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的跨域研究,用AI翻譯詩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1 18:02 2

摘要:从云南小城远赴澳门求学,从水力发电研究转向机器翻译领域,从荣登《中国新诗排行榜》,到站在国际计算语言学顶级会议上介绍诗歌AI翻译系统,澳大博士生王珊珊用她逾千首诗作和多项研究成果,诠释了文学与科学相辅相成的创造性力量。当她敲下让AI学会翻译诗歌「诗意」的程序代

从云南小城远赴澳门求学,从水力发电研究转向机器翻译领域,从荣登《中国新诗排行榜》,到站在国际计算语言学顶级会议上介绍诗歌AI翻译系统,澳大博士生王珊珊用她逾千首诗作和多项研究成果,诠释了文学与科学相辅相成的创造性力量。当她敲下让AI学会翻译诗歌「诗意」的程序代码,当她在诗歌中描绘算法世界的浪漫想像,足以令我们明白,文学与科学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能在碰撞中绽放出独特的花火,或许真的能实现这位小妮子“让中国尚未成名的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梦想。

王珊珊

上月,一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权威机构主办的文学盛会——首届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一位身穿汉服的年轻女孩格外引人注目。不同于传统印象中文采斐然的诗人形象,这位凭着组诗《雨未停》从全球68,000余首诗歌作品脱颖而出、问鼎“丁香诗会校园诗歌奖”的女生,竟是澳大科技学院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生。在这场汇聚31个国家和地区、10,955位作者投稿的赛事中,王珊珊用实力打破人们对文理界限的固有认知,绽放令人惊讶的文理融合之美。

王珊珊(右七)出席全球华语诗歌征集活动颁奖典礼

来自云南的王珊珊是文坛新星,其不仅是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还曾获《中国研究生》杂志评为“优秀撰稿人”。她的作品常见于《诗刊》《星星》等权威文学期刊,入选《中国新诗排行榜》等重要选本,更斩获“2024年度十佳华语新锐诗人”等殊荣,多首诗作被译为英语和西班牙语,在海外传播。

王珊珊凭着组诗《雨未停》获颁“丁香诗会校园诗歌奖”


2019年,王珊珊离乡赴澳,于澳门大学攻读硕博士学位。在澳门求学的六年间,她始终保持创作热忱,笔耕不辍。有趣的是,这次获奖报导中她首次被称为“澳门诗人”。王珊珊感触地说:“这称呼是对我坚持创作的一种认可,我很感恩能在澳门这片土地延续诗歌梦想,我会一直写下去。”

王珊珊本科就读于昆明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攻水力发电方向。出于对诗歌的热爱,王珊珊在澳大开启了跨界转型之路,她追随被誉“澳门机器翻译研究的第一人”的澳大科技学院副教授黄辉,从工科转向计算机科学,聚焦于诗歌AI翻译领域。

王珊珊与导师黄辉教授


“既然选择到澳大攻读计算机科学,我就一定要把它读好。”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王珊珊将自己的文学特长与自然语言处理的新技术研究相结合。澳大自然语言处理与中葡机器翻译实验室(NLP²CT)为她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平台,在身兼实验室主任的黄辉教授指导下,王珊珊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诗歌翻译领域,成功研究出一种创新的诗歌机器翻译方法。她还提出了一套新的专门用于诗歌AI翻译的评估指标。这项突破性成果发表于2023年机器翻译峰会(MT Summit),为诗歌机器翻译开辟了新路径。

王珊珊在NLP²CT实验室进行研究


“这项工作的成功进展,特别要感谢葡文系姚京明教授(笔名姚风)的指导,”王珊珊强调道。原来,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姚教授提供了关键的文学理论指导。 “姚老师不仅教会了我如何‘理解’诗歌的灵魂,更重要的是鼓励我培养永不言弃、勇于创新的精神。”

王珊珊与姚京明教授相遇于澳门文学节


有趣的是,王珊珊最初并不知道这位给予她悉心指导的姚京明教授,就是她中学时代就仰慕的著名诗人姚风。 “直到有一次讨论会,我看到姚教授桌上的诗集署名,才恍然大悟,”她回忆道,“那种感觉就像发现了一个美丽的秘密。”

“姚老师常说,诗歌翻译最难的是保留原作的神韵,”王珊珊回忆这段奇妙的师生缘分时说道,“这种跨文化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诗歌翻译有了全新认识。”在两位导师的联合培养下,王珊珊在AI诗歌翻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其最新研究《What is the Best Way for ChatGPT to Translate Poetry?》(论ChatGPT诗歌翻译的最优方法)被国际计算语言学顶级会议ACL 2024收录。她指出:“现代诗的自由性对AI翻译提出更高要求,相比格律诗,它更考验机器对诗意的捕捉能力。”

王珊珊在澳门文学节分享诗歌创作

回想起六年前刚踏入澳大NLP²CT实验室时,置于她面前的,是巨大的学术挑战。从能源与动力工程到计算机科学工程,完全是两个世界,她甚至连最基本的编程概念都不了解。面对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如同看天书一样。但她没有选择退缩,在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日子里,王珊珊总在图书馆待到午夜关门,随后转战公共学习空间继续埋首钻研。 “攻克计算机科学这个难关后,我觉得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我做不到的了。”她笑说。


压力最大时,王珊珊选择在文学中寻求慰藉。 “有时我会坐在澳大湖边的椅子上,静静凝视湖面,寻找创作灵感。”她微笑着说, “许多人说,最精彩的作品往往都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写出来的,我的经历正正验证了这句话。”学术上的奋斗岁月,也成为她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在澳大期间,她创作了四百首诗,其中约160首发表于纸质刊物,43首直接或间接描写澳门。澳门风物成为了她的书写对象,相比起澳门精彩繁华的一面,她更喜欢它的生活气息,探寻小城原本的面貌。

王珊珊常坐在澳大湖边的椅子,寻找创作灵感

最令她难忘的是深夜从图书馆归途中的灵感时刻:“读硕士时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的人。走过回宿舍的那段长路时,总能听到蛙鸣。我常坐在湖畔的长椅上写作到凌晨两三点,后来还写了一首叫《青蛙跳》的诗。”

“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超越语言的界限,被全世界读者欣赏。”如今,王珊珊在NLP²CT实验室里,继续深耕自然语言翻译领域,专注于开发能够传递诗歌韵味的机器翻译技术。


谈到中国文学在世界舞台的处境,王珊珊有着深刻的见解:“中国仅有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语言障碍,无疑是横亘在优秀作品与世界读者之间最直接的壁垒。我们的文学瑰宝要真正走向世界,突破语言屏障、打造优质的翻译桥梁是一个关键的课题。”


基于这个认知,促使她决心投身于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开发一款免费开放的文学翻译系统。她的目标不仅是实现技术突破,更是肩负起文化传播的使命:“我要开发出能真正保留诗歌诗意和韵味的翻译器,让那些尚未成名的优秀作品也能获得走向世界的机会。”

来源:澳門大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