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大哥确诊艾滋病,查明原因,医生:他有几个坏习惯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8 00:00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21年,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医学上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这本是许多人以为只与“高危群体”相关的疾病,却在这位平凡的中年人身上悄然出现。

医生在详细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后,摇了摇头:“他身上至少有五个容易被忽视的坏习惯。”

这起真实的案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艾滋病从来不挑人,真正的危险,往往藏在你我熟视无睹的细节中。

说起艾滋病,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不洁性行为”。但作为医生,我得告诉你——这只是冰山一角

事实上,HIV的传播路径远比我们以为的要广泛: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共用注射器、未经消毒的穿刺纹身器具等,都是它的“快车道”。

根据202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中老年群体HIV感染人数逐年上升,其中50岁以上人群的增长尤其明显

这与他、健康教育的缺失以及晚年生活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

很多人以为“看起来健康”就代表“没病”,这是极大的误区。

冷知识:艾滋病病毒在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能隐藏5-10年不发作,但这期间却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使用安全套并不能百分百阻断病毒传播,但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伴侣关系,避免高危行为。

这位大哥年轻时曾在“路边店”纹过身,觉得“便宜又快”。

但你知道吗?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哪怕只使用一次,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2019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曾刊登一项研究,指出在某些非法纹身店,针具重复使用现象高达30%以上,其中HIV、乙肝、丙肝等血源性病毒的传播概率显著增加。

医生提醒:正规医疗机构或持证纹身店会严格消毒针具,使用一次性耗材。

别为了“省点钱”,搭上自己的健康。

在农村或部分中小城市,仍有人习惯自己打针,甚至共用针具。大哥曾透露,小时候家里穷,风湿一犯就用村里的“老药针”止疼。

共用注射器是HIV传播的高危行为之一

病毒可以在针管中存活数小时甚至更久,在没有高温高压消毒的前提下,交叉感染的风险极高。

很多中年人有个共性:自以为身体好,就不去体检。这位大哥也是,直到出现持续发热、淋巴结肿大,才入院检查,被确诊为HIV阳性。

医生观点:HIV初期无症状,定期体检才是发现它的唯一有效途径。

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这位大哥还透露,常年服用某些“壮阳保健品”,部分产品来源不明,甚至含有激素与非法药物。

长期使用这类产品,不仅损伤肝肾功能,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让身体更容易“破防”。

医生提醒:不要轻信“包治百病”的广告语,正规医院的科学治疗才是保障健康的正道。

“病毒不是猛虎,怕的是‘我行我素’”:疾病防范从细节做起误区一:中老年人不属于高危人群?

错!近年来,我国中老年人群HIV感染比例持续上升。

多数感染者并非“滥交者”,而是因为信息闭塞、预防意识薄弱,在一次“偶然”的失误中感染病毒。

过去可能是,但现在不是了。抗病毒治疗药物(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等)可以显著延缓病情进展,甚至让病毒载量检测不到。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很多HIV感染者可以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几十年。

不仅要吃药,更要生活方式上的大改变。

目前,抗病毒治疗(ART)是唯一被证实有效的治疗方式

它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但能抑制病毒复制,保护免疫系统。

常见药物组合:如“艾滋病三联疗法”,包含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和依非韦伦,需每日规律服用,不能随意停药。

· 规律作息:别熬夜,别过劳,免疫系统需要“睡眠充电”。

· 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E、锌、硒的食物,如核桃、南瓜、黑芝麻。

· 适度运动:每周运动140分钟以上,如快走、太极、游泳等。

· 心理疏导:面对确诊,不少患者会陷入抑郁。

· 心理支持与家人沟通同样重要。

2021年这位大哥确诊后,经过半年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下降至检测不出。

如今,他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生活逐步回归正轨。他也开始参与社区健康宣教,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提醒更多人:“我没想到会感染,但更没想到,原来它就在我身边。”

“感染HIV就一定会传染给别人?”
不见得。

如果长期控制得好,病毒载量下降到检测不到,被称为“不可测量=不可传播”(U=U),对配偶的传播几率几乎为零。

“艾滋病只能靠性传播?”
不是。

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物品若带有血迹,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中年人不需要性健康教育?”
错!根据《中国性健康蓝皮书2020》指出,50岁以上人群的性知识普及率仅为青年群体的三分之一

这位大哥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中年人对健康的盲点和误解。

我们以为的“偶尔为之”,可能就是病毒趁虚而入的缺口。

你有没有共用过剃须刀?你多久没体检了?你是否轻信了某个“包治百病”的小广告?这些看似无害的生活细节,才是我们最该警惕的“健康陷阱”。

你不怕病毒,但病毒怕你认真。

信息来源: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AIDS防控年报2021》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非法纹身中HIV传播风险调查》

3. 国家卫健委《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指南》

4. 中国性健康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院2020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