镜像生态可以形成一个与现实社会一模一样的天地,既有春天的生机勃勃,也有秋天的果实累累;既有巍峨耸立的高山,也有奔腾汹涌的大海,一草一木、一场一景在现实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对应物。镜像生态可以形成可能性无限的空间,人们可以自由地坐到孩子的教室里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也可以轻松地帮助愚公“移”山,还可以通过说走就“走”的旅行瞬间进入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三、镜像生态的影响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形态,镜像生态既是社会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也必然会对未来的社会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一)让传播活动进入新时代
“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信息传播变革史;技术变革驱动着传播变革,重大的技术变革可以造就新的信息传播机制;信息传播机制的改变可能导致传播范式的转变。”从口口相传到图文传递,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移动和社交等新媒体,无不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技术变革驱动的镜像生态更是“深刻影响了传媒的生产与传播等诸多领域”,使传播活动进入新时代。
与传统媒体相比,当前活跃的媒体形态最大进步在于以平台和算法为根本和基础。通过平台和算法,它们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又实现了受众行为的数字化,使受众需求与传播活动做到了直接、准确地对接和匹配,从而解决了长期制约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问题,消除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掌握了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镜像生态将会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的进程,将把世界万事万物全部进行数字化,所有的事物都会有自己的镜像孪体。在镜像生态中,单个镜像孪体很难产生实质性意义,必须把众多镜像孪体汇聚在一起才能影响镜像生态,算法在汇聚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镜像孪体数字化与受众需求的相互作用下,通过算法把众多镜像孪体汇聚在一起将会形成一种新的媒体平台——镜像媒体,它将成为未来媒体的主要形态。
镜像媒体是更高级的媒体形态,更能体现传播活动的发展规律。镜像媒体是通过进一步模糊传播活动与物质活动之间的界限、使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来做到这一点的。镜像媒体将搭建与受众的工作生活完全相同的场景,这种场景是全伴随的,受众随时随地唾手可得;它是全功能的,既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需求,又能实现他们社交、提升素质的愿望,也能帮助他们获得经济收益,还能根据受众需求衍生新的功能并根据规律性分析激发受众的潜在需求;它是全开放的,与外部的各种关系、事物等保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实时互动、交流,既能做到物理上的即时拓展,又能做到社会实践中最新经验、做法的引入;它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既能使与受众的关系由不熟悉、不适应很快磨合为相依相存、不可或缺,又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及时更新、调整;它是专属性的,每位受众会拥有与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行为特征相适应的个性化、差别化场景。
(二)让技术变革的自觉性更强
按照从自在到自为的哲学思想,进行新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种思路。一种是自发的,即出现了新的需求就根据需求进行技术研发,出现了新成果就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应用。实践中的大部分做法是这样的。它的弊端非常明显,就是事倍功半。新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的系统性、规律性不强,甚至出现很多新技术研发成功之日就是束之高阁之时的现象。这种思路是需要努力规避的。另一种是自觉的,即捋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根据规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需求作出前瞻性判断,然后对需要进行的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实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分出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做到有序推进。它的优点非常明显,就是事半功倍,能够大大提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使新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能够做到持续性、规划性和针对性。这种思路是需要大力推广的。
镜像生态的形成过程有着很强的规律可循,这将会加速新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由自发到自觉的进程。在镜像生态中,需要对镜像孪体的对应物从任何可能的角度、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数据采集,一个镜像孪体及其对应物和其他事物之间需要从任何可能的角度、任何时间和地点互相感知。相比较而言,能够较好完成这项复杂任务的手段和工具非移动媒体莫属。这决定了移动媒体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会更加强化。镜像生态的要求必然带来移动媒体的革命性演变,一方面是强化探测感应功能,而且它的重要性将会逐渐超过其他功能。在信息视频化、视频高清化的趋势作用下,未来移动媒体中能够完成探测感应工作的摄影摄像将会成为主要功能。另一方面,移动媒体的形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会像现在一样独立存在,有的会附着到特定物体上,有的甚至可以植入人的身体里面。显然,把握了镜像生态的运行规律,就能明确镜像生态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技术需求的特点及要求,就能据此确定技术的研发方向,或者找到相应的技术成果。
(三)让时空认知产生新思考
时空是物理学、天文学、哲学等学科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更是人类生存的抽象基础。从自然时空范畴到社会时空范畴,时空不再是纯自然属性的,而越来越具有人为的“共同性”意味,从而使得时空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镜像生态使得时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趋势更加明显,时空结构可以根据人们的感受、需求重新配置、组合,人们生活在“正向时间”和“逆向时间”越来越深入、广泛交织的环境中,这必然引起对于时空认知新的想象和思考。
在自然时空的范畴中,时间和空间在人们的认知中基本是确定的,基本不涉及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即使进入社会时空的范畴,时间和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导致不确定性增加,对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仍处于他们的想象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而镜像生态中,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融合互动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影响愈来愈深。在自然和社会时空的范畴里,每个时空体现为平行的规律,有先来后到的时间顺序,很少有交叉的情况。而在镜像生态中,时空不但有交叉,很多时候甚至使人们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错综复杂的时空线,时间和空间的平衡被破坏,所有感觉到的东西都似是而非,你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是谁……人们感知到的不仅仅是偶然的无处不在和必然的难以捕捉,而且是更多的自相矛盾。质疑、矛盾、错乱必然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刺激。更甚,镜像生态以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基础,技术应用带来的递归效应正在加剧时空概念的复杂化。要验证某种新技术是否会造成时空的改变,就需要利用这种技术搭建出相应的场景,新技术的应用又增加了时空的复杂度。随着更多新技术的应用,累加效应将有可能持续不断、无上限地推进着时空的复杂化。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对舆论生态的挑战、影响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4&ZD215)的阶段性成果。
李岭涛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尹素伟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来源:传媒茶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