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间万物总随时间流转变迁,但在这永恒的变化之中,光却是一种稳定的存在。当神圣空间与光影交织,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也能通过光和大地的回音去寻求一个能够与之对话的冥想空间,实现自我与自然的统一。
©STUDIO ANDREW TROTTER
世间万物总随时间流转变迁,但在这永恒的变化之中,光却是一种稳定的存在。当神圣空间与光影交织,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精神的慰藉,也能通过光和大地的回音去寻求一个能够与之对话的冥想空间,实现自我与自然的统一。
在卡罗维尼奥碧蓝的海岸线附近,建筑师Andrew Trotter打造了一座掩映于橄榄树林之中的小型教堂,大地色调的静谧空间与不远处的海平面遥相辉映,为寻求自我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与自然相融的冥想空间。
围合性的墙体将视线引向天空,神圣的自然光通过精心设计的开口进入礼堂内部,在鲜明的光影对比中强调了对称式的布局和位于中心的讲台。在这里,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被模糊、减弱,只有光线常伴在四周,使人的精神与大地归为一体。
©Abhishek Chavhan
坐落在印度浦那的达塔精舍神庙因原址要改建新的住宅项目而搬迁至如今的社区空间中,新建的建筑不仅可以用作供奉神祇的庙宇,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空间,促进附近居民的联系。经过建筑师与委托方的深度讨论,最终确定了以传统寺庙建筑为精神根源、且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现代设计。
整体建筑呈现出黄石般的温暖色调,环绕其周,人们可以在设有天窗的尖顶、绕行步道以及中心的圆形剧场中捕捉到传统神庙建筑的经典形式元素,与此同时,建筑师还将马哈拉施特拉邦常见的otta(平台)、par(门槛)和osari(类似走廊的空间)融入设计,在树荫下打造了一个舒适的社交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Manan Surti
位于孟加拉邦的勒赫里寺庙既是一个印度教的精神精修所,同时也是当地社区的综合活动中心,由于场地靠近河流的三角洲区域,在涨潮时面临被洪水淹没的风险,负责项目设计的Abin Design Studio提出了高架的结构方案,象征性地将寺庙融入河流的自然涨落规律之中。
©Manan Surti
寺庙的建筑群被桥梁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体块,在主建筑前方是一个用于聚会和活动的广场,开放式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节日的习俗进行调整,满足不同情境下的使用需求。为了致敬当地的宗教习俗,寺庙标志性的叠层尖顶完全采用砖块建造而成,致敬当地的砖窑生产历史。
©Manan Surti
©Aleksandra Kostadinovska
在芬兰赫尔辛基市中心的蝶略街区中,坐落着一座被裸露的岩壁包围的教堂,作为全球少数几个拥有地下总体规划的城市之一,岩石教堂的首要目标和其他半隐蔽式的建筑相似,旨在保护地面以上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教堂的空间规模因二战后的经济问题而缩减至规划的四分之一,但跨度为24m的扁平穹顶和标志性的裸露岩壁仍然使之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地标,建筑师选用与岩石地质相得益彰的铜材和混凝土作为主材料,并将入口抬高便于通行,为当地居民打造了一个充斥着阳光的礼拜场所和音乐会举办场地。
策划:NeiWai
编辑: YouChuan
校对:YueQiu
排版:NingBai
来源:内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