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常因病害侵袭导致叶片枯萎发黄,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针对这一问题,需根据具体病害类型科学用药,同时结合农业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以下是针对小麦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案:一、主要病害识别与对症用药1. 小麦锈病(
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过程中常因病害侵袭导致叶片枯萎发黄,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针对这一问题,需根据具体病害类型科学用药,同时结合农业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以下是针对小麦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方案:
一、主要病害识别与对症用药
1. 小麦锈病(条锈、叶锈、秆锈)
- 症状:叶片或茎秆出现黄色或红褐色粉状孢子堆,严重时整株枯黄。
- 推荐药剂:
- 三唑酮(15%可湿性粉剂,每亩50g兑水喷雾)
- 戊唑醇(43%悬浮剂,每亩10-15ml)
- 嘧菌酯(25%悬浮剂,每亩30-40ml)
- 关键期:返青至抽穗期,发现病叶立即施药,间隔7-10天连喷2次。
2. 小麦白 粉病
- 症状:叶片表面覆盖白色霉层,后期变灰并出现黑色小点,叶片早衰。
- 推荐药剂:
- 醚菌酯(50%水分散粒剂,每亩20-30g)
- 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每亩20g)
- 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孢子/g,每亩10g)
3. 小麦赤霉病
- 危害:穗部发病产生粉红色霉层,导致籽粒瘪瘦,含毒素。
- 防治关键:抽穗扬花期遇雨需提前预防。
- 药剂选择:
- 氰烯菌酯(25%悬浮剂,每亩100ml)
- 咪鲜胺锰盐(50%可湿性粉剂,每亩60g)
4. 根腐病与全蚀病
- 症状:根部腐烂,植株矮化,叶片自下而上发黄。
- 解决方案:
- 播种前用苯醚甲环唑(3%悬浮种衣剂)拌种
- 发病初期灌根:噁霉灵(30%水剂,每亩50ml兑水300kg)
二、非病害因素排查与处理
1. 生理性黄叶
- 缺素症:
- 缺氮:老叶均匀黄化,追施尿素(每亩10-15kg)
- 缺钾:叶缘焦枯,喷施磷酸二氢钾(0.3%溶液)
- 渍害:田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及时开沟排水。
2. 虫害间接引发
- 蚜虫、红蜘蛛吸食汁液可导致叶片失绿,需同步防治:
- 联苯菊酯(10%乳油,每亩20ml)
- 阿维菌素(1.8%乳油,每亩30ml)
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1. 农业防治基础
- 轮作倒茬:与豆科、油菜等作物轮作减少土传病害
- 抗病品种:选择"郑麦366""济麦22"等抗锈病品种
- 适期晚播:黄淮海地区推迟至10月15日后播种,降低冬前染病风险
2. 科学用药原则
- 交替用药:避免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理药剂
- 飞防增效:无人机喷药每亩用水量不低于1.5L,添加有机硅助剂
- 安全间隔:收获前20天停止用药
3. 新型技术应用
- 卫星遥感监测:通过NDVI指数早期发现病害中心区
- 智能预警系统:结合气象数据预测赤霉病流行风险
四、常见误区纠正
1. 盲目混配:
三唑类药剂不可与碱性农药混用,铜制剂需单独使用。
2. 重治轻防:
白粉病在病叶率达5%时防治效果最佳,待全田发黄再用药为时已晚。
3. 忽视抗药性:
2024年监测显示,部分产区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率达80%,需停用此类药剂。
五、区域化防治方案
1. 长江中下游:
重点防控赤霉病,推行"见花打药"(扬花5%-10%时首次施药)
2. 黄淮海地区:
3-4月重点关注条锈病跨区传播,实施"带药侦查"
3. 东北春麦区:
苗期加强根腐病防治,播种时每100kg种子用2.5%咯菌腈200ml拌种
当前(2025年5月),黄淮海地区正值灌浆期,若出现雨后骤晴天气,需警惕叶枯性病害暴发,建议喷施苯甲·嘧菌酯+芸苔素内酯复配方案,既可防病又能缓解高温胁迫。种植户应及时联系当地农技部门进行田间诊断,避免误判病情造成损失。
通过以上系统防治措施,结合"一喷三防"技术(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可将小麦中后期病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稳产提质目标。需特别注意,任何药剂使用均应严格遵循标签说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
来源:农村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