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形成与发展:以研究《伤寒论》为核心,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该学派奠定了基础。后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阐释和发展,形成了众多分支。学术特点:重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进行归纳分析,阐明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为外感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代表医家及著作:如晋代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使其得以流传;金代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是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的最早专著;清代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等,对《伤寒论》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河间学派形成与发展:由金代刘完素所创,他生活在北方,当时热性病流行,而传统医家多遵从《伤寒论》以辛温解表治疗外感热病,疗效不佳。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强调火热病机,对温热病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术特点:主张火热致病理论,在治疗上善用寒凉药物,以清热泻火、滋阴降火为主要方法,突破了以往外感病初起不可妄用寒凉的禁区。代表医家及著作: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等,其弟子和私淑者如荆山浮屠、罗知悌等,将河间学说进一步传播和发展。易水学派形成与发展:金代张元素所创,他重视脏腑辨证及扶养胃气的思想,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术特点:强调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来分析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注重药物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性能,以及药物的归经理论,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医家及著作: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等;其弟子李杲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创立了脾胃学说,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王好古则进一步发挥阴证学说,著有《阴证略例》。丹溪学派形成与发展:元代朱丹溪所创,他继承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医家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学术特点:重视滋阴降火,认为人体阴精难成而易亏,阳气易亢而难制,在治疗上主张滋阴抑阳,以保护人体的阴液。代表医家及著作:朱丹溪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等,对后世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温病学派形成与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温热病的广泛流行,一些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温病学派。学术特点: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体系,丰富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强调温热病的发病与感受温邪有关,病机变化有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阶段,治疗上注重清热祛邪、养阴生津。代表医家及著作:如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三焦辨证为纲,系统阐述了温病的证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细论述;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以《黄帝内经》《伤寒论》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等医家的论述为纬,对温病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发挥。摘要:伤寒学派形成与发展:以研究《伤寒论》为核心,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该学派奠定了基础。后经历代医家不断研究、阐释和发展,形成了众多分支。学术特点:重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以六经辨证为纲领,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进行归纳分析,阐明其发生、发展及变化
来源:中医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