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河之畔春潮涌,嵩山脚下聚华英。2025年4月11至13日,我和刘一琼老师有幸至河南郑州参加了2025年“丝路之春”名师大讲堂培训,得以瞻仰肖培东、丁卫军、黄厚江、程翔、顾之川、郑桂华等教育名师大家之风采,聆听他们高屋建瓴、饱含情怀的精辟见解、学科精要、为师心
泾川县第二中学 尚红艳 刘一琼
黄河之畔春潮涌,嵩山脚下聚华英。2025年4月11至13日,我和刘一琼老师有幸至河南郑州参加了2025年“丝路之春”名师大讲堂培训,得以瞻仰肖培东、丁卫军、黄厚江、程翔、顾之川、郑桂华等教育名师大家之风采,聆听他们高屋建瓴、饱含情怀的精辟见解、学科精要、为师心得,大受震撼,感悟良多。
一、多维活动:织就教育的立体画卷
(一)课堂示范:各美其美的教学盛宴
来自豫、陕、晋、甘的四位优秀教师展现出了青年教师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关于课改的崭新探索和尝试,展示了精心准备的4堂公开示范课及说课,专家们以他们丰厚的专业素养、精深的学术研究为我们展示了5堂精彩的教学示范课,共同展现了课堂教学艺术的无穷魅力、精进之境。
数位名师的课堂如百花齐绽,呈现出一场各美其美的教学盛宴。一是课型丰富:有阅读鉴赏课、名著导读课、写作训练课、语文知识的结构化教学课等;二是教风各异:有的“读”领风骚、入声动情;有的儒雅博学,谦谦君子;有的霸气侧漏,纵横捭阖;有的娓娓道来,温柔可亲。但皆令人耳目全新,心醉神往。三是智慧闪耀:胥凤翎老师的灵动设计、肖培东老师的文本细读、杨文瑞老师的任务驱动、靳佳丽老师的问题链引导、黄厚江老师的文化浸润,让示范课成为课改的实验田,展现着新时代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与课堂建构中的创新智慧。四是课堂鲜活:参与示范课的郑州实验中学的孩子们青春洋溢,谦和有礼,阳光自信,思维敏捷,乐于分享,敢于质疑。尤其是在程翔老师《学写游记》的课堂上,因为品鉴同学续写的游意是否恰当,两位同学在现场的你来我往、据理力辩将课堂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展现出“真现场、真学习”的理想课堂境界。学生动情的朗读,踊跃的讨论,激烈的争辩,精彩的分享,大胆的质疑,会心的微笑,让我们看见语文课堂可以是跃动思维的磁力场,可以是启迪心灵的魔法盒。
(二)评课辩课:思想交锋的智慧交响
评课环节堪称一场精彩的学术对话。
甘肃高巧萍老师的点评细腻真诚,她认为真正的课堂一定要让学习真实发生,而不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照本宣科、走过场式的完任务,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话不宜多,所谓“大音希声、大道至简”是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分享、辨析的空间,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课堂要实而不死、活而不乱;
河南高冉老师的评课堪称艺术,令人惊叹!20分钟的评课,时间把握及其精确,语言表达美成排比句、对偶句,思路之清晰、表达之准确流畅、观点之独到犀利,彰显出作为语文名师的实至名归的专业魅力。高山仰止,钦佩之至!尤其是高老师对《经典常谈》名著导读课的情境创设和任务驱动问题的现场指导修改意见,表现出对整本书阅读的真知灼见和精深的专业素养。她指出,我们语文教师要秉持把母语教好的初心使命,浸润书海,引领阅读,为自己和学生的饱满人生奠基。真是听君言语,如沐春风!
山西的张萱老师优雅端庄,出口成章,其话语如涓涓细流,直击课堂肌理。她盛赞老师们的教学智慧和用心,同时也指出,无论是单篇还是群文阅读教学,教师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放开视野,增强课的深度、厚度,如教学古诗文,要通过知人论世、文史互证、材料链接、文本勾连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鉴赏、迁移、内化,让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本成为滋养学生性灵的玉液琼浆;
陕西的贾玲老师站在教师成长的高度指出,“丝路之春”的命名是饱含深意的,意在勉励我们青年教师学会自我成长,要像美丽的春天一样经历蛰伏、萌芽、拔节、绽放的奋斗历程,彰显教师生命的绚烂、蓬勃之美。她还说,语言即人,语文即生活,教育即未来,教会学生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向前,时时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做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路人。贾老师的话语重心长,催人奋进!人间四月最美的风景,便是此间校舍内的智慧闪耀、光彩灼灼!
(三)专题讲座:高屋建瓴的方向指引
六场专题讲座是六把打开教育新视野的钥匙。
肖培东老师《语文教学,境在文本中》如一位深耕文本的农夫,告诉我们“语言运用是基础,境在文本中”。他指出了我们目前语文教学的误区,即误将课文的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关于语文课的性质,新课标是这样讲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简言之,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是语言运用,即教会学生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我们青年教师的短板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功夫浅,容易偏离语言文字而热衷于华丽热闹的形式,导致情境创设无效或偏离文本。肖老师指出,日常教学中在做教学设计时,我们的情境创设必须是情境与语言学习的统一、融合,要把语文课构筑在语言学习的大路上,所以要善用情境、慎用情境,要用得合理、科学,不可脱离文本。
丁卫军老师《把自己养在课堂里》似一位课堂修行者,分享着在课堂中与学生共成长的秘诀。他指出课堂是最集中、最规范的教学时间,是最具情趣、最具智慧、最值得回味的人生场景,所以我们要懂得学思贯通,建构好课,要上好家常课、高效课、优质课。平常备课,要有课程立场、教材立场、教师立场、学生立场,要站在课程高度看教学,守正创新,不要排斥尝试。作为教师,要做一个自觉的阅读者,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做一个会思考的记录者,记录教学点滴、灵感乍现、思想聚焦处;要让每一节课成为作品,并尝试通过课题升华、凝练主张,走向教学的更高点。
黄厚江老师《小单元课型的开发和教学策略》像一位精巧的设计师,展现如何将零散的课文编织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他语重心长地说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知识,但语文知识学习本身不是目的,教师要有文本分类、知识整合的能力。程翔老师《DeepSeek与写作教学》如一位眺望未来的引路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写作教学的变与不变。他指出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要有理性判断,要有顶层推理,要善用其长,更要认识到它的局限,尤其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顾之川老师《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是权威的解读,让新课标从文件走向落地的实践。顾老指出,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教师要熟悉掌握、灵活使用教材,修炼内力,培养语文教学的定力,日常教学关注三个着眼点,即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特别提出要让学生不仅有知识,更要有学识和见识(即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主张);郑桂华《语文知识的学习价值与学习策略》则是一场拨云见日的剖析,让我们重新审视语文知识在培养核心素养中的关键作用,但要注意教学策略的引领。专家们的话语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却都带着对教育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在理念的更新中找准前行的方向。
二、课堂剪影:镌刻心间的教学启示
(一)肖培东《井冈翠竹》:文本深耕的典范力量
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是一场关于文本的深度旅行。他曾说:“文本是语文的根,每一处文字都藏着育人的密码。”他的《井冈翠竹》的课堂实践堪称文本解读的范本。他以画设境,用画竹画哪个场景,配什么文字引领课堂,通过“题目替换法”这一精妙设计,带着学生从“井冈翠竹”的“形”出发,在“竹节里有骨,竹叶里有魂”的品读中,渐次揭开竹子的精神密码。学生从“井冈坚韧竹”到“井冈重担竹”的自主解读过程中,实现了从具象感知到精神领悟的跨越。这种“一字立骨”的教学策略,既培养了学生细读文本的学术品格,又在革命精神的传承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肖老师用字里行间的精细挖掘引领学生游走于文字之间,沉浸在发现的快乐中,学习的收获中,浸润在井冈翠竹所代表的坚韧不拔、勇担使命、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情怀中,既习得了象征、借物喻人、顶真等语文知识,又获得了潜心文本、咂摸字句、“读”占鳌头等读书方法,更懂得了勇挑重担、做新时代建设者、接班人的家国使命,可谓浅入深出,深耕文本的典范;
当学生在朗读中感受“顶真”手法的韵律美,在对比中领悟“借物喻人”的精妙处,肖老师像一位高明的导游,让文字变成看得见的风景:井冈山上,翠竹在风雨中挺立,如战士的身姿;在岁月里生长,似精神的丰碑。他的课堂没有华丽的课件,只有对文本的深情拥抱,让我们明白:最好的语文教学,是带着学生在文字里扎根,让情感在品读中生长,让思想在感悟中升华。当学生最后齐声朗读“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是英雄的竹子”时,那声音里饱含的,不仅是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对坚韧精神的传承。
(二)郑桂华《比喻句的鉴赏》:知识重构的教学智慧
郑桂华老师的课是一场关于语言的奇妙探险。她从“比喻句是语言的珍珠”说起,带着学生走进经典文本,在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荷塘月色》、钱钟书的《围城》等文本中寻章摘句,引导学生鉴赏、比较、思考什么是好的比喻句。学生在聚焦的文本中游弋、品鉴、思考、辨析、归纳,最终在老师的引导下解析出比喻的“三美”——形之相似、神之相通、境之相谐。当学生发现“把时间比作流水”太过寻常,而“时间像漏沙,在指缝间悄悄偷走光阴”却充满新意时,眼中闪烁的是发现的光芒。郑老师没有停留在鉴赏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动手创作,让比喻句从课本走向生活:“夕阳像一杯打翻的橙汁,染甜了西边的天空”“思念是一根长线,牵着故乡的风筝”。她的课堂如同一座桥梁,让学生明白:语文知识不是生硬的条文,而是让文字灵动的魔法,当我们学会用比喻点缀语言,文字就能长出翅膀,飞向更广阔的表达天空。这堂课如一声惊雷,惊醒了习惯应试教学的我们:原来小小的比喻句里,藏着提升写作能力的大秘密,藏着让学生爱上语文的金钥匙。
反观自己的教学,小小的比喻句,日常教学中,几乎随处可见,我们往往紧扣中考试题的常规考法,教学生们学习如何鉴赏得分,却忽视了如何教会学生写生动的比喻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促进写作;郑老师的教学让我大受震撼,她以精深的学术研究,浅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好的比喻就是形神兼美、语言优美、意蕴无穷,本体和喻体之间既有相似性、关联性,又有适切性,系统性,尤其是喻体要新颖,表现出创造力。郑老师更以自己学生的精彩习作练习给我当头棒喝:文章句子的鉴赏如果不能落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即写作实践输出上,赏来何用?此堂课让我对语文知识教学的价值和教学深度有了全新的认识:学当致用,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基础,实现教学策略的突破,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学用一体,实现学习能力的增长、核心素养的建构。
三、思悟践行:在反思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以生为本:让教学成为一场精准的相遇
黄厚江老师的课堂调整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发现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而非九年级,他果断将《古诗五首》的教学浓缩为《断章》一首,以“x和被x”的思维游戏,打开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大门。“思念与被思念的牵挂”“守护与被守护的温暖”,在学生的踊跃发言中,诗歌不再是难懂的桎梏,而是贴近生活的情感表达。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好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我们要像高明的裁缝,依据学情的“尺寸”量体裁衣,让教学内容既不“过肥”让学生消化不良,也不“过瘦”让学生营养不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才能设计出契合他们成长需求的教学方案,让课堂成为滋养每个生命的沃土。
(二)深耕文本:让语文回归本真的模样
在观摩名师课堂时,我常常为他们对文本的独到解读而惊叹。肖培东在《井冈翠竹》中对“竹”字的反复咀嚼,胥凤翎在范仲淹诗文教学中以“异”字立骨,靳佳丽老师对“流过心上”与“流向心底”的深究,都让文本成为教学的源头活水。反观自己的教学,有时会被教参束缚,被课件左右,忽略了文本本身的魅力。语文是有温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当我们带着学生在文本中“爬坡”,在字里行间“寻宝”,让朗读成为与作者对话的桥梁,让品析成为触摸文字温度的途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回归本真。就像肖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境界,就在文本中。你读到什么,你的教学就在那里。”只有深入文本,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情感的美,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一场充满诗意的旅行。
(三)修炼内功:让自己成为发光的教育者
站在名师身边,感受到的不仅是他们的教学魅力,更是他们深厚的学养与独特的人格魅力。靳佳丽老师朗读时的声情并茂,如春风十里;程翔老师板书时的笔走龙蛇,似书法盛宴;黄厚江老师信手拈来的诗句与歌词,彰显广博的阅读视野;郑桂华老师对学术论文的深入研读,体现扎实的研究功底。他们让我明白:教师的成长没有捷径,唯有不断修炼内功。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在写作中锤炼思维,在课堂实践中积累经验。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让自己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正如贾玲老师所说:“我们的从容来自充分的准备。”这份准备,是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是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更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四)拥抱变革:在AI时代守住教育的初心
当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走进教育领域,我们既迎来了教学的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顾之川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AI时代的教学变革,让我们看到技术可以为教学增效;但同时,程翔老师“保持理性”的谆谆告诫、郑桂华老师“警惕技术消解文学韵味”的提醒,又让我们清醒认识到教师不可替代的价值。AI可以分析数据、提供资源,却无法替代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唤醒、思维的引导、价值观的塑造。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让AI成为教学的助力,如用智能工具分析学情、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更要坚守教育的初心,在文本解读中传递人文精神,在课堂互动中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人与技术的协同中,既掌握现代技能,又拥有温暖的心灵与独立的思想。
培训的时光短暂而充实,名师们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的教育初心。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仿佛看见语文教育的星辰大海在眼前铺展:那里有深耕文本的执着,有以生为本的温情,有与时俱进的智慧,更有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回到课堂,我愿做一个追光者,把名师的经验化作自己的实践,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我愿做一个播种者,在学生心中种下热爱语文的种子,让文字的魅力照亮他们的人生;我愿做一个学习者,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自己的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杏坛逐光,德馨致远。这场与名师的相遇,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带着收获与思考,我们将继续在语文教育的天地里深耕,让每一个日子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芒,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的滋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来源:齐居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