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次爆发!这些人或需注意!专家警告:端午前务必做好5件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1 15:19 1

摘要:一场旧疾未除,新患又至。正当人们以为新冠病毒已然退场,它却悄悄换了“马甲”,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根据国家疾控局近期通报,多个省市陆续监测到新一轮新冠变异株的传播迹象,部分地区重症率及住院率有所上升。

一场旧疾未除,新患又至。正当人们以为新冠病毒已然退场,它却悄悄换了“马甲”,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根据国家疾控局近期通报,多个省市陆续监测到新一轮新冠变异株的传播迹象,部分地区重症率及住院率有所上升。

为什么病毒总是“死灰复燃”?哪些人最易“中招”?我们该如何在端午节前筑起防线?这几道问题,如挂在天边的乌云,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健康防线。

中国人常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尤其是老百姓最熟悉的新冠病毒,不仅变得更“狡猾”,还学会了“乔装打扮”。

这一次,再也不是原来的“老样子”:症状不再典型,传播方式更隐蔽,潜伏期也更难捉摸。多家科研机构指出,这一轮的新冠变异株呈现出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即便曾经感染过、接种过疫苗的人,也可能再次“中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5年3月刊指出,近期在广州、成都、哈尔滨等地陆续出现由JN.1.8与BA.2.86混合突变株引发的小范围爆发,重症患者中以三类人群最为集中,令人警觉。

第一类:基础病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患者,原本身体的“免疫大军”就已疲惫不堪,一旦感染,就如同“雪上加霜”。有研究指出,基础病人群感染新冠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8倍,这数据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血泪教训。

第二类:老年人群。有句俗话说得好,“人老骨头疏,病来一推就倒”。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疫系统“战斗力”普遍较低,尤其是独居老人、患有认知障碍或行动不便者,一旦感染,往往发现较晚、治疗滞后,极易引发肺炎、心衰等并发症。

第三类:免疫低下者。包括正在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术后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这类人就像是“开着门的大院”,病毒一旦入侵,几乎毫无抵抗力。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人恰恰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忽视细节的人群,往往等到“上了呼吸机”才追悔莫及。那么,在这个“粽香四溢”的端午节临近之际,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守住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一件事:不扎堆、不凑热闹,尤其是封闭空间里的聚会,能不参加就别参加。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走亲访友、包粽赛龙舟,热闹是热闹,但病毒也趁乱“钻空子”。

有研究指出,密闭空间内通风不良时,空气中病毒粒子的残留时间能延长至30分钟以上,特别是在电梯、公交车、农贸市场这些地方,风险更高。老年人群和慢病患者最好减少外出或佩戴高等级口罩,尤其避开早晚人流高峰期

第二件事:增强免疫力不是靠保健品,而是靠“吃、动、睡”三位一体的生活方式。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每日摄入足够维生素C、D、锌等微量元素,能够显著提升人体对病毒的防御力

而这些营养素,在日常食物中就能轻松获取:新鲜蔬菜、水果、粗粮、少油少盐的烹饪方式,都能“润物细无声”般地养护免疫系统。再加上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散步,配合规律的作息,才是“养正气、避邪风”的正解。

第三件事:家里的“清洁卫生战”要打得更细致,尤其是对空气质量的把控。不少人误认为只要勤洗手、消毒就万无一失,殊不知空气传播才是新冠的“主战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家庭中厨房与卫生间的通风系统若设计不合理,可导致病毒在房间内循环传播

建议使用换气扇、空气净化器,或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0分钟以上,尤其是早晚空气湿润、颗粒物浓度较低时。

第四件事:情绪管理也是“防疫”的一部分。中医讲“七情致病”,现代医学也早已发现情绪波动与免疫力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一项研究显示,长期焦虑或抑郁会显著降低T细胞活性,从而削弱机体对病毒的抵御能力。因此,对于独居老人、慢病患者家庭来说,保持良好的情绪,与亲友多沟通交流,哪怕是每天视频聊几句,也比闷在心头强。

第五件事:别轻忽“轻症”,感冒发烧别硬扛,及时就医是关键。这波新冠变异株的“伪装术”更高明,初期症状往往与普通感冒无异——咳嗽、流涕、喉咙痒、乏力,甚至没有发烧,极易被误判为“季节性感冒”

但研究发现,部分感染者在症状出现后3至4天突然急转直下,肺部感染迅速蔓延,甚至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此,一旦出现持续性乏力、咳嗽加重、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忌“硬扛”。

说到底,病毒不会因为节日的到来而“放假”,健康也不是靠“祈福”就能保得住的。每一次流行病的反扑,实际上都是对我们公共卫生意识和个人健康管理能力的一次“期末考试”。显然,这一次考试题目更难,考卷更长,但只要我们答得认真,依然有机会拿到高分。

“端午节吃粽子,不如吃一口安心;赛龙舟拼速度,不如拼一份冷静。”

愿每个家庭在这个节日里,不只是包粽子、挂艾草,更能包裹住健康、挂上理性。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而健康,从来都是最贵的“粽子馅”。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周报[J]. 疾控信息, 2025, 14(10): 22-28.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情绪与免疫功能关联研究进展[J]. 中国心理健康杂志, 2024, 32(5): 301-305.

[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居家空气质量与病毒传播风险评估研究报告[R]. 国家住宅与城乡建设部, 202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张Sir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